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苦竹葉

    《全國中草藥匯編》:苦竹葉拼音注音Kǔ Zhú Yè來源

    禾本科苦竹屬植物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 (Keng)Keng f.,以嫩葉入藥。全年可采,摘下嫩葉曬干。

    性味

    甘、淡,寒。

    功能主治

    清熱除煩,解渴,利尿。用于發(fā)熱煩躁口渴,口舌生瘡,尿少色黃。

    用法用量

    1~4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苦竹葉拼音注音Kǔ Zhú Yè出處

    《本草經集注》

    來源

    為禾本科植物苦竹嫩葉。夏、秋采摘,曬干。

    生境分布

    生于向陽山坡或平原。分布浙江、江蘇、江西等長江流域及西南各地。我國南方各地均產,主產浙江、江蘇、江西等地。

    原形態(tài)

    苦竹,又名:傘柄竹。

    稈直立,高可達4米,圓筒形,直徑約15毫米,稈幼時有白粉,尤以籜環(huán)下為甚。籜環(huán)上常有褐色的籜鞘殘留物;稈環(huán)不甚突起?;X鞘紙革質,細長三角形,枯黃色,有棕色或白色小刺毛;籜耳細小,有直立棕色繸毛數枚;籜舌截平頭,邊緣密生纖毛;籜葉細長披針形,長4~11厘米,寬3~5毫米,幼時綠色,多脈。主稈每節(jié)分枝3~6枝,有葉小枝1~3枚生于1節(jié),頂端著生2~4葉。葉鞘干草色,線狀披針形;葉舌截平。葉片披針形,長8~20厘米,寬10~28毫米,下面有微毛,次脈4~8對,小橫脈呈方格形,邊緣有細鋸齒;葉柄長2~7毫米?;ㄖ繛榘鼑?,其上著生總狀花序;小穗含花8~12朵,綠色;顆3~5枚;外稃卵狀披鉗形,長8~11毫米,具縱脈及小橫脈,先端尖銳,無毛或上部邊緣有毛,內稃與外稃等長或較長,脊與頂端均有纖毛;鱗被3枚,卵形;雄蕊3,花藥黃色;子房狹窄,無毛,頂端分裂為3花柱,柱頭羽毛狀?;ㄆ?~5月。筍期5~6月。

    性狀

    干燥葉多呈細長卷筒狀。展開后,葉片為披針形,長6~12厘米,寬10~15毫米。先端尖銳,基部圓形。葉柄長6~10毫米。上面灰綠色,光滑,下面租糙有毛,主脈較租,兩側細脈8~16條,邊緣的一側有細鋸齒。質脆而有彈性。氣弱,味微苦。以葉嫩色綠,卷成筒狀者為佳。

    性味

    《日華子本草》:"味苦,冷,無毒。"

    功能主治

    清熱,明目,利竅,解毒,殺蟲。治消渴,煩熱不眠,目痛,口瘡,失音,湯火傷。

    ①《別錄》:"療口瘡,目痛,明目,利九竅。"

    ②《食療本草》:"主口瘡,目熱,瘖啞。"

    ③《日華子本草》:"治不睡,止消渴,解酒毒,除煩熱發(fā)汗,治中風失音。"

    ④《綱目》:"殺蟲。"

    ⑤《分類草藥性》:"治煩熱,解毒。退小兒潮熱,煅(末敷)湯火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4錢。外用:燒存性研末涂敷。

    復方

    ①治卒失聲,聲噎不出:濃煮苦竹葉服之。(《補缺肘后方》)

    ②治小兒頭瘡、耳上生瘡:竹葉燒末和豬脂涂上。又以雞子白敷之亦妙。(《子母秘錄》)

    ③治卒得惡瘡不識者:苦竹葉燒和雞子黃敷。(《孫真人食忌》)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苦竹葉拼音注音Kǔ Zhú Yè英文名Bitter Bamboo Leaf, Leaf of Bitter Bamboo出處

    出自《本草經集注》。

    《本草圖經》:蓳竹、淡竹、苦竹,《本經》并不載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竹之類甚多,而入藥者惟此三種,人多不能盡別??嘀裼邪子凶?,亦有二種:一種出江西及閩中,本極粗大,筍味殊苦,不可啖。一種出江、浙,近地亦時有,肉厚而葉長闊,筍微有苦味,俗呼甜苦筍,食品所最貴者,亦不聞入藥用。

