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土白芨

    《中藥大辭典》:土白芨拼音注音Tǔ Bái Jī出處

    《西藏常用中草藥》

    來源

    為蘭科植物二葉舌唇蘭塊莖。8~10月采挖。

    生境分布

    生于山野林下較潮濕的草地上。

    原形態(tài)

    草本,高30~50厘米。塊莖2個(gè),近倒卵形,肥厚肉質(zhì),黃白色,頂部有須根。莖直立,無毛,中部通常具數(shù)片鱗片狀葉,向上逐漸過渡為苞片?;坑?片基生葉,葉橢圓形、狹橢圓形或倒披針狀橢圓形,先端鈍,基部收狹成鞘狀葉柄。穗狀花序頂生,有10余朵花,白色,外面3片花被略帶淡綠色。

    性味

    《西藏常用中草藥》:"苦,平。"

    功能主治

    《西藏常用中草藥》:"補(bǔ)肺生肌,化瘀止血。治肺癆咳血,吐血,衄血,創(chuàng)傷,癰腫,湯火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3錢。外用:搗敷。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土白芨拼音注音Tǔ Bái Jī別名

    歐白及、蛇兒參

    英文名Rhizome of Twoleaf Platanthera出處

    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蘭科植物二葉舌唇蘭的塊莖。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Platanthera chlorantha Cust.ex Reichb. F. [Habenaria chlorantha Bab.]

    采收和儲(chǔ)藏:8-10月采收,鮮用或切片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400-3500m的山坡林下及山坡灌叢下。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及陜西、甘肅、青海、河南、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二葉舌唇蘭,陸生植物。高30-50cm。塊莖1-2枚,卵狀?;?葉;葉橢圓形、倒披針狀橢圓形,先端鈍或急尖,基部收狹成鞘狀柄,長(zhǎng)9-21cm,寬3-9cm??偁罨ㄐ颍谢s10朵;花苞片披針形,和子房近等長(zhǎng);花白色,較大;中萼片卵狀三角形,長(zhǎng)4-5mm,寬5-7mm,先端鈍或平截,側(cè)萼片橢圓形,較中萼片狹,長(zhǎng)約5mm,急尖;花瓣偏斜,條狀披針形,基部較寬,唇瓣條形,肉質(zhì),不裂,長(zhǎng)0.8-1.3cm,鈍;距弧曲,前部膨大,圓筒狀,先端鈍,長(zhǎng)1-1.5cm,明顯較子房長(zhǎng),子房細(xì)圓柱狀,弧曲,中部以下稍增粗,末端彎曲,無毛。

    性狀

    性狀鑒別 本品呈橢圓形、卵圓形或類圓形。大小不等,長(zhǎng)一般為1-3.5cm,寬0.8-2.5cm,厚0.5-1.8cm。質(zhì)致密而堅(jiān)實(shí),角質(zhì)狀;表面灰白色至淡黃白色,微顯半透明,有凸凹不平的皺縮紋,有明為強(qiáng)皺縮。質(zhì)堅(jiān)硬不易破碎,破碎面角質(zhì)樣,略具光澤,淺黃白色。本品濕潤(rùn)時(shí)呈粘液性。氣微,味淡。

    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呈灰白色或乳白色。①薄壁細(xì)胞含眾多粘著的淀粉團(tuán)塊,淀粉粒一般小于10μm。②粘液細(xì)胞多數(shù)較大,含粘液質(zhì)和針晶束。③導(dǎo)管和管胞主為螺紋,直徑10-20μm。④稀見石細(xì)胞,壁孔渙明顯。⑤表此細(xì)胞淡黃色,含油滴和小方晶。⑥纖維長(zhǎng)梭形。

    藥理作用

    球根含多量粘液質(zhì)(50%),內(nèi)服可治胃腸炎,以減少對(duì)胃腸感覺神經(jīng)末梢的刺激,并能阻止腸內(nèi)毒物之吸收。

    歸經(jīng)

    肺;脾經(jīng)

    性味

    苦;平

    功能主治

    補(bǔ)肺止?。换鲋寡?。主肺癆咳血;吐血;衄血;創(chuàng)傷;燙火傷;癰腫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9g。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西藏常用中草藥》:補(bǔ)肺生肌,化瘀止血。治肺癆咳血,吐血,衄血,創(chuàng)傷,癰腫,湯火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壁錢幕拼音注音Bì Qián Mù別名壁繭(《本草拾遺》),白蟢窠(《海上方》),壁錢窠幕、白蛛窠(《綱目》),壁蟢窠(《外科全生集》),喜兒窠(《溫?zé)峤?jīng)緯》),壁錢繭(《陸川本草》),壁蠶繭(《藥材學(xué)》)。出處《本草拾遺》......
  • 《全國中草藥匯編》:寶蓋草拼音注音Bǎo Gài Cǎo別名接骨草[昆明]、蠟燭扦草、蓮臺(tái)夏枯草、佛座草、燈籠草來源唇形科野芝麻屬植物寶蓋草Lamium amplexicaule L.的全草。春夏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性味辛、苦,平。功能......
  • 拼音注音Bēnɡ Chuānɡ Yào別名山暗冊(cè)、山崩砂、黃京木、山暗赤、黃金稍、白筋、白暗赤、白泡、山陰木、四大天王、山甜娘。來源藥材基源:為野牡丹科植物柏拉木的根、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Blastus cochinchinensis ......
  • 《全國中草藥匯編》:巴東巖白菜別名巖白菜[湖北巴東]來源玄參科巴東巖白菜Triaenophora rupestris (Hemsl.) Solereder,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湖北、四川。功能主治明目補(bǔ)腎。用法用量全草燉肉服,用量3~5錢。......
  • 拼音注音Bā Shān Hǔ別名金扣鈕根(《陸川本草》),細(xì)鈕扣根、扣子頭(《南寧市藥物志》),紫花茄根(《福建中草藥》)。出處《嶺南采藥錄》來源為茄科植物紫花茄的根。全年可采。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天茄子“條。性味苦,平。①《生草藥性備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