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中調西療共治癌

    中西醫(yī)共治癌在中國漸受學者和病人接受。中醫(yī)發(fā)現,癌癥病人經西醫(yī)切除病變腫瘤后,在接受化療和/或電療時,若接受中醫(yī)藥調理,能加強人體免疫能力,減輕副作用甚至能延長生存期。

    中國近40多年來運用中醫(yī)藥與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惡性腫瘤,越來越被學者和病人所接受,被認為是癌癥綜合治療中的有效方法之一。

    前上海中藥大學副教授及本地維生軒輔助保健中心事業(yè)發(fā)展經理顧法隆說,中國傳統醫(yī)藥學有許多關于癌瘤的記載和論述,如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就有“瘤”的記載。中醫(yī)經典《黃帝內經》就有“積聚”、“癥瘕”、“石疽”等同癌癥相類似病變的描述。

    顧法隆副教授說,手術切除治療目前仍是癌癥治療的首選方案。病人一旦發(fā)現腫瘤,首先是以西醫(yī)手術將腫瘤清除掉,除非病人的病情已經到了無法動手術的情況。手術清除掉腫瘤或將大部分腫瘤去除后,就能進行跟進治療,包括化療和放射性治療(也稱電療)。他說:“目前中國腫瘤專家對于腫瘤治療的基本觀點是:那些有條件進行西醫(yī)手術、化療和放射性治療的癌癥病人,首先應該選擇手術、化療和電療,以這種最有效的方法去除或是殺傷癌細胞?!?/p>

    中西醫(yī)治癌4進展

    在長期的醫(yī)療實踐,臨床治療經驗下,中醫(yī)藥及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癌癥的進展主要有四方面:

    一、改善臨床癥狀和生存質量,提高生存率;二、減輕化療和放射性治療所產生的副作用;三、提高外科治療效果,減少手術并發(fā)癥及四、預防腫瘤復發(fā)轉移,阻斷癌前病變。

    顧法隆副教授說,中國的中醫(yī)腫瘤專家對于癌癥的調理主要有三方面:

    其一,在手術、化療、電療的治療過程中結合中醫(yī)治療以幫助克服在手術、化療、電療過程中所產生的副作用,及對人體所可能造成的傷害或損傷。

    其二,若是病人在手術、化療、電療的同時及以后幾年內長時間服用一些能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和調整人體陰陽、氣血津液、五臟六腑平衡的中藥,則可以防止腫瘤的轉移,達到預防復發(fā),延長生存期的功效。

    其三,對于無法進行手術、化療、電療的病人來說,服用中藥可以幫助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緩解病人由于腫瘤而造成的各種不舒適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并適當的延長病人的生存期。

    手術前后以中藥調理

    中醫(yī)對癌癥調理有三方面

    關于手術過程中對人體的損傷,維生軒輔助保健中心朱平醫(yī)師說:“癌癥病人由于手術時麻醉、出血及手術創(chuàng)傷,會造成病人全身虛弱,這時候如果讓病人服用一些有助于益氣養(yǎng)血的中藥如八珍湯、歸牌丸等,就能夠幫助病人氣血化生,促進身體早日康復。”

    朱平醫(yī)師說:“手術后的禁食,特別是消化道手術后的胃腸減壓,都會造成腸胃損傷,出現食欲不振、腕腹脹滿、大便不通、惡心、嘔吐等,這時就應用調理脾胃的中藥如香砂養(yǎng)胃丸、健脾丸、人參健脾丸等都可以有所幫助?!?/p>

    要在手術進行時輔以中醫(yī)調理,具體方法是在手術前1到2星期前就開始服用中藥,手術后一旦可以進食,可即刻繼續(xù)服用中藥?!?/p>

    西醫(yī)用來治療癌癥的化療藥物有不少都會引起骨髓抑制,造成病人白血球、紅血球和血小板減少,在大量殺傷癌細胞的同時,也經常會產生副作用,由化療藥物引起的嚴重毒副反應和損傷還會使到患者難以承受,也常會造成病人必須中斷化療。若以中醫(yī)調理能增強化療藥物對癌細胞的殺傷,而運用益氣健脾、滋補肝腎中藥,則能明顯減輕化療的毒副反應,使化療順利完成。

    朱平醫(yī)師說:“中藥在提高人體的白血球、紅血球和血小板方面別具效果。中國許多臨床研究也證實中藥可克服化療造成的骨髓抑制,以及幫助病人順利完成整個化療療程?!?/p>

