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膽囊炎、膽石癥常用食療方劑

    (1)消炎利膽茶(經(jīng)驗方)

    【制備與服法】玉米須、蒲公英、茵陳各30g,加水1000ml,煎去渣,加白糖適量,溫服。每日3次,每次250ml。

    【方義與功效】玉米須甘平,能利尿利膽,清熱消炎;蒲公英甘苦性平,能健胃利膽,抗菌消炎;茵陳甘苦微寒,有擴張膽管利膽清熱及促進肝細胞再生作用。此茶對 膽囊炎、膽結(jié)石發(fā)熱疼痛期,有顯著療效。但必須大量飲用。

    【宜忌】此方對急性黃疸型 肝炎 亦宜。

    (2)金錢敗醬茵陳茶(經(jīng)驗方)

    【制備與服法】金錢草、敗醬草、茵陳各30g,煎汁1000ml,加白糖適量溫服代茶。

    【方義與功效】金錢草甘咸微寒,入肝、膽、腎、膀胱諸經(jīng),功能利膽排石,清熱解毒;敗醬草辛苦微寒,能清熱解毒化瘀消炎,配茵陳消炎利膽。此茶有排石利膽消炎作用,經(jīng)臨床多次驗證,效果良好。

    【宜忌】須多服方見療效,慢性膽囊炎患者,可經(jīng)常用之。

    (3)雞膽汁黃瓜藤飲(經(jīng)驗方)

    【制備與服法】黃瓜藤100g,洗凈煎水100ml,新鮮雞膽1個,取汁沖服。

    【方義與功效】黃瓜藤味苦性寒,能消炎抑菌;雞膽汁苦寒有清熱利膽、殺菌消炎之功效。此方對膽囊炎、膽石癥有很好療效。

    【宜忌】此方大寒,對素有虛寒證患者不宜。

    (4)消石散(《金匱》硝石礬石散加味)

    【制備與服法】郁金粉20g,白礬粉15g,火硝粉30g,滑石粉60g,甘草粉10g,研細,混合,每服10g,大麥粥汁送下,每日3次。

    【方義與功效】郁金味辛苦性寒,入肝、膽、心、肺諸經(jīng),辛開苦降,芳香透達,能行氣去瘀,清心解郁,用治膽結(jié)石取其利膽之功;白礬酸寒入膽,能清膽經(jīng)之熱,有消瘀化濁之功,對阻塞性黃疸有效;滑石甘寒,能利水滲濕清熱消炎;硝石辛苦咸,大溫,入三焦、胃與大腸,能破堅積,蕩宿垢,逐瘀通滯,雖其性大溫,但能治療火郁之疾,即《內(nèi)經(jīng)》“火郁以發(fā)之”的用意,故與大隊寒藥為伍,可減其大溫;甘草、麥粥以調(diào)和其藥性,所以絕對安全。

    【宜忌】此方對因膽囊炎、膽石癥而發(fā)熱者甚有效。

    (5)玉米須茵陳飲:玉米須、茵陳各30g。水煎代茶飲。

    (6)黃瓜藤飲;黃瓜藤100g,雞蛋清適量。先用水煮黃瓜藤,臨熟時去滓留汁,再入雞蛋清服之。

    (7)冬瓜皮湯:冬瓜皮60~90g。加水煎煮至爛熟成湯。日分2~3次服。

    (8)鯉魚赤小豆陳皮粥:鯉魚一條,赤小豆120g,陳皮6g。將魚去鱗及內(nèi)臟后洗凈,放入鍋內(nèi),加水適量,入豆、陳皮同煮,至爛熟成粥,去魚骨。不拘時食之。

    (5)~(8)方適用于急性膽囊炎,或慢性膽囊炎急性發(fā)作,或伴有黃疸、小便不利者。

    (9)苡仁粥:生苡米60g,白米20~30g。先將苡米煮爛,后入米煮粥食之。

    (10)萊菔子粥:萊菔子15g,白米30~50g。先將萊菔子炒后研末,再與米同煮成粥。不拘時服之。

    (11)大麥粥:大麥50~100g。先將大麥磨碎如粟米大,再加入水,煮粥食之。

    (12)山楂散:山楂200~500g,白糖適量。先將山楂炒焦研末,然后用白糖水送服。每次6~10g,日3次。

    (9)~(12)方適用于慢性膽囊炎,或急性膽囊炎恢復(fù)期。

    (13)茵陳蒿30g。煎湯,代茶飲。日1劑。

    (14)玉米須60g。煎湯,代茶飲。日1劑。

    (15)生山楂60g。沸水浸泡后,代茶飲。日1劑。

    (16)元明粉9g,分2次沖服。

    (17)赤芍100g,郁金50g,黃連15g,炒麥芽15g。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g。每次2丸,日2次。宜在飯后服。

