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風濕病會引起哪些病理改變?
風濕病的共同基本病理變化包括全身的膠原纖維、小血管(動靜脈)、各關節(jié)滑膜、軟骨、骨、皮膚、肌肉、各內臟等部位的損傷,其變化特點有粘液樣變性、纖維素樣變性、淀粉樣變性,纖維蛋白滲出,各種炎性細胞浸潤,組織壞死,肉芽腫形成。病變晚期可有纖維化及玻璃樣變性。
不同類型的疾病,其病理變化也有所不同,有的以血管炎變化為主,有的以滑膜的滲出增生為主,有的則以各種肌纖維的變性、炎癥改變?yōu)橹?,也有的以小血管的進行性硬化從而進展到內臟硬化為主。因此不同類型的疾病,有其病理變化特點和發(fā)展規(guī)律。
(1)粘液樣變性(mucoid degeneration)
它是指組織間質內出現(xiàn)類粘液的積聚,鏡下見病變處的間質變?yōu)槭杷?,充以染成淡藍色的膠狀液體,其中可有一些多角形、星芒狀細胞散在,并且突起互相聯(lián)綴。病變常見于結締組織的粘液樣變性,如急性風濕病時的心血管壁。
(2)纖維素樣變性(fibrinoid degeneration)
又稱纖維蛋白樣變性,為間質膠原纖維及小血管壁的一種變性,病變部位的組織結構逐漸消失,變?yōu)榫辰绮磺逦念w粒狀或塊狀無結構強嗜酸性紅染物質,狀似纖維素,故稱之為纖維素樣變性,由于其實為一種組織壞死,故而又可稱為纖維素樣壞死(fibrinoid necrosis),如類風濕皮下結節(jié)的壞死就是纖維素樣壞死。
(3)淀粉樣變性(amyloid degeneration)
組織內有淀粉樣物質沉積稱為淀粉樣變性,多見于細胞間或血管內膜下沉著,HE染色為淡紅均質狀,剛果紅染色為陽性反應,偏振光顯微鏡觀察有特異的綠色雙折射。
(4)玻璃樣變性
又稱為透明樣變性(hyaline degeneration)。主要見于結締組織、血管壁及細胞內。鏡下為嗜伊紅染色同質狀半透明的蛋白樣物質,雖然在不同原因所致的不同病變細胞組織中可有透明樣變性,但其發(fā)生機制和化學成分均不相同。如瘢痕組織、腎小球纖維化玻璃樣變性及腎小動脈壁的玻璃樣變性。
(5)炎性細胞浸潤
大多數(shù)病變的炎性浸潤以淋巴細胞及單核細胞為主,有的病變可有較多的漿細胞浸潤(如類風濕滑膜炎),有的可以嗜中性粒細胞浸潤為主(如白細胞破碎性血管炎)。有的血管炎早期可以嗜中性或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為主,晚期則以淋巴細胞、組織細胞或漿細胞浸潤為主。
(6)增生性變化
主要表現(xiàn)為纖維母細胞、毛細血管及小血管內皮、外皮細胞增生、肉芽腫形成。晚期纖維母細胞可由靜止狀態(tài)的纖維細胞轉變而來,也可由未分化的間葉細胞分化而來。幼稚的纖維母細胞胞體大,兩端常有突起,突起也可呈星狀,胞漿略顯嗜堿性。電鏡下,胞漿內有豐富的粗面內質網(wǎng)及核蛋白體,說明其合成蛋白的功能很活躍。纖維母細胞停止分裂后,可開始合成并分泌原膠原蛋白,在細胞周圍形成膠原纖維,細胞逐漸成熟,變成長梭形,胞漿越來越少,核越來越深染、成為纖維細胞。全身小血管(動靜脈)可有內皮或外皮細胞增生,管壁壞死,血栓形成,最后纖維化等。如果炎癥局部形成主要由巨噬細胞增生構成的境界清楚的結節(jié)狀病灶,則該病灶稱為肉芽腫。不同病因可以引起形態(tài)不同的肉芽腫,因此病理醫(yī)師可根據(jù)典型的肉芽腫形態(tài)特點作出病理診斷。炎癥吸收、纖維結締組織增生,最后病灶可纖維化、玻璃樣變及硬化。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風濕病會引起哪些病理改變?