    朱平醫(yī)師舉例說,北京中醫(yī)研究院廣安門醫(yī)院的報告指出,163例胃腸道癌患者在化療過程中服用補氣、補血等藥物,避免了骨髓抑制,使到90%患者順利完成化學療程,而沒有進行中醫(yī)調理的對照組則僅有47%能完成療程。

    化療常見的副作用還包括惡心、嘔吐、食欲不振、腹痛、腹瀉等消化道反應,這種反應使到病人非常痛苦難受。朱平醫(yī)師說,中醫(yī)、中藥能很好的克服這些癥狀,中國有許多臨床報告證實了這一點,比如北京市中醫(yī)院對中晚期胃癌病人進行化療的同時,也給予中藥減輕消化道反應,結果病人的各種消化道反應癥狀,以及血中胃泌素水平、肝功能、小腸吸收功能等都較沒有服用中藥的對照組好。

    朱平醫(yī)師也說,實驗研究證實,一些中藥可以促進造血干細胞增值。具體方法是化療前1至2星期開始服用中藥,在整個化療過程中也繼續(xù)服用中藥,直到化療結束后的2至4個星期。

    電療也是癌癥病人常做的跟進治療,癌癥病人在接受電療后多數會表現出口腔及咽喉干燥、疼痛等副作用,較重時還會形成潰瘍。中藥中的金銀花、玄參、生地、麥冬、沙參、玉竹、天花粉、蒲公英等都有較好的療效,此外,成藥六神丸等也有幫助。

    朱平醫(yī)師說:“有些病人經過長時間照射后,口腔的唾液腺細胞被大量破壞,之后長時間口干、咽燥,在這時候,若長時間服用中藥石斛等會產生較好效果?!?/p>

    防止癌癥擴散及復發(fā)

    醫(yī)學上認為,要證明癌癥是否澈底治療痊愈,要看5年生存期。若是在5年內不復發(fā)癌癥,說明原發(fā)病灶的癌癥已被澈底根除并未向外轉移。顧法隆副教授說,在防止癌癥轉移,預防癌癥復發(fā)方面,中藥具有優(yōu)勢。他說:“從癌癥的研究表明,癌癥之所以會發(fā)生,其根本問題是由于人體內的免疫能力下降,人體內的免疫細胞不能識別和清除已經突變的癌細胞,而使到癌細胞大量繁殖,最后病變?yōu)榘┌Y,因此,癌癥治療的根本是必須提高人體的免疫能力。”

    顧法隆副教授舉例說,有一項對大腸癌病人進行的調查顯示,那些在手術、化療時進行中醫(yī)調理的病人與只是進行手術、化療,并沒進行中醫(yī)調理的病人在生存期方面有明顯的差異:有中醫(yī)調理者,1年的生存期為100%、無中醫(yī)調理者為89.7%;有中醫(yī)調理者,3年的生存期為82.4%、無中醫(yī)調理者為61.2%;有中醫(yī)調理者,5年的生存期為65.7%、無中醫(yī)調理者為41.3%;此外,有中醫(yī)調理者,中位生存期為31.4個月、無中醫(yī)調理者為18個月。

    顧法隆副教授說,中藥防止癌癥轉移和預防癌癥復發(fā)的具體治療方法,一般是第1年每日服中藥一劑,第二年每星期服用三劑,第三年以后每星期服用兩劑。

    中醫(yī)也認為,有些食物具有抑制癌細胞的作用,常用的具有抗癌作用的食物包括海帶、大蒜、蘆筍、蘑菇、猴頭菇、杏仁、無花果、獼猴桃等。

    中藥調理并不昂貴

    有些病人也許覺得“慢火煎中藥”太過費時費力,但顧法隆副教授說,現在服用中藥已無須親自煎煮,而是采用稱為“中藥濃縮制劑”的中藥藥粉,服用起來較煎藥方便多了。

    值得一提的是,有許多癌癥患者及其家人,由于治病心切,常會誤聽“密醫(yī)”的話而高價買下“秘方”或“神方”治療癌癥,結果錢是被騙了,病還是沒治好。

    顧法隆副教授說,以中藥調理癌癥其實并不昂貴,他以“維生軒”的收費來說,病人一天所服用的藥約6元(藥量6至9克),若是服用較名貴的中藥如人參、天麻、西洋參、紫河車等,則藥價較高,大約在10元左右,但所謂名貴藥材不會超過10種。

    “中西醫(yī)結合”應是治療癌癥的較好模式。必須注意的是,癌癥的治療是相當專業(yè)的,不論接受西醫(yī)或中藥治療一定要找專業(yè)醫(yī)生,即使是中醫(yī)調理,想服食中藥,也必須請教中醫(yī)師。

