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西藥治療抑郁癥雖有一定效果,但副作用較大。廣東省中山市人民醫(yī)院黃愛珍等人最近以疏肝解郁方為主,根據月經周期分別采用活血調經、補腎柔肝法治療肝郁型青年女性抑郁癥,取得了與西藥相當的臨床療效,且未出現副反應。
研究人員將69例門診青年女性患者隨機分為中藥組(42例)和西藥組(27例),兩組病情具有可比性。觀察過程中,研究人員給予中藥組患者中藥疏肝解郁方加減,基本藥物為:柴胡10克、白芍藥15克、茯神30克、白術15克、丹皮10克、郁金10克、當歸15克、薄荷10克、浮小麥30克、夜交藤30克、太子參20克。月經期去丹皮、太子參、薄荷,加川芎10克、桃仁10克、益母草30克、貫眾10克、蒲黃10克、五靈脂10克;卵泡期去丹皮、薄荷,加鹿角膠15克、淫羊霍15克、野菊花15克、枸杞子15克;黃體期加山梔10克、女貞子20克、路路通15克、香附10克、漏蘆10克。西藥組運用抗精神失常藥阿米替林治療。兩組均治療6周。
HAMD評分結果顯示,中藥組愈顯率和總有效率分別為73%和97%,西藥組分別為74%、92%,組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中藥組在治療過程中無一例出現副作用;西藥組出現的主要副作用有:口干20例、便秘17例、視力模糊13例、震顫9例、厭食9例、心動加速8例。
研究人員介紹,抑郁癥是以情緒低落、興趣缺乏、樂趣喪失等為主要癥狀的認知、睡眠等多種心理、軀體的癥狀群。該病多首發(fā)在20歲以前,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肝郁型是女性常見的抑郁癥證型,故本研究以逍遙散為基礎擬定疏肝解郁方。其中柴胡、白芍藥、茯神、牡丹皮、郁金、薄荷調達肝木,太子參、白術、當歸養(yǎng)血培土滋木,浮小麥、夜交藤、合歡皮安神解郁,諸藥共起調節(jié)神志、增強食欲、改善睡眠的作用。此外,研究人員還在患者的月經期加川芎、桃仁、益母草、貫眾、蒲黃、五靈脂活血調經,收縮子宮,幫助子宮內膜脫落;在卵泡期加鹿角霜(膠)、淫羊霍、菟絲子、枸杞子滋補腎元,促進卵泡發(fā)育;在黃體期加山梔、路路通、香附、漏蘆清泄肝木、理氣解郁,調整紊亂的內分泌,穩(wěn)定患者情緒。從治療結果看,在疏肝解郁治療的基礎上,根據月經周期分別配以通經、補腎、清肝柔肝中藥,可使患者排卵及激素水平恢復正常,月經周期規(guī)則,乳腺囊性增生縮小,乳痛減輕或消除,改善患者情緒等心理及軀體癥狀,發(fā)揮了較好的治療作用。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西藥治療抑郁癥雖有一定效果,但副作用較大。廣東省中山市人民醫(yī)院黃愛珍等人最近以疏肝解郁方為主,根據月經周期分別采用活血調經、補腎柔肝法治療肝郁型青年女性抑郁癥,取得了與西藥相當的臨床療效,且未出現副反應。
研究人員將69例門診青年女性患者隨機分為中藥組(42例)和西藥組(27例),兩組病情具有可比性。觀察過程中,研究人員給予中藥組患者中藥疏肝解郁方加減,基本藥物為:柴胡10克、白芍藥15克、茯神30克、白術15克、丹皮10克、郁金10克、當歸15克、薄荷10克、浮小麥30克、夜交藤30克、太子參20克。月經期去丹皮、太子參、薄荷,加川芎10克、桃仁10克、益母草30克、貫眾10克、蒲黃10克、五靈脂10克;卵泡期去丹皮、薄荷,加鹿角膠15克、淫羊霍15克、野菊花15克、枸杞子15克;黃體期加山梔10克、女貞子20克、路路通15克、香附10克、漏蘆10克。西藥組運用抗精神失常藥阿米替林治療。兩組均治療6周。
HAMD評分結果顯示,中藥組愈顯率和總有效率分別為73%和97%,西藥組分別為74%、92%,組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中藥組在治療過程中無一例出現副作用;西藥組出現的主要副作用有:口干20例、便秘17例、視力模糊13例、震顫9例、厭食9例、心動加速8例。
研究人員介紹,抑郁癥是以情緒低落、興趣缺乏、樂趣喪失等為主要癥狀的認知、睡眠等多種心理、軀體的癥狀群。該病多首發(fā)在20歲以前,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肝郁型是女性常見的抑郁癥證型,故本研究以逍遙散為基礎擬定疏肝解郁方。其中柴胡、白芍藥、茯神、牡丹皮、郁金、薄荷調達肝木,太子參、白術、當歸養(yǎng)血培土滋木,浮小麥、夜交藤、合歡皮安神解郁,諸藥共起調節(jié)神志、增強食欲、改善睡眠的作用。此外,研究人員還在患者的月經期加川芎、桃仁、益母草、貫眾、蒲黃、五靈脂活血調經,收縮子宮,幫助子宮內膜脫落;在卵泡期加鹿角霜(膠)、淫羊霍、菟絲子、枸杞子滋補腎元,促進卵泡發(fā)育;在黃體期加山梔、路路通、香附、漏蘆清泄肝木、理氣解郁,調整紊亂的內分泌,穩(wěn)定患者情緒。從治療結果看,在疏肝解郁治療的基礎上,根據月經周期分別配以通經、補腎、清肝柔肝中藥,可使患者排卵及激素水平恢復正常,月經周期規(guī)則,乳腺囊性增生縮小,乳痛減輕或消除,改善患者情緒等心理及軀體癥狀,發(fā)揮了較好的治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