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 四時之變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十一第七十四《論疾診尺篇》。又自“冬傷于寒”至“咳嗽”,見《素問》卷二第五《陰陽應(yīng)象大論篇》,又見《甲乙》卷十一第五。

    四時之變,寒暑之勝,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陰主寒,陽主熱,故寒甚則熱,熱甚則寒,

    日中陽隴,必降為陰;夜半陰極,必升為陽。

    故曰:寒生熱,熱生寒,此陰陽之變也。

    十一月極寒,一陽爻生,即寒生熱也。五月一陰爻生,即熱生寒也。

    故曰:冬傷于寒,春生癉熱;

    寒,冬之氣也。傷,過多也。人之冬月,受寒過多,至春必屬癉熱之病,此為寒生熱也。

    春傷于風,夏生后飧泄腸澼;

    風,春之氣也。受風過多,極為飧泄腸澼,此為風生泄也。

    夏傷于暑,秋生痎瘧;

    暑,夏之氣也。受暑過多,極為痎瘧,此為暑生瘧也。

    秋傷于濕,冬生咳嗽,是謂四時之序也。

    濕,秋之氣也。受濕過多,極為咳嗽,此為濕生咳也。此是四時必□□□不可易。

    平按:注“四時”下原鈔有“必”字,“必”下缺三字,最下一字下半作“文”。袁刻四時下無“必”字,作“之序支”三字,不合。茲于“必”字下仍空三格。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