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青瓷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隋代青瓷suí dài qīng cí

    隋代青瓷是在南北朝時期陶瓷生產(chǎn)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隋朝在陶瓷史上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青瓷的生產(chǎn)出現(xiàn)了南北合融為一體的嶄新局面,既繼承了南北朝時期的燒瓷技術(shù)與青瓷的造型,又有所提高并創(chuàng)造出許多新的器形。

  • 詳細解釋


    工藝特色造型隋代青瓷的造型主要有壺、罐、瓶、碗、高足盤等。壺有帶流與無流兩種,帶流者以雞頭作流,無流者都系盤口。雞頭壺由兩晉到唐沿用的時間很長,其造型為洗口,肩部貼附雙系,以雞頭作流為其主要特征。盤口壺多流行于南方,基本特征為盤口,有頸,系貼附在肩上。習慣上稱為“雞頭壺”與“盤口壺”。罐是隋代青瓷中常見的器皿,北方多流行一種直口無頸,罐身近橢圓形,腹中部凸起弦紋一道,肩上貼附二系、三系或四系,以四系者居多,所以稱之為“四系罐”。四系罐在北方隋墓中常有出土,是隋代青瓷的典型器物。南方較為常見的罐為罐身瘦長,口直而大,無頸,豐肩,瘦足而微外撇。肩部貼附六系、八系,一般稱其為“六系罐”或“八系罐”。瓶由北朝時期的洗口瓶演變而來,盤口,頸細長,腹徑闊大略呈橢圓形。高足盤的基本特征是盤淺式,口沿微外撇,盤心平坦,常有陰圈線紋,沿線紋留有三、五、七個不等的支燒痕跡,下承以空心叭高足。高足盤常與四系罐一起出土,也是隋代青瓷中的典型器物。碗有兩種形制:一種深形口微斂,碗壁弧圓,小平底足;另一種侈口深形,碗壁直斜,底部較為豐滿,小平底足。前者具南朝特征,后者多見于隋代青瓷之中。胎體隋代青瓷的胎體一般較為厚重,胎色因產(chǎn)地不同而異,但以灰白色居多。釉為青色,青中泛黃或黃褐色者也為數(shù)不少。青瓷一般是在還原焰中燒成的,釉色不夠穩(wěn)定,說明當時的窯爐結(jié)構(gòu)以及在掌握還原焰的技術(shù)上,還存在著不少問題,如器表釉常有流珠現(xiàn)象,器外施釉不到底等。從大量隋瓷上的燒痕以及各窯所使用的窯具上看,均屬疊燒,盡管筒形匣缽的出現(xiàn)使裝窯技術(shù)上有了一些突破,但仍停止在疊燒階段。多數(shù)器物的胎胚在窯內(nèi)直接接觸火焰,受到煙火熏染,在不同程度上還粘上許多渣滓?;瘖y土的普遍運用是隋代制瓷工藝上的一大進步,采用這種方法,不但可以彌補胎體表面粗糙之弊,同時也能增加胎胚的白度而使成品更加瑩潤美觀?;y隋代青瓷上的花紋多種多樣,除南北朝時期所盛行的蓮花瓣紋外,多采用朵花、卷葉紋樣,并使之巧妙地穿插、交替排列,組成不同的圖案。一般是在瓶、罐之類的肩部和腹部,以朵花卷葉紋排列成帶狀紋樣,有的在盤類器物的中心部位,用這些題材所組成的圓形圖案為飾。隋瓷紋飾題材比較單調(diào),由于匠師們運用多變的構(gòu)圖方法,使圖案不僅無單調(diào)之感,反而顯得整齊端巧,收到了較好的藝術(shù)效果。裝飾方法有印花、刻劃花、貼花三類,以印花最為普遍。印花大都為朵花,印花模為圓戳式,刻劃花也很流行,貼花較為少見。各種裝飾方法配合使用,組成各種各樣的花紋裝飾及圓形圖案,是隋瓷裝飾藝術(shù)的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