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鼻咽癌的各種治療方法

    鼻咽癌

    鼻咽癌臨床主要癥狀有鼻塞、鼻腔出血,常以頸部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而就診。本病的發(fā)生與遺傳、病毒、環(huán)境等因素有關(guān)。中醫(yī)學(xué)認(rèn)為,七情損傷、正氣不足是患鼻咽癌的內(nèi)因,正虛之體,再遇

    風(fēng)邪毒的浸襲,沉積于鼻腔,氣血運行受阻,瘀積而成腫塊,臨床常用的偏方、驗方主要如下。

    [方一]

    白花蛇舌草60克,半枝蓮30克,金果欖9—12克。水煎服、每日1劑。

    本方源于《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功能解毒抑癌,適用于鼻咽痛肺轉(zhuǎn)移。

    [方二]

    蜈蚣3條,炮山甲、土元、地龍、田三七各3克。將藥焙干,共研細(xì)末,用米醋調(diào)成懸濁液服,每日1劑。

    本方源于《抗癌中草藥制劑》,功能解毒抗癌,適應(yīng)于鼻咽癌。

    [方三]

    山苦瓜10克,甘油20克,75%乙醇25克。先將山苦瓜切碎,浸泡于乙醇中,添蒸餾水50毫升,攪勻后用紗布濾除藥渣,加入甘油制成滴鼻劑,每日滴鼻3--6次。

    本方源于《抗癌中草藥制劑》,功能解毒開竅,適用于鼻咽癌。

    [方四]

    地黃18克,郁金9克,巴豆7.5克。各藥共研細(xì)末,以醋注丸,如綠豆大小,每次2丸,2小時1次,濃茶送下,服至吐瀉停止。

    本方攻毒抗癌,對鼻咽痼有效。

    [方五]

    陳葫蘆250克,麝香30克,冰片30克。將葫蘆炒灰存性、研末,再加入麝香,冰片混勻,把少許藥粉吹人鼻咽部,每日數(shù)次。

    本方源于《抗癌中草藥制劑》,功能開通鼻竅,適用于鼻咽癌。

    [方六]

    蔥白、皂角各3個,鮮鵝不食草6--9克,麝香O.15一O.2克。將蔥白、皂角、鮮鵝不食草搗爛絞汁,加入麝香,以棉花蘸藥汁塞耳,亦可將藥汁滴耳用。

    本方聰耳開竅,適用于鼻咽癌。

    [方七]

    瘦豬肉、山楂、面上柏各50克。加水1500毫升,煮熟后吃肉喝湯,每日1劑,連用7天,為1療程,休息3天后再用,可服用10療程。

    本方扶正抗癌,適用于鼻咽癌。

    [方八]

    馬勃9克(包煎),射于15克,開金鎖、七葉一枝花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劑。

    本方源于《實用藥物抗癌手冊》,功能解毒利咽抗癌,適用于鼻咽癌。

    [方九]

    五倍子粉、冰片粉、田三七粉、枯礬粉各等分。共為細(xì)末,以凡士林紗條或花生油紗條蘸藥粉,塞入出血鼻孔內(nèi)。

    本方來源于《癌的扶正培本治療》,功能抗痛止血,適用于鼻咽痼出血。

    [方十]

    太子參30克,玄參、麥冬、生地、女貞子各15克,石斛10克,花粉20克。水煎服,每日1劑,開始放療即服中藥。

    本方為中醫(yī)李連華方,功能益氣養(yǎng)陰,適用于鼻咽癌放療患者。

    [方十一]

    人參3克,金銀花、白花蛇舌草(或夏枯草)各20--30克。水煎服,人參單煎服,服人參當(dāng)天不服其它3種中藥,另3種中藥水煎服,每周2次。

    本方源于《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1986.5期,功能益氣扶正,清熱解毒,適用于鼻咽癌放療期。

    [方十二]

    天冬、麥冬各12克,沙參10克,元參9克,生地10克,白茅根12克,玉竹、銀花各9克,白花蛇舌草如克,白毛藤20--30克,黨參12克,茯苓、白術(shù)各10克,丹參15克,甘草3克。每劑煎3次,代茶飲,可長期服用。

    本方源于《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1985.5期,功能益氣生津,解毒抗癌,適用于鼻咽癌。

    [方十三]

    北沙參15克,川石斛、玉竹各12克,白花蛇舌草15克,龍葵30克,海藻12克,野菊花15克,蒼耳子12克,辛黃花、焦山梔各10克,生地、赤芍各15克,白茅根30克,藕節(jié)15克,麥冬30克,象貝母10克,玄參12克,桃仁6克,夏枯草30克,大棗7枚。水煎服,每日1劑。

    本方清熱生津,解毒散結(jié),適用于鼻咽癌,此方源于《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89·1期。

    [方十四]

    白花蛇舌草、半枝蓮、黨參、玄參各15克,石斛30克,生地、熟地、麥冬各24克,連翹18克,黨參15克,天冬24克,刺蒺藜18克,玉竹、山藥、赤芍各12克,黃芩、白芷、山豆根各9克。水煎服,每日1劑。

    本方源于《抗癌中草藥制劑》,功能養(yǎng)陰清肺,抗癌,適用于鼻咽癌。

    [方十五]

    蛇泡勒、丹參、鉤藤、走馬胎各30克,老鼠刺、鐵包金、人地金牛、茜草根、刺蒺藜、穿破石、山慈菇各15克,大棗60克,細(xì)葉七星劍15克。水煎服,日1劑。

    本方攻瘀抗癌,清熱解毒,適用于鼻咽癌。

    [方十六]

    蛇泡勒、白茅根、野菊花,鐵包金各30克,入地金牛、土鱉蟲各15克,大薊21克,甘草9克。水煎服,日1劑。

    本方源于《抗癌中草藥制劑》,功能解毒散結(jié),適用于鼻咽癌。

    [方十七]

