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中醫(yī)講春日養(yǎng)生 四個辯證法

    春日融融,是令人驚喜的美好時光,也是最適合重新開始的季節(jié)。天氣回暖,萬物吐芽生發(fā),人體的陽氣也順其自然,向上、向外疏發(fā)。中醫(yī)養(yǎng)生學認為,應掌握春令之氣升發(fā)舒暢的特點,從精神、起居、飲食、運動等方面加以協調幾對辯證關系,才能保障人體正常的新陳代謝。

    捂與凍。

    為適應氣候變化,古人有“春捂秋凍”之說。春季天氣變化大,捂,才能抵御寒邪侵入機體,使陽氣旺盛,抵抗力增強,有效地預防多種春季傳染病。在春天氣溫上升時,仍要注意防寒保暖,適當增減衣物。

    靜與動。

    人體在春季陽氣舒發(fā),周身氣血調和,經脈松弛,陽氣較易散泄。春日鍛煉要注意控制運動量,以參加活動量小的運動為宜,避免大汗淋漓使陽氣受損。晨練宜舒緩柔和,動靜結合,老人宜戶外散步、打太極拳、做健身操等活動,以達到吸納春陽、吐故納新之目的。

    陽與陰。

    冬季天氣寒冷,陰氣外逼陽氣內斂,人體新陳代謝趨緩,萬物蟄伏,是蓄養(yǎng)待發(fā)的時期。到了春季,陰氣下沉,陽氣升發(fā),人體新陳代謝趨于活躍,體內之陽與外界春之陽氣相應滋長,因此春日是養(yǎng)陽的佳期。但是,天氣變化不定,風邪易入,又值百病滋生之時,要特別注意陰陽之調,以防損傷到人體正氣。

    甘與酸。

    春季人體處于肝旺之期,酸性食物會使肝火亢升,損傷脾胃,故不宜過多食用;而甘辛之品利于養(yǎng)肝護脾,因此可適當進攝如蔥、棗、花生、蜂蜜、新鮮黃綠色的蔬菜、水果及干果等。春季進補的原則,應以平補為主,忌大辛大熱的滋補品。春天百花盛開,空氣中彌漫著大量花粉,是過敏性疾病的好發(fā)季節(jié)。有慢性疾病或是過敏體質的人,春天一定要忌口,忌服“發(fā)物”,如蝦、蟹、咸菜等食物,否則舊病極易復發(fā)。

    總之,春季是體質投資的最佳時節(jié),春光明媚,生機盎然,吐故納新,陽氣舒展。因此,春季養(yǎng)生要與充滿活力的季節(jié)特點相順應,保持新陳代謝的平衡,使精神飽滿,為一年的身體健康打好基礎。

更多中藥材
  • 例如清淡飲食就是水煮青菜,葷腥不吃、油鹽不進等極端做法,非但不利于營養(yǎng)均衡,還會導致體質下降,讓人更容易被疾病侵擾。清淡飲食的一個標準是少油、少糖、少鹽忌重口味,以及盡可能多的采用蒸的方式烹飪。......
  • 夏天濕氣重,氣候是一個大因素,為什么很多人一直去濕,濕氣還源源不斷呢?甚至在干燥的秋季也是濕氣滿滿。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脾胃比較弱,運化能力不足,很多食物進入身體沒有變成氣血精液,而是變成痰濕。所以對于脾虛的人而言,在祛濕的同時還要健脾......
  • 預防濕氣加重,這三種食物一定要少吃。一、甘味的食物。干入脾,雖然能補脾益氣,但同時也會助濕。因此,甘甜的食物、含糖量高、含淀粉類多的食物要少吃,比如桔子、葡萄、菠蘿等,還有山藥、紅薯等健康食材也要注意吃法和適量使用。二、生冷的食物。天氣逐漸......
  • 日常飲食要根據體質掌握好大方向,比如寒性體質要多吃溫性和平性的食物,那么是不是虛寒體質都不能吃涼性的食材呢?不能這么絕對,可以適量吃一點應季的食材來調和氣候對于身體的影響。比如夏天吃點空心菜,冬瓜,絲瓜清熱解毒,可以加入生姜,蒜甚至胡椒粉來......
  • 有些朋友寒濕重,頭面容易出油,小肚子大,平時還容易乏力,人昏昏沉沉的,精神不好,通常是因為脾胃的運化功能不好,吃進去的食物,水液不能轉化成人體需要的精華和能量,而是變成了廢物堆積到身體,不能很好的排出去,形成了痰濕淤阻的情況。我們可以用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