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談中藥療效發(fā)揮快慢問題

    談中藥療效發(fā)揮快慢問題

    ———《傷寒論》方藥臨床應用舉隅

    例一:吾之妻妹,25歲,2005年8月5日診?;寄c炎。腹瀉兩日。經服用西藥不效復又感風寒(吹空調)發(fā)熱。因懷孕三個月不愿再服用西藥,于今日下午5時許至余處。診脈浮數,舌苔薄白。體溫37.5℃,微汗出,嘔逆,不欲食,頭昏沉,自覺小腹冰涼,時時瀉下,下肢無力,欲躺欲臥。余據上證辯 為:傷寒太陽、太陰合病。

    桂枝10g、甘草10g、葛根10g、黃芩12g、山藥20g、生姜3片。一劑,水煎服。

    遂余之妻為其煎藥,約于下午6時左右煎好,服藥半杯(二分之一量)并進食熱稀粥一小碗,蓋被休息。約半小時許身汗出,腹部發(fā)暖并“咕咕”鳴響,自覺舒適。又約一刻鐘測體溫以正常。頭痛、腹涼、嘔逆等癥均解除。至晚飯時(約7點鐘)胃口大開,自覺全身舒爽,第二天已如常人。余藥棄之不服,愈。

    例二:張淑霞,女,40歲,城關鎮(zhèn)人,2004年3月11日診。患者頭痛,燥熱,鼻塞,流黃濁涕約15日。曾服西藥不效,后又靜脈點滴一周(具體藥物不詳)。一度癥狀好轉,于今日上午突然諸癥又復加重,乃治于余處??淘\:前額及兩頰痛脹,煩熱,測體溫正常,鼻塞,流黃濁涕,口干,喜飲,汗出,手足冷。舌紅太白干,脈滑,據上證辯為:陽明經實熱。治宜,仲景白虎湯加味。處方如下:

    生石膏60g、知母20g、甘草10g、山藥30g、白芷6g、川芎6g、蒼耳子10g、冬瓜子15g、二劑,水煎服。

    約一周后,路遇該患者詢之,曰:回家后即浸泡、煎藥,將頭、二煎一次全部服下了,約一小時許,即覺煩熱緩,痛脹減,手足有熱感,口中滿津液,口也不干渴了。至第二天自覺如常人,也沒有再服第二劑藥至現在,愈。

    例三:某女,35歲,2005年8月10日來診。患者平素體健,10天偶感風寒(吹空調)鼻流清涕,發(fā)熱。在某醫(yī)處服西藥2日,發(fā)熱止,證減。但汗出如洗,又經該醫(yī)診治3日仍汗出不止,又增畏寒,怕風冷等癥之今日。刻診:頭裹毛巾,身穿秋衣,汗出如洗。動則氣短、乏力、懶言、惡心欲嘔、口粘,舌淡苔白膩,脈沉細。辯證為:太陽表證誤汗,微現濕阻。處方如下:

    桂枝10g、白芍10g、甘草10g、生姜3片、大棗3枚三、附子10g、(先煎)黃芪24g、防風5g、白術30g、半夏15g。三劑,水煎服。服一劑后,證大減,又服一劑,愈。

    中藥療效發(fā)揮快慢的問題,似乎已有定論。大多數患者及某些醫(yī)務工作者都認為:“中藥療效慢,副作用小,能除病根,善治慢性??;西藥的療效快,但副作用大,能救急?!币郧拔乙灿欣频挠^。,及至臨床后,治療的病例多了,才慢慢發(fā)現,這樣的觀點似乎有值得商榷之處。

    通過臨床觀察我們發(fā)現中醫(yī)藥對某些病癥不但作用快,而且這個快。有時竟能達到你不可想的程度。如例一吾之妻妹案,懷孕三個月,腹瀉又發(fā)熱,西醫(yī)診治2日效不顯。因懷孕又不愿服用西藥,及至余處,據其脈證,用《傷寒論》桂枝湯合葛根芩連湯方藥化裁而治,服藥半杯,于45分鐘內而使病解??磥砉湃怂f的“覆杯而愈,應手取效”一點也不夸張,完全是客觀的、現實的描述;例二案,據其脈證應為陽明經實熱,但醫(yī)者不查,服藥、輸液10余日,雖證減,但其陽明經實熱之邪未除,故停藥后,諸證又復。至余處,據其脈證處方以仲景白虎湯加對癥引經藥,服藥一劑而病解除;例三案,本為風寒外感,解表散寒即愈。但醫(yī)者用藥(西藥)可能過量,而誤之汗出不止。在8月份暑熱天氣畏風冷如此之甚(著厚衣戴圍巾)?!秱摗返?0條曰:太陽病,發(fā)汗,遂漏不止。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又因其動則氣短乏力,嘔逆,口粘,苔微膩。于是處方以桂枝加附子湯合玉屏風散又加半夏之燥濕除嘔逆。雖半夏、附子為類十八反藥,但據中醫(yī)“有是證則用是藥”且參看前賢之醫(yī)案,半夏附子合用者亦不在少數。故據其脈證大膽起啟用。終于使其服藥一劑而證大減,又一劑而病愈。

    從以上所致幾例病案可以看出,中藥是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出現療效甚至使患者痊愈的。但臨床上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反正中藥的療效發(fā)揮慢,不能在短期內說明其有效,還是無效。只要繼續(xù)服藥就是了?!蔽覀冋J為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是醫(yī)者自身業(yè)務素質不高造成的。

