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中醫(yī)外科學》 第二十七節(jié) 尖銳濕疣

    尖銳濕疣又稱生殖器疣、性病疣,是由人類乳頭瘤病毒所引起的一種良性贅生物。以皮膚粘膜交界處,尤其是外陰、肛周出現淡紅色或污穢色表皮贅生物為臨床特征。主要通過性接觸傳染,也可通過接觸污穢的內褲、浴巾、浴盆等方式間接傳染。本病男女均可罹患,主要發(fā)生在性活躍的人群。有一定的自限性,部分病例治愈后復發(fā),少數尖銳濕疣有癌變的可能。屬于中醫(yī)“瘙瘊”的范疇。

    [病因病機]

    本病病原體系人類乳頭瘤病毒(HPV)。該病毒屬DNA病毒,具有高度的宿主性和組織特異性,只侵犯人體皮膚粘膜,不侵犯動物。病毒通過局部細微損傷的皮膚粘膜而接種在該部,經過一定的潛伏期而出現贅生物。

    中醫(yī)認為,本病主要為性濫交或房室不節(jié),穢濁不潔,感受穢濁之毒,毒邪蘊聚,釀生濕熱,濕熱下注皮膚粘膜而產生贅生物。

    [診斷]

    有與尖銳濕疣患者不潔性交或生活接觸史。潛伏期1—12個月,平均3個月。皮損好發(fā)于外生殖器、肛周、會陰、宮頸、陰道等處?;緭p害為淡紅色或污穢色、柔軟的表皮贅生物。贅生物大小不一,單個或群集分布,表面分葉或呈棘刺狀,濕潤,基底較窄或有蒂,但在陰莖體部可出現基底較寬的“無蒂疣”。由于皮損排列分布不同,外觀上常表現為點狀、線狀、重疊狀、乳頭瘤狀、雞冠狀、菜花狀、蕈狀等不同形態(tài)。本病常無自覺癥狀,部分病人可出現局部疼痛或瘙癢。疣體易擦爛出血,若繼發(fā)感染,分泌物增多,可伴惡臭。巨大的尖銳濕疣,多見于男性,且好發(fā)于陰莖和肛門附近,女性則見于外陰部。偶爾可轉化為鱗狀細胞癌。

    輔助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有特異性。

    [鑒別診斷]

    一、假性濕疣多發(fā)生于20—30歲的女性外陰,特別是小陰唇內側和陰道前庭。皮損為1—2mm大小的白色或淡紅色小丘疹,表面光滑如魚子狀,群集分布,無自覺癥狀。

    二、扁平濕疣為梅毒常見皮膚損害,皮損為扁平而濕潤的丘疹,表面光滑,成片或成簇分布,損害內可找到梅毒螺旋體,梅毒血清反應強陽性。

    三、陰莖珍珠狀丘疹多見于青壯年,皮損為冠狀溝部珍珠樣半透明小丘疹,呈半球狀、圓錐狀或不規(guī)則狀,色白或淡黃、淡紅,沿冠狀溝排列成一行或數行,或包繞一周,無自覺癥狀。

    [辨證論治]

    一、內治法

    濕毒下注外生殖器或肛門等處出現疣狀贅生物,色灰或褐或淡紅,質軟,表面穢濁潮濕,觸之易出血,惡臭;伴小便黃或不暢;苔黃膩,脈滑或弦數。

    辨證分析:感受穢濁之毒,毒邪蘊聚,釀生濕熱,濕熱下注皮膚粘膜,故見外生殖器、肛門等處出現疣狀贅生物,色灰或褐或淡紅,質軟,表面穢濁濕潤,惡臭;濕毒蘊伏血絡,則觸之易出血;濕毒下注,擾及膀胱,則小便黃或不暢;苔黃膩、脈滑或弦數為濕毒下注之象。

    治法:利濕化濁,清熱解毒。

    方藥:草蘚化毒湯酌加黃柏、土茯苓、大青葉。

    二、外治法

    (一)熏洗法

    板藍根、山豆根、木賊草、香附各30g;或白礬、皂礬各120g,側柏葉250g,生苡仁50g,孩兒茶15G。煎水先熏后洗,每天1—2次。

    (二)點涂法

    1.五妙水仙膏點涂疣體,適用于疣體小而少者。

    2.鴉膽子仁搗爛涂敷或鴉膽子油點涂患處包扎,3—5天換藥1次,應注意保護周圍正常皮膚。適用于疣體小而少者。

    [其他療法]

    一、局部注射選用干擾素或爭光霉素注入疣體基底部。

    二、藥物外涂根據病情選用10%~25%足葉草酯、1%~5%氟尿嘧啶、30%~50%三氯醋酸、3%~5%酞丁胺等疣體表面涂敷。注意保護正常皮膚粘膜。

    三、激光、冷凍、電灼療法注意不要過度治療,避免損害正常皮膚粘膜和疤痕形成,預防感染。

    四、手術切除疣體較大者,可選用手術切除。

    [預防與調攝]

    1.禁止不潔性交。

    2.注意陰部衛(wèi)生。

    3.積極治療性伴侶,避免交叉感染。

    [結語]

    尖銳濕疣屬于中醫(yī)“瘙瘊。范疇。其特點是皮膚粘膜交界處,尤其是外陰、肛周出現淡紅色或污穢色表皮贅生物。本病應與假性濕疣、扁平濕疣、陰莖珍珠狀丘疹相鑒別。濕毒下注證,治宜利濕化濁、清熱解毒,方用革蘇化毒湯加減。積極選用中藥熏洗、藥物外涂、物理療法或手術切除,內外兼治,療效較好。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