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博物館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地震博物館,地震文化名詞,顧名思義,就是以地震文物、地震景觀、相關圖片等多維資料所架構的紀念地震災害、保存人類對震精神遺產而建設的特定場所,其實質是“地球內部介質局部發(fā)生急劇的破裂,從而在一定社會區(qū)域范圍內引起災難后,重建過程中產生的地震人文現(xiàn)象(學者王澤生語)”。

    地震博物館,從某種角度上說,可教后人與學者從博物館知道地震所發(fā)生的真相。一座博地震物館就是一部物化的抗震史,人們通過地震文物與那段災難的歷史對話,以見證人類征服大自然的精神。地震博物館,具有陳列、展出、宣傳、服務等功能,達到對地震文化遺存、自然災害遺存管理起到作用。

  • 詳細解釋


     中國的地震博物館

    蘭州地震博物館

    蘭州地震博物館始建于1989年,位于甘肅省蘭州市十里桃鄉(xiāng)。興建在一座長達400米的大型人防山洞里,內部占地面積3500平方米。博物館洞門開在一個非常典型的幾百年前的地震斷裂帶上,是目前我國規(guī)模最大,收藏最豐富的唯一專業(yè)地震博物館。博物館的主展廳,布設在蜿蜒曲折的山洞里。整個博物館分為6個分館:有地震知識避畫館,實物史料館、地震泥塑館、地震儀器館、音像館和地震字畫館。壁畫館設在主洞道,壁畫長104米,高1.3米,上面繪制了 383個真實的地震故事(囊括古今中外)和1000多個人物。實物史料館陳列著300多件地震文物和史料,地震泥塑館,再現(xiàn)了公元138年張衡地動儀測出的蘭州地震時的情況,字畫館收藏有許多與地震有關的題字和畫卷,名人墨寶。

    建川博物館聚落-汶川大地震博物館

    2009年5月,建川博物館聚落之汶川大地震博物館,經過近一年緊張施工,在四川大邑縣 安仁鎮(zhèn)正式建成。原定于2009年5月12日14時28分的開館時間提前到11日。該汶川大地震博物館是建川博物館聚落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北京奧運會鳥巢中方設計師李綱擔綱設計。

    該館是建川博物館群落的重要組成部分,展覽面積3000平方米。博物館里征集的地震實物中,有抗震救災部隊、醫(yī)療隊所用過的救災工具、榮譽錦旗等大批捐贈物品,還有在地震中被埋36天后救出的“豬堅強”、可樂男孩”薛梟喝過的空可樂罐等共計5萬多件。博物館在設計中,對征集來的地震實物以日記的形式,真實地記錄地震發(fā)生當天至6月12日一個月中,災區(qū)每天發(fā)生的事情。30多個展廳,分為地震美術作品館、地震科普館等,再現(xiàn)了抗震救災過程中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場景[1]。

    臺灣9·21地震博物館

    1999年9月21日凌晨1時47分12.6秒,臺灣南投縣發(fā)生7.6級大地震,造成2321人死亡及8000多人受傷。當?shù)貙⑴R近南投縣同樣受災的臺中縣霧峰鄉(xiāng)一中學操場改建為“地震紀念博物館(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qū))”,2001年開工,2004年竣工,2004年9月21日正式對外開放,是隸屬自然科學博物館的一個展館。

    該館主要有車籠埔斷層保存館和影像館組成。斷層保存館內的展示包括全球板塊、地震帶分布、地球內部及地體構造等模型,清楚的展示地震發(fā)生的原因及地層錯動的模式。原中學操場及跑道上的地表抬升、錯動及記錄斷層活動的地層剖面,也在斷層保存館內原貌呈現(xiàn),為自然科學最真實及珍貴的活教材。影像館集結了昔日九二一地震的種種圖像以及影音資料,以人文社會與歷史記錄的角度,真實地呈現(xiàn)九二一地震在人們心中所留下的記憶。透過有系統(tǒng)的展示,觀眾可以瀏覽九二一震災后到處摧毀破壞的情形、救難救災情況、各界送溫暖、社區(qū)學校重建,以及面對災變堅強重生等情景。預計未來將再規(guī)劃地震工程教育館、防災教育館、地震體驗區(qū)、重建成果展示廳及餐廳。

    開放時間為9:00至17:00(售票時間8:50至16:20,禁止入場時間16:30),周一、除夕、大年初一休息。全票新臺幣30元,優(yōu)待票20元,特殊群體及每周三上午9點至10點免費。

    唐山抗震紀念館

    1976年7月28日凌晨,北京時間3時42分,唐山遭受了7.8級強烈地震,造成24萬人死亡,16萬人重傷。唐山抗震紀念館始于1986年建立,2006年為紀念抗震30周年,重新改造后開放。

    抗震紀念館展廳由實物展柜和防震減災常識的宣傳組成。實物展柜展出了被震壞的時鐘、當年最早向黨中央匯報震情所用的電臺、抗震救災工具以及全國各地給災區(qū)人民的慰問信件、衣服等實物。展覽運用了場景復原、大型浮雕、藝術造型等現(xiàn)代化展陳手段,不僅有珍貴的歷史圖片、電腦合成圖等,且大量運用多媒體景觀藝術,使觀者動容,震撼心靈。此外還有7處地震遺址。

