中醫(yī)古籍
  • 《外科大成》 腎臟風瘡

    作者: 祁坤

    腎臟風瘡.即腎囊風也.以其久之則有耳鳴、目癢、鼻赤、齒浮、手叉白色等癥.及上攻下注.遍體生瘡.宜三因四生散.

    三因四生散戴院使云.前癥因精氣不調.襲風所致.

    白附子 白蒺藜(炒去刺) 黃 (蜜炙) 羌活(等分)

    為末.每服二錢.鹽、酒送下.或用豬腰子剖開.摻藥加鹽.煨熟食之.

    婦人血風瘡.亦驗.

    青莧膏治前癥.并婦人臍下連二陰生瘡.狀如馬刀.痛出黃汁.食減身?。銤瓬芍邢露癸L熱所致.若熱氣不出.當作內痔腸癰.

    馬齒莧四兩.研爛.入青黛一兩.再研勻.涂之.稍干再換.消腫止痛退熱.立驗.內再服八正散.尤佳.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公元 605 ~ 617 年)隋.楊上善編注。

    原三十卷。已殘缺,現(xiàn)存國內本為二十三卷。是《黃帝內經》的一種早期傳本的注本。

    關于本書的成書年代,有人根據(jù)卷首原題楊上善的頭銜系唐代官職,以及書中個別字避唐諱,因疑楊為唐人,為唐代著作。但此說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見。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李子毅
  • 作者:
    龔廷賢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東軒居士
  • 《衛(wèi)生寶鑒》(公元 1343 年)元.羅天益(謙甫)著。二十四卷,補遺一卷。內容為“藥誤永鑒”、“名方類集”、“藥類法象“、“醫(yī)驗紀述”。補遺主要論述外感、傷寒等證。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