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君臣佐使”是中醫(yī)的組方原則。這種組方原則最早見于《內經》?!端貑枴ぶ琳嬉笳摗氛f:“主藥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痹铌皆凇镀⑽刚摗分性俅紊昝鳎骸熬幏至孔疃?,臣藥次之,使藥又次之。不可令臣過于君,君臣有序,相與宣攝,則可以御邪除病矣。”清代吳儀洛進一步解釋說:“主病者,對癥之要藥也,故謂之君。君者味數(shù)少而分量重,賴之以為主也。佐君以為臣,味數(shù)稍多,分量稍輕,所以匡君之不迨也。應臣者謂之使,數(shù)可出入,而分量更輕,所以備通行向導之使也。此則君臣佐使之義也?!?/p>
現(xiàn)代的解釋,以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段富津主編的高等中醫(yī)藥院校方劑學教材為準,敘述如下:
君藥:是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其藥力居方中之首,用量較作為臣、佐藥應用時要大。在一個方劑中,君藥是首要的,是不可缺少的藥物。
臣藥:有兩種意義,一是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或主證的藥物。二是針對兼病或兼證起治療作用的藥物。它的藥力小于君藥。
佐藥:有三種意義,一是佐助藥,即協(xié)助君、臣藥加強治療作用,或直接治療次要的兼證。二是佐制藥,即用以消除或減緩君、臣藥的毒性或烈性。三是反佐藥,即根據(jù)病情需要,用與君藥性味相反而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佐藥的藥力小于臣藥,一般用量較輕。
使藥:有兩種意義,一是引經藥,即能引方中諸藥以達病灶的藥物。二是調和藥,即具有調和諸藥作用的藥物。使藥的藥力較小,用量亦輕。
這種組方原則是科學的,有良好的實踐效果。但是“君臣佐使”的名稱,以封建皇帝、大臣、將佐差使等概念命名之,在21世紀的今天已甚不妥。如何重新名之,筆者拋磚引玉,就正于同道。
君藥改為主攻藥(簡稱主藥):主攻藥,顧名思義,就是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其藥力居方中之首,用量最大???~2味藥,或適當增加,但應均為主攻藥物。在一個方劑中主攻藥是最重要的,是不可缺少的藥物。
臣藥改為助攻藥(簡稱助藥):有兩種意義,一是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或主證的藥物。二是針對兼病或兼證起治療作用的藥物。其藥力、劑量小于君藥。
佐藥改為輔佐制約藥(簡稱輔藥):有三種意義,一是輔佐、協(xié)助主攻藥、助攻藥以加強治療作用,或直接治療次要的兼證。二是制約。用以消除或減輕主攻藥、助攻藥的毒副作用。三是反方向制約而能增效的藥物,即根據(jù)病情需要,用與主攻藥性味相反而可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輔佐制約藥的藥力小于助攻藥,一般用量較輕。
使藥改為調和引導藥(簡稱引藥):有兩種意義,一是導向藥,即引經藥,即能引導方中諸藥以達到病所的藥物。二是調和藥,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調和引導藥的藥力較小,用量要輕。
筆者認為中醫(yī)藥是中華民族用整體的、宏觀的理論去解釋人體產生的生理與病理現(xiàn)象,通過多層次,多角度,多方位的整體調控的方法治療人體疾病的一種醫(yī)學理論體系,方劑則是這種理論體系治療疾病的最常用的手段。將方劑的組方原則——“君臣佐使”改用現(xiàn)代語言的名稱,更容易掌握與記憶,同時也更容易被國際社會所接受,這也是中醫(yī)學的與時俱進。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君臣佐使”是中醫(yī)的組方原則。這種組方原則最早見于《內經》?!端貑枴ぶ琳嬉笳摗氛f:“主藥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痹铌皆凇镀⑽刚摗分性俅紊昝鳎骸熬幏至孔疃?,臣藥次之,使藥又次之。不可令臣過于君,君臣有序,相與宣攝,則可以御邪除病矣。”清代吳儀洛進一步解釋說:“主病者,對癥之要藥也,故謂之君。君者味數(shù)少而分量重,賴之以為主也。佐君以為臣,味數(shù)稍多,分量稍輕,所以匡君之不迨也。應臣者謂之使,數(shù)可出入,而分量更輕,所以備通行向導之使也。此則君臣佐使之義也?!?/p>
現(xiàn)代的解釋,以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段富津主編的高等中醫(yī)藥院校方劑學教材為準,敘述如下:
君藥:是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其藥力居方中之首,用量較作為臣、佐藥應用時要大。在一個方劑中,君藥是首要的,是不可缺少的藥物。
臣藥:有兩種意義,一是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或主證的藥物。二是針對兼病或兼證起治療作用的藥物。它的藥力小于君藥。
佐藥:有三種意義,一是佐助藥,即協(xié)助君、臣藥加強治療作用,或直接治療次要的兼證。二是佐制藥,即用以消除或減緩君、臣藥的毒性或烈性。三是反佐藥,即根據(jù)病情需要,用與君藥性味相反而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佐藥的藥力小于臣藥,一般用量較輕。
使藥:有兩種意義,一是引經藥,即能引方中諸藥以達病灶的藥物。二是調和藥,即具有調和諸藥作用的藥物。使藥的藥力較小,用量亦輕。
這種組方原則是科學的,有良好的實踐效果。但是“君臣佐使”的名稱,以封建皇帝、大臣、將佐差使等概念命名之,在21世紀的今天已甚不妥。如何重新名之,筆者拋磚引玉,就正于同道。
君藥改為主攻藥(簡稱主藥):主攻藥,顧名思義,就是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其藥力居方中之首,用量最大???~2味藥,或適當增加,但應均為主攻藥物。在一個方劑中主攻藥是最重要的,是不可缺少的藥物。
臣藥改為助攻藥(簡稱助藥):有兩種意義,一是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或主證的藥物。二是針對兼病或兼證起治療作用的藥物。其藥力、劑量小于君藥。
佐藥改為輔佐制約藥(簡稱輔藥):有三種意義,一是輔佐、協(xié)助主攻藥、助攻藥以加強治療作用,或直接治療次要的兼證。二是制約。用以消除或減輕主攻藥、助攻藥的毒副作用。三是反方向制約而能增效的藥物,即根據(jù)病情需要,用與主攻藥性味相反而可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輔佐制約藥的藥力小于助攻藥,一般用量較輕。
使藥改為調和引導藥(簡稱引藥):有兩種意義,一是導向藥,即引經藥,即能引導方中諸藥以達到病所的藥物。二是調和藥,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調和引導藥的藥力較小,用量要輕。
筆者認為中醫(yī)藥是中華民族用整體的、宏觀的理論去解釋人體產生的生理與病理現(xiàn)象,通過多層次,多角度,多方位的整體調控的方法治療人體疾病的一種醫(yī)學理論體系,方劑則是這種理論體系治療疾病的最常用的手段。將方劑的組方原則——“君臣佐使”改用現(xiàn)代語言的名稱,更容易掌握與記憶,同時也更容易被國際社會所接受,這也是中醫(yī)學的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