    經中醫(yī)調理的癌患個案

    中藥調理癌患作為對西醫(yī)治療的輔助。

    1 膽囊癌:化療后調理消化功能

    37歲的黃女士因膽囊癌進行西醫(yī)手術切除,手術除了去掉膽囊之外,肝、胃、腸也都去掉一部分,同時,癌細胞亦開始轉移到淋巴,黃女士接受化療后,產生了明顯的副作用,包括腹脹、惡心、大便多、白細胞降低,黃女士這時開始接受中醫(yī)調理。

    中醫(yī)為黃女士進行的調理主要是加強她的消化功能,以便達到健脾補氣、活血化瘀、理氣化痰的功效。在健脾方面,中醫(yī)采用的中藥包括黨參、黃芪、白術和伏苓;活血化瘀方面則用了雞血藤、鱉甲、川芎、當歸;在理氣化痰方面則用了陳皮、半夏、木香、川楝子、虎林等。

    黃女士自今年7月接受中醫(yī)調理至今,目前腹脹改善、白細胞、紅細胞和血小板也都獲得改善,黃女士也順利完成了8次化療。

    2 鼻咽癌:借中藥恢復體力

    72歲、患了鼻咽癌的林老先生,經過電療、化療6個月后,產生口干、喉痛、四肢麻木、乏力、食欲降低等副作用。林老先生在朋友推薦下,開始接受中醫(yī)調理,中醫(yī)讓林老先生服用的中藥包括麥冬、生地、黃精、天花粉、玉竹、雞血藤、女貞子、旱蓮草等。

    經過中醫(yī)調理一個月后,林老先生的四肢麻木減輕,口干、喉痛也同樣減輕,同時,體力也加強了。4個月后,老先生已經能夠每天活動7至8小時。

    3 胃癌:中醫(yī)調理后施手術

    55歲的吳先生患了胃癌,因病情不宜進行手術,吳先生首先進行化療,在化療的同時,吳先生也進行中醫(yī)調理,一個半月后,吳先生的病情改善,并可順利進行西醫(yī)手術,將大部分胃切除掉。吳先生手術后繼續(xù)接受化療,前后治療8個月。

    中醫(yī)給吳先生服用的中藥包括人參、紫河車、黃芪、阿膠、雞血藤、女貞子、木香、山楂、雞內金、麥芽、神曲、陳皮等。在化療期間,吳先生的食欲、精神狀況都很好,并沒有明顯的副作用。

更多中藥材
  • 毛進軍 河南省駐馬店市第四人民醫(yī)院《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并治》中麥門冬湯方證條文說:“大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麥門冬湯方:麥門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參二兩,甘草二兩,粳米三合,大棗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
  • 王業(yè)龍 安徽省岳西縣王業(yè)龍中醫(yī)診所濕疹是一種變態(tài)性疾病,臨床比較多見。中醫(yī)學文獻中雖無濕疹之名,但對有些疾病的記載與濕疹相符合,如“奶癬”、“旋耳瘡”、“繡球風”、“四彎風”等。其發(fā)生多與體質因素有關。或飲食失節(jié),脾失健運,濕熱內蘊;或素患......
  • 蔣玉清 安徽亳州市華佗中醫(yī)院李某,女,68歲。2011年4月15日初診。患者自訴胃熱明顯,臉紅發(fā)熱,納可,心煩,汗出惡風,大便6日未解,易困,疲倦無力,舌紅苔白干,脈數。辨證為太陽陽明合病,治以兩解二陽。處方: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生曬......
  • 王業(yè)龍 安徽省岳西縣王業(yè)龍中醫(yī)診所儲菊花,女,74歲,2011年8月12日初診。晨起即感右側手足麻木,肌膚不仁,口眼歪邪,口角流涎,繼之見半身不遂,肢體拘急,關節(jié)酸痛,臥床不起,舌苔薄白,脈象弦細。證由血虛氣弱,絡脈空虛,腠理不固,風邪乘虛......
  • 王金亮 山西省平遙縣中醫(yī)院慢性盆腔炎常伴發(fā)月經失調、帶下、痛經、不孕、癥瘕等,在臨床治療中,宜疏導調理,治以活血化瘀,清熱通絡。筆者在臨床自擬清經化滯湯,收到良好效果。方劑組成:柴胡9克,當歸15克,白芍12克,延胡索10克,川楝子9克,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