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小兒腹瀉藥膳方

    1.藥膳方

    (1)健脾八珍糕:組成:炒黨參、茯苓、炒薏苡仁、炒芡實、陳皮、炒白術(shù)、炒扁豆、炒山藥、蓮子、炒粳米。嬰兒每次1~2塊,幼兒每次3~4塊,每日早、晚各1次,開水沖服或燉服。用于脾虛泄瀉。

    (2)鮮蘿卜葉30g,洗凈切碎,加水150ml,煎水50ml,分次服,每日1劑,療程3~5日。用于濕熱瀉。

    (3)薤白粥:薤白30~60g,洗凈切碎,加糯米30~60g煮粥分次服,每日1劑,療程3~5日。用于風(fēng)寒瀉。

    (4)烏梅山楂飲:烏梅、山楂各10g,加水適量同煎50~100ml,分次服,每日1劑,療程3~5日。用于傷食瀉。

    (5)糯米蓮子紅棗粥:糯米30~50g,蓮子、山藥各10g,紅棗10枚,煮粥,加適量紅糖,可當(dāng)飯吃。用于脾虛泄瀉。

    (6)芋艿粥:芋艿、薤白各30~60g,洗凈切成塊,加糯米30~60g煮粥,分次服,每日1劑,療程5~7日。用于脾虛瀉。

    2.外治療法

    (1)鬼針草30~60g,煎湯后洗足,每日1~2次。用于嬰幼兒泄瀉。

    (2)丁香1份,肉桂2份,共研細末。每次用1~3g,納臍中,外貼紙膏藥,每日1次。用于寒瀉虛證。

    (3)吳茱萸30g,蒼術(shù)20g,丁香6g,胡椒30粒。用火焙干,研成干粉,混合均勻,裝瓶備用。用時取藥末1.5~2g,陳醋或植物油調(diào)成糊狀,敷于臍部,外以紗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用于脾虛或脾腎陽虛泄瀉。

    (4)肉桂3g,細辛0.9g,干姜6g。上藥共研細末,加冷開水和勻,填于患兒臍部,每日換藥1次,連續(xù)填3~5日。用于風(fēng)寒瀉。

    (5)車前子9g,滑石粉6g,甘草3g,上藥共研細末。取藥末適量,填滿患兒臍孔,外以紗布蓋上,貼緊,每日換藥1次。用于濕熱瀉。

    (6)葛根5g,黃連5g,黃芩10g,馬齒莧30g,木香6g,濃煎成100ml,每次10~30ml保留灌腸,每日2次。用于濕熱瀉。

    (7)皮硝30g,肉桂粉5g,用蜜水調(diào)成膠狀,放在紗布上覆蓋腹部,每日1次。用于重癥泄瀉而引起的嚴(yán)重腹脹(中毒性腸麻痹)。

    (8)生山梔搗爛如泥,加少許食鹽混勻,外貼勞宮穴,用紗布包扎固定,每隔12小時換藥1次。用于濕熱瀉。

    (9)艾葉、白胡椒、豬苓、透骨草各15g,每日1劑,水煎15分鐘,待藥溫降至42℃左右,將雙足浸入藥液內(nèi),反復(fù)擦洗膝關(guān)節(jié)以下部位,并按摩足三里、三陰交、止瀉、涌泉等穴位。每次15~20分鐘,每日2~3次。用于風(fēng)寒瀉。

    (10)單味中藥胡椒粉填臍,以填平肚臍為度,然后用傷濕止痛膏覆蓋固定,每日或隔日1次。用于風(fēng)寒瀉。

更多中藥材
  • 那么今天我們就來跟大家講一講出自于《景岳全書》的左歸丸和右歸丸的異同。那么首先我們來看左歸丸這首方子主要解決的是真陰虧虛之證,那這首方子是張景岳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chǔ)上化裁而來的,那么因為此時的患者是一個真陰虧虛,六味地黃丸只是解決了腎陰不足之......
  • 那么健忘與生性遲鈍,天資不足還是有不同的。歷代醫(yī)家認(rèn)為健忘與心,脾,腎三臟密切相關(guān),那么形成健忘的病機有哪些呢?今天我們就跟大家一塊兒分享一下健忘常見的幾種病機。首先就是我們這兒說的心脾不足了。心脾不足我們常見的就是失眠,健忘,心悸,怔仲,......
  • 首先是肺,我們都知道肺有通調(diào)水道,宣發(fā)肅降之力,如果肺的通調(diào)水道宣發(fā)肅降之力降低,就會導(dǎo)致水液代謝功能失常,出現(xiàn)水腫的臨床表現(xiàn),第二個就是我們說的脾,脾有運化水液功能,如果脾的運化功能降低,水濕內(nèi)停,停于腸中,就會出現(xiàn)腹瀉,在這種情況,水濕......
  • 大家好,那么今天一同跟大家分享一個案例,我們來一塊兒看?;颊吣?,23歲,自述長期盜汗,大便閉結(jié)。在診療的過程當(dāng)中,我們看到的是患者五心煩熱,盜汗的同時面赤心煩,口干口渴,小便黃,大便閉結(jié)。舌脈是什么樣呢?舌紅苔黃,脈細數(shù)。從這個臨床表現(xiàn)來看......
  •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一首方劑,出自于《太平惠民和劑局》的參苓白術(shù)散。這種方子所主治的病癥就是中焦脾胃氣虛。因運化水液功能降低,水濕內(nèi)停太嚴(yán)重而出現(xiàn)的脾虛濕盛之泄瀉,對于這樣的病癥,臨床表現(xiàn)會有什么?患者所描述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就是這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