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臟理中方穴 組成:中脘、梁門、水分、天樞、氣海、足三里。
功能:溫補中州,調理脾胃。
主治:慢性腹瀉,腹中虛寒之脘腹脹滿、神倦乏力、不思飲食、或四肢不溫、身體消瘦、面色不華,舌質淡、苔白膩,脈濡或無力
用法:針刺用補法,留針30分鐘加懸灸或用艾炷灸,每穴5壯。
方解:慢性腹淀多因脾胃弱,或久病氣虛,中焦健運衰退,食物以消磨,脾氣還不能散精,或因腎陽不振,命門火衰,還不能腐熟水谷而至。《脾胃論》述:“真氣,又名元氣乃先身生之精氣也,非胃氣不能滋生?!庇终f:“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還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可見脾腎二者是相輔本成,相互為用?!皽嘏K理中”方穴即是針對脾胃虛弱所至的慢性腹瀉而制的驗方。方中中脘穴為胃之募穴,天樞為大腸募穴,募穴是臟腑之氣所匯聚之處取胃大腸之募穴,二者可調整脾胃的運動與傳導功能。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合穴,配合中脘、天樞以使脾陽得伸、運化有權。梁門為陽明經穴,配合中脘調理中焦氣機。水分、氣海為任脈經穴,取水分 以求分清化濁,促使利小便實大便,氣海以調氣益氣、培補腎元,下焦命門火旺,則水谷得以腐化。本方若加艾炷灸,其振奮脾陽、健運脾胃、溫補命火之功更強。我們在動物實驗中觀察到,針灸足三里、中脘穴能促進胃收縮運動,激發(fā)胃電快波的發(fā)放,調節(jié)改善胃電節(jié)律,使紊亂的胃電節(jié)律恢復正常。
臨床應用:若患者偏于脾胃虛寒者,癥見腸鳴腹痛腹瀉,腹中喜溫喜按,則先用隔姜灸,再行針刺,以加強溫中祛寒之功。若患者癥見腹瀉日久;時輕時重,發(fā)作時便稀次數增多,又見有神倦乏力,腹脹,苔白膩,此為兼有濕困脾土之征,方中加關元灸五壯,用以添薪壯命門火,以助脾陽運濕。若兼有腎陽虛者,癥見五更泄,加灸命門、關元穴各五壯,以益命火,壯腎陽,起到溫養(yǎng)脾腎,熟腐水谷之功。若見肝木克脾土,癥見腹脹腸鳴,水谷不化者,加刺期門,行間,針用瀉法,以瀉肝木之旺盛。黃修武
黃修武,1937年出生,四川滬縣人,1959年被錄入成都市衛(wèi)生局舉辦的中醫(yī)跟師學習班學習,師從子蜀中名老針灸專家廖賓甫先生學習中醫(yī)及針灸。畢業(yè)后分配入成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工作至今,現任主任醫(yī)師,成都市針灸學會常務理事;成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針灸針麻研究室主任,全國第二批名老中醫(yī)藥帶徒專家,四川省首屆名老中醫(yī),中央電視臺聘請為醫(yī)學宣傳顧問團員。從醫(yī)四十余年,積累了大量的臨床經驗,擅長治療中風偏癱、消化系統(tǒng)疾病、眼肌病變、泌尿系統(tǒng)疾病、神經系統(tǒng)疾病、脊髓病變等,并對消化系統(tǒng)疾病有一定研究,治療疑難雜癥時擅長針藥并用,撰寫及發(fā)表論文“指切壓手進針法”、“針刺球后穴治療眼科疾患”等,曾作為專家隨中國醫(yī)療隊到圣多美普林西比共和國工作,并獲該國授予的“國際醫(yī)師”榮譽證書。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溫臟理中方穴 組成:中脘、梁門、水分、天樞、氣海、足三里。
功能:溫補中州,調理脾胃。
主治:慢性腹瀉,腹中虛寒之脘腹脹滿、神倦乏力、不思飲食、或四肢不溫、身體消瘦、面色不華,舌質淡、苔白膩,脈濡或無力
用法:針刺用補法,留針30分鐘加懸灸或用艾炷灸,每穴5壯。
方解:慢性腹淀多因脾胃弱,或久病氣虛,中焦健運衰退,食物以消磨,脾氣還不能散精,或因腎陽不振,命門火衰,還不能腐熟水谷而至。《脾胃論》述:“真氣,又名元氣乃先身生之精氣也,非胃氣不能滋生?!庇终f:“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還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可見脾腎二者是相輔本成,相互為用?!皽嘏K理中”方穴即是針對脾胃虛弱所至的慢性腹瀉而制的驗方。方中中脘穴為胃之募穴,天樞為大腸募穴,募穴是臟腑之氣所匯聚之處取胃大腸之募穴,二者可調整脾胃的運動與傳導功能。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合穴,配合中脘、天樞以使脾陽得伸、運化有權。梁門為陽明經穴,配合中脘調理中焦氣機。水分、氣海為任脈經穴,取水分 以求分清化濁,促使利小便實大便,氣海以調氣益氣、培補腎元,下焦命門火旺,則水谷得以腐化。本方若加艾炷灸,其振奮脾陽、健運脾胃、溫補命火之功更強。我們在動物實驗中觀察到,針灸足三里、中脘穴能促進胃收縮運動,激發(fā)胃電快波的發(fā)放,調節(jié)改善胃電節(jié)律,使紊亂的胃電節(jié)律恢復正常。
臨床應用:若患者偏于脾胃虛寒者,癥見腸鳴腹痛腹瀉,腹中喜溫喜按,則先用隔姜灸,再行針刺,以加強溫中祛寒之功。若患者癥見腹瀉日久;時輕時重,發(fā)作時便稀次數增多,又見有神倦乏力,腹脹,苔白膩,此為兼有濕困脾土之征,方中加關元灸五壯,用以添薪壯命門火,以助脾陽運濕。若兼有腎陽虛者,癥見五更泄,加灸命門、關元穴各五壯,以益命火,壯腎陽,起到溫養(yǎng)脾腎,熟腐水谷之功。若見肝木克脾土,癥見腹脹腸鳴,水谷不化者,加刺期門,行間,針用瀉法,以瀉肝木之旺盛。黃修武
黃修武,1937年出生,四川滬縣人,1959年被錄入成都市衛(wèi)生局舉辦的中醫(yī)跟師學習班學習,師從子蜀中名老針灸專家廖賓甫先生學習中醫(yī)及針灸。畢業(yè)后分配入成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工作至今,現任主任醫(yī)師,成都市針灸學會常務理事;成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針灸針麻研究室主任,全國第二批名老中醫(yī)藥帶徒專家,四川省首屆名老中醫(yī),中央電視臺聘請為醫(yī)學宣傳顧問團員。從醫(yī)四十余年,積累了大量的臨床經驗,擅長治療中風偏癱、消化系統(tǒng)疾病、眼肌病變、泌尿系統(tǒng)疾病、神經系統(tǒng)疾病、脊髓病變等,并對消化系統(tǒng)疾病有一定研究,治療疑難雜癥時擅長針藥并用,撰寫及發(fā)表論文“指切壓手進針法”、“針刺球后穴治療眼科疾患”等,曾作為專家隨中國醫(yī)療隊到圣多美普林西比共和國工作,并獲該國授予的“國際醫(yī)師”榮譽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