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王瓜子

    《中藥大辭典》:王瓜子拼音注音Wánɡ Guā Zǐ別名

    赤雹子(《本草衍義》),馬雹兒子(《瀕湖集簡方》),土瓜仁(《本草匯言》)。

    出處

    《藥性論》

    來源

    為葫蘆科植物王瓜種子。秋季采摘成熟的果實(shí),對剖,取出種子,洗凈后曬干。

    生境分布

    產(chǎn)浙江。

    原形態(tài)

    植物形態(tài)詳"王瓜"條。

    性狀

    干燥的種子,形似螳螂頭,長約1.5厘米,寬約8~12毫米。外表褐色,或帶有灰白色半透明的薄膜,有細(xì)密顆粒狀突起,中部略呈三角形寬帶狀,邊緣突起成棱脊,兩端各有一圓鈍部分,頂端各有凹孔;種皮堅厚;有3室,兩端室內(nèi)無種仁,各有1孔,中間1室較大,內(nèi)有種仁1粒,呈扁平三角形或長方圓形,有褐色菲薄之內(nèi)種皮包被。種仁黃褐色或黃白色,富含脂肪。

    歸經(jīng)

    《得配本草》:"入手大陰、陽明經(jīng)。"

    性味

    《綱目》:"酸苦,平,無毒。"

    功能主治

    清熱,涼血。治肺痿吐血,黃疸,痢疾,腸風(fēng)下血。

    ①《藥性論》:"主小便數(shù)遺不禁。"

    ②《日華子本草》:"潤心肺,治黃病,生用;治肺痿吐血,腸風(fēng)瀉血,赤白痢,炒用。"

    ③《本草衍義》:"治頭風(fēng)。"

    ④《綱目》:"治反胃吐食。"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

    復(fù)方

    ①治心肺伏熱,吐血衄血:土瓜子微炒,研細(xì),空心服二錢,白湯送。(《皮心垣家抄》)

    ②治黃疸胃熱久不退:土瓜子微炒,煎湯飲。(《皮心垣家抄》)

    ③治大便下血:土瓜仁一兩,生地黃二兩(俱炒黑),黃連五錢(焙)。共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百丸,米飲下。(《本草匯言》)

    ④治反胃吐食:王瓜子配平胃散末二錢,煎服。(《四川中藥志》)

    ⑤治筋骨痛攣:馬雹兒子炒開口為末,酒服一錢。(《瀕湖集簡方》)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王瓜子拼音注音Wánɡ Guā Zǐ別名

    赤雹子、馬雹兒子、土瓜仁、土瓜子

    英文名Seed of Japanese Snakegourd出處

    出自《藥性論》

    來源

    藥材基源:為葫蘆科植物王瓜的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richosanthes cucumeroides (Ser.) Maxim.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摘成熟的果實(shí),對剖,取出種子,洗凈后曬干。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質(zhì)藤本。塊根紡錘形,肥大。莖細(xì)弱,多發(fā)枝,具縱棱和槽,被短柔毛。卷須2歧,被短柔毛。葉互生;葉柄3-10cm,具縱條紋,密被短茸毛和疏短剛毛狀軟毛;葉片紙質(zhì),闊卵形或圓形,先端鈍或漸尖,基部深心形,邊緣具細(xì)齒或波狀齒,長5-13(-19)cm,寬5-12(-18)cm,常3-5淺裂至深裂,或有時不分離,裂片卵形或倒卵形,上面深綠色,被短絨毛和疏散短剛毛,下面淡綠色,必被短茸毛,基出掌狀脈5-7條,細(xì)脈,網(wǎng)狀?;ù菩郛愔辏恍刍偁罨ㄐ?,或1單花與其并生,總花梗長5-10cm,具縱條紋,被短茸毛;花梗短,約5mm,被短茸毛;小苞片線狀披針形,長2-3mm,全緣,被短茸毛,稀無小苞片;花萼筒喇叭形,長6-7cm,基部徑約2mm,全緣,,被短茸毛,稀無小苞片;花萼筒喇叭形,長6-7cm,基部徑約2mm,先端徑約7mm,被短茸毛,列片線狀披針形,長3-6mm,寬約1.5mm;花冠白以,裂片長圓狀卵形,長14-15(-20)mm,寬約6-7mm,具極長的絲狀流蘇;雄蕊3,花絲短,分離;退化雌蕊剛毛狀;雌花單生,花梗短,長0.5-1cm,子房長圓形,均密被短柔毛,花萼花冠與雄花同。審查實(shí)卵圓形,卵狀橢圓形或球形,長6-7cm,徑4-5.5cm,成熟時橙紅色,平滑,兩端鈍圓,具喙;果柄長約5-20mm,被短柔毛。種子橫長圓形,長7-12mm,寬7-14mm,被短柔毛。種子橫長圓形,長7-12mm,寬7-14mm,深褐色,兩側(cè)室大,近圓形,徑約4.5mm,表面具瘤狀突起?;ㄆ?-8月,果期8-11月。