    開放時間為上午9:00至11:40(10:40停止售票),下午14:30至17:30(16:30停止售票),星期一閉館。門票價格20元。

    籌建中的汶川地震博物館

    汶川地震博物館,世界文化遺產“震殤”。為什么需要一座汶川地震博物館,不僅是紀念,而且可存留震后文化色彩。5•12地震遺址博物館申遺,已擺上日程。在專家眼中,散布于巴蜀大地上的諸多文化遺跡,是災后重建必不可少的。凌云寺藏經樓墻體開裂、烏尤寺景云亭基座出現(xiàn)了垂直線裂縫、鐘亭博脊出現(xiàn)裂縫、青衣別島處翹角脫落、峨眉山古建筑群佛像損毀、萬年寺水管破裂、圣積寺銅塔塔剎掉落、報國寺佛像脖子斷裂。文博界專家提議,在北川舊縣城規(guī)劃、建立地震遺址博物館,規(guī)劃建立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地震遺址公園,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讓北川成為“中國的龐貝城”。

    汶川地震博物館,應該更多的展示災區(qū)人們,不畏艱難與死神抗爭的頑強精神。許多讓人凄然淚下的鏡頭;所有身臨其境參加救援的解放軍、武裝警察部隊、(包括消防官兵)公安干警、民兵預備役、廣大志愿者的舍身忘我拼死營救,以及十三億人民視災區(qū)人民為親人;用實際行動盡自己所能,出錢出力,捐款捐物無私的援助。和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經過全國各地人民無私的支援、災后重建等等,一些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更應該著力表現(xiàn),抗災救災中有突出貢獻、的先進集體和個人。就像不違疾自身的瘡疤一樣;在大力宣揚舍生忘死,保護和救助他人的英雄模范的前提下,也應該給個別特別自私的典型一席之地讓他們不但自己在人們面前無地自容,也讓他們的后代在人們的面前無顏抬頭。

    日本的地震博物館

    阪神淡路大地震紀念館及神戶港震災紀念公園

    1995年1月17日發(fā)生的阪神大地震前所未有地沖擊了日本原有的地震防災體系。據統(tǒng)計,共有6434人在這次地震中死亡,受傷者近4.4萬名,約65萬座建筑物受損,經濟損失達10萬億日元(約合858億美元),這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遭遇的最大一場災難。為了紀念這場災難,2002年日本在神戶市中央區(qū)建成了阪神淡路大地震紀念館,可以抵御10級地震的大型建筑“人和防災未來中心”,以及神戶港震災紀念公園。

    博物館以大屏幕影院為主,播放關于地震時的紀錄片,展現(xiàn)大量地震后重建的資料,還有地震防災的各種互動游戲。

    開放時間為平日及星期日10:00至18:00,星期五和星期六10:00至20:00,周一閉館。門票價格成人500日元。

    神戶港震災紀念園位于日本兵庫縣神戶市中央區(qū)碼頭美利堅公園東端。阪神地震中,神戶港遭到嚴重破壞。在災后重建中,將碼頭約60米長的一段按震災破壞狀態(tài)原封不動地保存,以激勵、警示后人。震災紀念園除毀壞碼頭原狀外,還有神戶港震災紀念碑、介紹神戶港震災情況和恢復重建過程的展覽櫥窗等。公園每天24小時開放,免費。

    日本關東地震災害紀念館

    日本關東地震災害紀念館建于1930年,位于東京東北部一個安靜的位置。為紀念1923年9月1日關東大地震的死難者而建。此次地震80%的城市夷為平地,死亡5.8萬人。紀念館一樓主要存有被地震破壞的物品,如各種扭曲的金屬和玻璃制品,二樓展覽以圖片,學校日志、個人日記、隨筆為主,再次體現(xiàn)地震的破壞性。

    紀念館的旁邊還有廟和佛塔供人們祭奠。開放時間為9:00至16:30,周一閉館。

    新西蘭的地震博物館

    新西蘭納皮爾霍克灣博物館

    1931年2月3日,10時47分,只有1萬多人的平靜小鎮(zhèn)納皮爾,7.9級的大地震將它夷為平地。此博物館于1931年地震后委托霍克斯灣藝術及手工藝社團建造,其中1931年地震館保留了60多年前地震后的景象,并利用圖片、錄音及錄影來記錄城市再建及成為今日裝飾藝術之都的歷史。在博物館任內增設地震的展示主題館,并舉辦特展,為的是讓后人記住這段既悲慘又光輝的歷史。地震重建的歷史經驗,已經成為納皮爾人推銷城市的品牌,而最受世界各地矚目的旅游熱點之一。企盼天府之國的旅游勝地,也如納皮爾早日重現(xiàn)往日的美麗與繁華。

    馬其頓的地震博物館

    馬其頓地震博物館

    為了紀念1963年7月26日發(fā)生的災難性大地震,馬其頓政府把在地震中幸存的斯科普里老火車站改建為博物館,外墻上的時鐘今天仍指向發(fā)生大地震的時間5:17。

    委內瑞拉的地震博物館

    加拉加斯地震博物館

    位于委內瑞拉首都加拉加斯,該館共有11個展廳。參觀者可以在其中感受模擬的里氏5.9級地震的威力。博物館還展出了上世紀50年代的地震測量工具,在有關防災措施的展廳中,展覽資料告訴參觀者家中應常備應急包,包內應有手電筒、收音機等物品,必須有火柴和蠟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