風濕病的共同基本病理變化包括全身的膠原纖維、小血管(動靜脈)、各關節(jié)滑膜、軟骨、骨、皮膚、肌肉、各內臟等部位的損傷,其變化特點有粘液樣變性、纖維素樣變性、淀粉樣變性,纖維蛋白滲出,各種炎性細胞浸潤,組織壞死,肉芽腫形成。病變晚期可有纖維化及玻璃樣變性。
不同類型的疾病,其病理變化也有所不同,有的以血管炎變化為主,有的以滑膜的滲出增生為主,有的則以各種肌纖維的變性、炎癥改變?yōu)橹?,也有的以小血管的進行性硬化從而進展到內臟硬化為主。因此不同類型的疾病,有其病理變化特點和發(fā)展規(guī)律。
(1)粘液樣變性(mucoid degeneration)
它是指組織間質內出現(xiàn)類粘液的積聚,鏡下見病變處的間質變?yōu)槭杷?,充以染成淡藍色的膠狀液體,其中可有一些多角形、星芒狀細胞散在,并且突起互相聯(lián)綴。病變常見于結締組織的粘液樣變性,如急性風濕病時的心血管壁。
(2)纖維素樣變性(fibrinoid degeneration)
又稱纖維蛋白樣變性,為間質膠原纖維及小血管壁的一種變性,病變部位的組織結構逐漸消失,變?yōu)榫辰绮磺逦念w粒狀或塊狀無結構強嗜酸性紅染物質,狀似纖維素,故稱之為纖維素樣變性,由于其實為一種組織壞死,故而又可稱為纖維素樣壞死(fibrinoid necrosis),如類風濕皮下結節(jié)的壞死就是纖維素樣壞死。
(3)淀粉樣變性(amyloid degeneration)
組織內有淀粉樣物質沉積稱為淀粉樣變性,多見于細胞間或血管內膜下沉著,HE染色為淡紅均質狀,剛果紅染色為陽性反應,偏振光顯微鏡觀察有特異的綠色雙折射。
(4)玻璃樣變性
又稱為透明樣變性(hyaline degeneration)。主要見于結締組織、血管壁及細胞內。鏡下為嗜伊紅染色同質狀半透明的蛋白樣物質,雖然在不同原因所致的不同病變細胞組織中可有透明樣變性,但其發(fā)生機制和化學成分均不相同。如瘢痕組織、腎小球纖維化玻璃樣變性及腎小動脈壁的玻璃樣變性。
(5)炎性細胞浸潤
大多數(shù)病變的炎性浸潤以淋巴細胞及單核細胞為主,有的病變可有較多的漿細胞浸潤(如類風濕滑膜炎),有的可以嗜中性粒細胞浸潤為主(如白細胞破碎性血管炎)。有的血管炎早期可以嗜中性或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為主,晚期則以淋巴細胞、組織細胞或漿細胞浸潤為主。
(6)增生性變化
主要表現(xiàn)為纖維母細胞、毛細血管及小血管內皮、外皮細胞增生、肉芽腫形成。晚期纖維母細胞可由靜止狀態(tài)的纖維細胞轉變而來,也可由未分化的間葉細胞分化而來。幼稚的纖維母細胞胞體大,兩端常有突起,突起也可呈星狀,胞漿略顯嗜堿性。電鏡下,胞漿內有豐富的粗面內質網(wǎng)及核蛋白體,說明其合成蛋白的功能很活躍。纖維母細胞停止分裂后,可開始合成并分泌原膠原蛋白,在細胞周圍形成膠原纖維,細胞逐漸成熟,變成長梭形,胞漿越來越少,核越來越深染、成為纖維細胞。全身小血管(動靜脈)可有內皮或外皮細胞增生,管壁壞死,血栓形成,最后纖維化等。如果炎癥局部形成主要由巨噬細胞增生構成的境界清楚的結節(jié)狀病灶,則該病灶稱為肉芽腫。不同病因可以引起形態(tài)不同的肉芽腫,因此病理醫(yī)師可根據(jù)典型的肉芽腫形態(tài)特點作出病理診斷。炎癥吸收、纖維結締組織增生,最后病灶可纖維化、玻璃樣變及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