    中醫(yī)藥治病的精髓是辨證論治。這是大多數醫(yī)家所公認的,若據其脈證,處方用藥后,在應該出現藥效作用的時間內而沒有出現應有的療效,那末只能說明我們的辨證論治是錯誤的必能將原因歸咎于中藥療效發(fā)揮慢,醫(yī)圣張仲景氏曾提出“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焙芏喙裴t(yī)家亦曾提出“一劑知,二劑已”。我們在臨癥中一般也都是先給處方2——3劑藥,若服一、二劑病不應,即在辯證分析上找原因,從來不懷疑中醫(yī)藥藥效發(fā)揮慢的問題

    行文至此時,有一“嘔吐,劍突下,臍上部位絞痛”患者求治。略述之,以進一步論證中醫(yī)藥藥效之迅速及辨證論治的重要性。該患者女性,21歲,石家莊某大學學生。2005年10月20日上午11:00由母親陪診,患者劍突下,臍上陣發(fā)性絞痛,嘔吐,不欲食一周。一周前在學校不明原因出現上述癥候。在石家莊經數醫(yī)按“胃炎,膽囊炎”診治,證不減。近日諸證加劇,嘔吐增重,飲入即吐,且痛時汗出,小腹脹。無奈昨晚家長接回于縣醫(yī)院留院觀察一夜,第二天證仍不減。診于余處,刻下:患者痛苦面容,乏力懶言,飲入即吐,絞痛依舊,小腹脹。查見:觸診絞痛處有索狀硬物,脈玄硬,舌正常,口微干。(印象:十二指腸痙攣) 遂處方如下:

    白芍10g、甘草10g、半夏6g、威靈仙10g、枳殼15g、厚樸10g、黃連3g生姜3片 一劑,囑回家后冷水浸20分鐘后,即煎藥一次服下,下午來復診。

    下午4:30左右來復診曰:回家后依法煎藥,約1:00左右服藥,后即覺嘔吐減,絞痛緩,至2:00左右已覺饑索食,吃稀面條一碗。至4:00左右已如常人。復診要求再開兩劑藥(煎藥機封裝)帶藥上學去了。(注:多日后路遇其家人詢之,曰:該孩子通過兩次電話,一切正常。)

    該患者病程一周,經數位西醫(yī)診治,均按“胃腸炎、膽囊炎”論治,證不減。接回后在本縣醫(yī)院留觀一夜,證仍不減。至余處,據其脈證,按中醫(yī)“嘔吐、胃痛(十二指腸痙攣)”之理法,處方以仲景氏“芍藥甘草湯合小半夏湯緩急、降逆、止嘔。配伍威靈仙能除積聚并走竄疏通,枳殼、厚樸,寬中行氣,除脹滿,少作黃連3g意在清熱解毒,厚腸胃。以防病久(已一周)化熱化毒。諸藥相伍組方,共同起到:緩急止痛,降逆止嘔,寬中除脹滿之功效。用于本癥,方證的對。是患者在服藥2個小時后而病解除。

    以上這些病例,都充分說明運用中醫(yī)藥治病,只要辯證精當,療效都是確切的,藥效作用的發(fā)揮亦是迅速的。有時卻能達到古人所描述的“應手取效,覆杯而愈”的程度。

    所論這些觀點、病例,只是我們在臨癥中對部分病例的初步經驗總結。正確與否望同道們在實踐中繼續(xù)驗證,并提出自己觀點,以便共同提高。是我們的中醫(yī)藥能夠在急性病、危重病的救治領域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更多中藥材
  • 山藥多用于解渴(糖尿病)和虛勞咳嗽。炒后食用可治療脾胃不足和腎氣不足。但有濕熱實邪者(如大便粘滯不爽、小便短赤不利、舌苔黃膩等)不宜多服;山藥有收澀作用,大便干結者不宜食用;山藥淀粉酶不耐高熱,不宜長時間煎炸;不要一起吃山藥和甘遂,也不要和......
  • 高血壓是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臨床上多采用西藥治療。雖然降壓效果快,但都有一定的不良反應。對于高血壓患者,試著按摩穴位來幫助降壓。以下是三個降壓效果好的穴位。百會穴百會穴具有平肝潛陽、鎮(zhèn)肝熄風的功效?,F代研究表明,按摩百會穴可以調節(jié)微血管的收......
  • 一.野菊花是深黃色的管狀花,質輕,氣香,性苦寒。入心去心火,防血壓高,增加心臟負擔,傷心,消除心煩。心在舌頭上開悟,心火一下降,也能去除口干舌燥。所有的痛癢都屬于心臟,故野菊花還可以去除癤癰、喉嚨痛、止癢等。入肝去肝火,防肝陽上亢引起頭暈、......
  • 有沒有這樣的方子能讓眼睛清澈明亮?聲音一落,我就看到一位鶴發(fā)銀須的老人步履蹣跚地向我們走來。老人叫倪維德,出生于元末明初。這一次,經過600多年的歷史,他給我們帶來了最驕傲的石斛夜光丸。眾所周知,古代沒有電燈。古人通常用油燈照明。油燈有一個......
  • 測試測試sc測試測試sc測試測試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