    來源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苦竹的嫩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leioblastus amarus (Keng ) Keng f.(Arundinaria amara Keng)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摘,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向陽山坡或平原,多為栽培。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苦竹 植株呈小喬木或灌木狀。竿直立,高3-5m,粗1.5-2cm,竿壁厚約6mm。幼竿淡綠色,具白粉,老時綠黃色,被灰白色粉斑;竿散生或叢生,圓筒形,竿環(huán)很隆起;每節(jié)有3-7分枝,但在每分枝一側的節(jié)間下部1/4處稍平,鞘環(huán)有1圈褐色籜鞘基部殘留物,籜鞘厚紙質和革質,綠色,無或有細小的紫色斑點,有棕色或白色小刺毛,基部與竿相連處較密,內面光滑而有光澤,邊緣密被金黃色的纖毛;籜耳很小,深褐色,有直立棕色繸毛;籜舌截平,長1-2mm,邊緣密生纖毛;籜葉細長披針形,幼時綠色,多脈,無顯著的中脈;葉鞘無毛,有橫脈;葉舌質堅硬,截平,長0.5-2mm:葉片披針形,長8-20cm,寬5-28cm,質堅韌,表面深綠色,背面淡綠色,有微毛,尤以基部為甚;葉柄長2-7mm?;ㄖ坑猩n片,花序分技與小穗柄略扁平,常呈波狀曲折,小穗綠色,小穗有8-12,小花,長4-6cm,綠色或淡紫色,小穗軸間長4-5mm,在杯狀頂端有纖毛;穎3-5,有銳尖頭,邊緣有纖毛;外稃被外形,近革質,有橫脈,邊緣粗糙,內稃背部2脊間有溝紋,鱗被3,后方1片長于前方2片;雄蕊3,有細長而互相分離的花絲,花藥黃色,藥隔不伸出;花柱1,柱頭3,羽毛狀。穎果長圓形?;ㄆ?-5月。

    性狀

    性狀鑒別 干燥葉多呈細長卷筒狀。展開后葉片為披針形,長6-12cm,寬10-15mm。先端尖銳,基部圓形,葉柄長6-10mm,上面灰綠色,光滑,下面糙有毛,主脈較粗,兩側脈8-16條。邊緣的一側有細鋸齒。質脆而有彈性。氣弱,味微苦。

    歸經

    心;肝經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清心;利尿明目;解毒。主熱病煩渴;失眠;小便短赤;口瘡;目痛;失音;燙火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2g。外用:適量,燒存性研末調敷。

    各家論述

    1.《名醫(yī)別錄》:療口瘡,目痛,明目,利九竅。

    2.《食療本草》:主口瘡,目熱,瘖啞。

    3.《日華子本草》:治不睡,止消渴,解酒毒,除煩熱發(fā)汗,治中風失音。

    4.《本草綱目》:殺蟲。

    5.《分類草藥性》:治煩熱,解毒,退小兒潮熱,煅(末敷)湯火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叉歧繁縷拼音注音Chā Qí Fán Lǚ來源石竹科叉歧繁縷Stellaria dichotoma L.,以根、全草入藥。生境分布華北、西北、四川。性味甘,微寒。功能主治清熱涼血。主治盜汗骨蒸,結核潮熱,久瘧發(fā)熱。用法用......
  • 《中藥大辭典》:吹云草拼音注音Chuī Yún Cǎo別名莎蘿莽(《種子植物名稱》),一碗泡、公兒草(《廣西藥植名錄》),過山蛇、斬蛇劍(《廣西植物名錄》。出處《南寧市藥物志》來源為遠志科植物齒果草的全草。秋季采收,曬干,切段。生境分布生于......
  • 《全國中草藥匯編》:吹火筒拼音注音Chuī Huǒ Tǒnɡ別名尖葉繡球菊、狹葉繡球菊來源薔薇科吹火筒Spiraea japonica L. f. var. acuminata Franch.,以全株入藥。生境分布陜西、甘肅、湖北、四川、云......
  • 《中藥大辭典》:吹風散拼音注音Chuī Fēnɡ Sàn別名水燈盞、細風藤(《廣西藥植名錄》),紅大風藤,紅十八癥、大鉆(《文山中草藥》)。出處《文山中草藥》來源為木蘭科植物冷飯?zhí)俚奶倩蚋?。全年可采,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疏林中、溝邊......
  • 拼音注音Chuī Fēnɡ Ténɡ別名構芭、雙飛蝴蝶、牛奶藤。來源藥材基源:為茶茱萸科植物小果微花藤的根及莖藤。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Iodes vitiginea(Hance)Hemsl.[Erythrostaphyle vitig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