    辛夷、蒼耳子各12克,白芷、川芎、黃芩各3克,連翹、蒲公英各12克,牡蠣60克,夏枯草12克,半枝蓮30克,蜀羊泉15克,鵝不食草12克。水煎服,每日1劑。

    本方源于《腫瘤的防治》,功能清肺開竅,解毒散結(jié),適用于鼻咽癌。

    [方十八]

    金銀花30克,連翹、天花粉各6克,當(dāng)歸15克,蒲公英12克,乳香15克,赤芍、黃芩各6克,桃仁15克,菊花10克,大黃15克,知母3克,薄荷6克。水煎服,每日1劑。

    本方為南昌市第一醫(yī)院治療鼻咽癌方,功能清熱解毒,活血散結(jié)。

    [方十九]

    石上柏30克,蒼耳子10克,草河車15克,射干10克,山慈菇15克,白茅根30克,山豆根10克,皿蔞20克,茜草根10克,膽南星、半夏、白芷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劑。

    本方源于《中醫(yī)腫瘤學(xué)》,功能清熱瀉肺,消炎抗癌,適用于肺熱型鼻咽癌。

    [方二十]

    生地15克,丹皮10克,石上柏30克,山豆根10克,鉤藤15克,全蝎6克,夏枯草15克,絲瓜絡(luò)10克,虎杖30克,僵蠶1克,雞血藤30克,蒼耳子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本方源于《中醫(yī)腫瘤學(xué)》,功能清熱解毒,適用于鼻咽癌合并有顱神經(jīng)損害者。

    [方二十一]

    青皮、陳皮、杏仁各10克,黃芩12克,瓜蔞20克,膽南星10克,制半夏20克,豬苓、土茯苓、上貝母各30克,鉤藤10克,小薊、石上柏各30克,辛夷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本方源于《中醫(yī)腫瘤學(xué)》,功能清熱化痰,解毒抗癌,適用于痰熱型鼻咽癌。

    [方二十二]

    青蒿、鱉甲各10克,秦艽9克,地骨皮、玄參、生地各12克,銀花、天花粉各15克,丹皮10克,赤、白芍各10克,蟬衣、甘草各6克,燈草1.5克,鮮蘆根30克,常山10克,黃芪30克。水煎服,每日1劑。

    本方源于《貴州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1989.4期,功能養(yǎng)陰退熱,適用于鼻咽癌化療后低熱。

    [方二十三]

    玄參、北沙參各30克,麥冬、黃芪、女貞子、卷柏、蒼耳子、辛夷、菟絲子各15克,知母12克,石斛、黨參、白術(shù)各25克,山豆根、白芷、山藥、石菖蒲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劑,煎3次,分3次服。本方為中醫(yī)楊通禮方,功能益氣養(yǎng)陰,解毒消腫,適用于鼻咽癌。

    [方二十四]

    夏枯草、海藻、礞石各30克,昆布、鉤藤各24克,赤芍15克,蜂房、蒼術(shù)各12克,桃仁、白芷、生南星(先煎)、制遠(yuǎn)志、菖蒲、地龍、蜈蚣、全蝎各6克。先煎生南星2小時后,再放入其它藥物共煎,每日1劑,分2次服。

    本方為著名中醫(yī)段風(fēng)午治療鼻咽癌方,功能清熱解毒養(yǎng)陰散結(jié)。

更多中藥材
  • 張英棟 山西省晉中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唐代大醫(yī)孫思邈繼承了歷代醫(yī)家對溫疫的預(yù)防經(jīng)驗和診治思想,提出了“瘴癘”、“溫風(fēng)”、”毒氣”等病因,肯定了“毒”是傳染病的主要病原,治療上突出清熱解毒。但提到避瘟?xí)r卻倡用溫藥。避瘟為防病,“凡能依時攝生者,可居......
  • 何錢 貴州省江口縣人民醫(yī)院方藥組成:生白術(shù)60克,麥冬30克,生地黃18克,炒枳實30克,柴胡30克,元參18克,厚樸30克,熟大黃6克。水煎服,每日一劑,分3次服。此方為貴州名醫(yī)石恩駿教授治療習(xí)慣性便秘之專用經(jīng)驗方。石氏認(rèn)為人體氣機升降出......
  • 急性心肌梗是在冠狀動脈病變的基礎(chǔ)上,發(fā)生冠狀動脈供血急劇減少或中斷,使相應(yīng)的心肌因嚴(yán)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而致心肌壞死。臨床表現(xiàn)有持久的胸骨后劇烈疼痛,發(fā)熱,白細(xì)胞計數(shù)、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電圖進行性改變,常伴嚴(yán)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休克,是冠......
  • 王金亮 山西平遙中醫(yī)院王某,女,41歲。2009年9月13日初診。腹痛泄瀉1年余,大便日3~5次,便稀,有時帶有黏連之物,伴腹痛,每逢情緒波動則腹痛腹瀉加重,胸悶腹脹,噯氣少食。腹部觸之,臍上有索條狀塊物,時有低熱。舌質(zhì)紅,有瘀斑,苔薄白,......
  • 沈知行 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區(qū)人民醫(yī)院浙江省立同德醫(yī)院施仁潮主任中醫(yī)師,從事中醫(yī)臨床30余年,靈活運用丹溪痛風(fēng)方治療痛風(fēng),取得顯著療效?,F(xiàn)將其運用丹溪痛風(fēng)方治痛風(fēng)的經(jīng)驗介紹如下。論發(fā)病,重“熱血得寒,瘀濁凝澀”元代名醫(yī)朱丹溪在《格致余論》中就設(sh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