    性狀

    性狀鑒別 本品呈長方體十字形,分3室,兩端每室外邊各有一圓形凹陷或成小孔狀,室內(nèi)中空。中間1室外圍有1人寬環(huán),長1-1.2cm,寬6-8mm。表面灰棕色或黑褐色,有時兩端略呈亮灰色。全體粗糙,有眾我的小突起。體輕,種皮堅硬,破開后,中間室內(nèi)可見2片長方形的子葉,油性大。氣微,味淡。

    以粒大、飽滿者為佳。

    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紅棕色。①種皮表皮細(xì)胞為1列柵狀細(xì)胞,斷面觀呈類長方形,長短不一;角質(zhì)層淡黃棕色或幾無色,厚薄不勻,約至22μm;表面觀呈類多角形,類長方形或不規(guī)則形,可見波狀彎曲的角質(zhì)細(xì)條紋,有的表皮細(xì)胞含細(xì)小草酸鈣結(jié)晶。②厚壁細(xì)胞為靠外側(cè)的種皮厚壁細(xì)胞,多成片存在,細(xì)胞較大,壁較厚,黃棕色。③石細(xì)胞數(shù)個成群,或單個散在,細(xì)胞較小,壁甚厚,紅棕色,呈類方形、類圓形、圓形、圓多角形或類長方形,有的有少數(shù)分枝,直徑25-68μm,長約至132μm,壁厚6-23μm,孔溝明顯,胞腔內(nèi)充滿黃棕色或紅棕色物,其中包埋有草酸鈣方晶,也有1個石細(xì)胞含2個結(jié)晶。④星狀細(xì)胞形狀不規(guī)則,具數(shù)人分枝或突起,細(xì)胞直徑11-27μm,壁稍厚者無色或淡棕色,較厚才棕色,木化,紡孔明顯。⑤草酸鈣方晶呈類主形、雙錐形或類多角形,直徑3-11μm,長至17μm。⑥色素塊紅棕以,大小不一,散在。⑦子葉細(xì)胞充滿類圓形和類多角形糊粉粒,直徑2-15μm;并含脂肪油滴和脂類物質(zhì)。

    化學(xué)成分

    種子含脂肪油15%,油中含栝樓酸(tri-chosanic acid)[1].還含氨基酸,其中愉谷氨酸(glutamic acid),精氨酸(arginine),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和亮氨酸(leucine)的含量較高[2]。此外,還含γ胍基丁酸(γ-guanidinobutyric acid),α,β-二氨基丙酸(α,β-diaminopropionic acid),豆甾烷醇(stigmastanol)

    歸經(jīng)

    歸肺;大腸經(jīng)

    性味

    味酸;苦;性平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涼血止血。主肺痿吐血;黃疸;痢疾;;腸風(fēng)下血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

    各家論述

    1.《藥性論》:主小便數(shù)遺不禁。

    2.《日華子本草》:潤心肺,治黃病,生用:治肺痿吐血,腸風(fēng)瀉血,赤白痢,炒用。

    3.《本草衍義》:治頭風(fēng)。

    4.《綱目》:治反胃吐食。

    5.《本草匯言》:土瓜子,潤肺化痰,清火止血之藥也。此藥寒潤流利,故《大氏方》稱為潤心肺,止吐血之暴熱;涼肝脾,退黃疸之久延。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ì Lì Zhī來源藥材基源:為??浦参镛道蟮娜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Ficus pumila L.采收和儲藏:隨時可采。割破莖皮,待乳汁流出后收集。也可取自葉中。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曠野樹上或村邊殘墻破壁上或石灰?guī)r山坡上。資......
  • 拼音注音Bànɡ別名圓蚌來源軟體動物門瓣鰓綱蚌科圓蚌Anodonta pacifica (Heude),以肉、貝殼入藥。生境分布四川。性味甘、咸,涼。功能主治肉:除濕,明目。主治崩漏,帶下,痔瘡腫痛。用量4~6兩。殼:化痰消積。治反胃嘔吐,......
  • 《中藥大辭典》:蚌蘭葉拼音注音Bànɡ Lán Yè別名紅蚌蘭葉(廣東中藥》Ⅱ)出處《廣東中藥》Ⅱ來源為鴨跖草科植物紫萬年青的葉。春、秋均可采收,曬干或鮮用。生境分布多栽培供觀賞。分布廣東、廣西、福建等地。原形態(tài)紫萬年青,又名:紫蒀、紫蘭、......
  • 拼音注音Bànɡ Lán Huā別名蚌花、紫萬年青花、荷包蘭、蚌蘭衣、菱角花、紅蚌蘭花、州部隊(duì)英文名Oyster Rhoeo出處出自《嶺南采藥錄》來源藥材基源:為鴨跖草科植物紫萬年青的花。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hoeo discolor(L......
  • 拼音注音Bànɡ Ké Cǎo別名咳嗽草、大鐵樹把、半灌木千斤拔來源豆科蚌殼草Moghania fruticulosa (Wall. ex Call.) Wang et Tang,以根入藥。生境分布廣東、廣西、云南。性味微苦、甘,涼。功能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