    以上適用黃疸明顯者,或用于慢性膽囊炎緩解期及急性膽囊炎恢復(fù)期。

    (18)茵陳20g,柴胡10g,龍膽草10g,山梔12g,黃芩15g。水煎服,日1劑。

    (19)紅藤60g,蒲公英30g,生大黃9g(后下),厚樸9g,元明粉9g(分沖)水煎服,日1劑。

    (以上適用于急性膽囊炎,或慢性膽囊炎急性發(fā)作期。

    (20)白芍30g,甘草5g。水煎服,日1劑。

    (21)元胡10g,川楝子10g。水煎服,日1劑。

    以上適用于持續(xù)性疼痛,或疼痛反復(fù)發(fā)作,或疼痛劇烈者。

    (22)土豆汁:新鮮土豆壓汁,餐前一湯匙,日3次。

    (23)雞內(nèi)金粉:將雞內(nèi)金研末吞服,每次1g,日2次,溫開水送下。

    (24)苦膽汁:新鮮豬苦膽1個,蜜蜂150g。取出膽汁與蜂蜜調(diào)勻后,放入鍋內(nèi)蒸30分鐘。每次2~3小勺,日2次。連服3~4劑不等。

    (25)金錢草飲:金錢草15g,煎湯代茶飲,日1劑,長期飲用。

    (26)核桃面:冰糖120g,香油炸核桃仁120g。共研細面,每服60g,日4次,溫開水送下。

    (27)雞肫、鴨肫或鵝肫燉湯,食肉喝湯,每日1次。

    (28)田螺肉斬細加水燉熱后飲食,每次用15個左右。

    (29)蒲公英40g,洗凈切碎,水煎取汁去渣,與大米50~100g,冰糖適量煮粥。早晚各服1次,連服5日。

    (30)梔子仁3~5g碾末,粳米50~100g。先將粳米煮熟成粥,加入梔子末稍煮即可,每日早晚各1次,連服5日。

    (31)包谷蕊(即玉蜀黍之須,中藥 店有售)每天30g,以水煮沸20分鐘,當(dāng)茶飲用,病可減輕以至痊愈。

    某君年近六十,心窩部有發(fā)作性之疼痛,膽囊部亦有疼痛不適之感,經(jīng)檢查膽有結(jié)石十余粒,且有七八年之久,痛苦之至。服用此方,三個月后,結(jié)石減去大半,不到一年即愈。

    又某女士膽結(jié)石,大如黃豆,小者如砂,有二十余粒,服此方,僅二個月余,結(jié)石即除。

    包谷又名玉蜀黍:《古今中藥集成》中記載著“谷蕊味甘平,其成分為雌蕊有過氧化酶、木膠、失水乳糖、植物固醇等,花柱為利尿劑,對腎臟病、浮腫性疾病、糖尿病 等有效,又為最佳之利膽劑,促膽汁分泌,緩沖膽中之沉渣,減低其粘稠性、比重及膽紅質(zhì)的含量。”

    又據(jù)日本京都大學(xué) 醫(yī)學(xué) 院報道,證明包谷蕊對于膽囊炎、膽結(jié)石、膽炎性及黃疸病等,均有特殊之療效。其根和葉,能治小便淋漓、尿結(jié)砂石癥等。包谷子實為健胃劑,且為制造葡萄糖之主原料。至于這里所用的蕊,是指在結(jié)成包谷梭之前端,有如繡花線之花蕊,顏色有紅、紫、黃等色,長約10~20cm左右。

    (32)方葉化石草9g,圓葉化石草9g,石韋6g,加紅糖45g,以水煎服。

    化石草是化解各種內(nèi)結(jié)石癥的特效草劑,且能消炎、利尿,對治療腎臟炎也是一劑良藥。

    (33)黃花魚頭石(打碎)30g,土茵陳15g,炒白芍9g,雞骨草18g,陳皮(后下)3g,冬葵子15g。以上藥物,以四碗水煎八分,每星期服用三次,兩個月后,改成每星期二次,三個月后即愈。

    (34)某患者因膽導(dǎo)管被結(jié)石阻塞,致膽汁外流,隨血液循于皮表,面部與眼珠發(fā)黃,嘔吐頗劇,膽石排出時,疼痛不已,這時服用茶葉末,竟霍然而愈。

    茶葉末是采用市面上的龍井、香片、綠茶、雨前等均可,先曬干,再磨成面粉一樣細,越細越好,用開水沖茶葉末,趁熱連同茶葉末一起服下。每天晨起時服一次,睡前服一次,其他時間隨時可服,初服時每次二茶匙,每天服用六次,約二年后,改為每次一茶匙,每天四次。

    茶葉含有多量維他命C,且有清凈膽汁溷濁和清除血液雜物的作用。制茶葉末時,可用多種茶葉混合在一起,效果顯著,值得一試。

    以上適用于膽石癥

    (35)生泥鰍1~2,取其背上肉,切細,裝入膠囊,吞服,每次約一條,以溫開水送服。

    (36)或取泥鰍若干條,放烘箱內(nèi)烘干(溫度在100℃左右),達到可捏碎為度,取出研粉,每服9g,每日3次,飯后服下,小兒酌減。

    此方治療傳染性肝炎、黃疸癥,痊愈率達90%以上,服藥時須持之以恒。對遷延性肝炎也有良好效果。

    (37)不論急性或亞急性膽囊炎,有肋間痛、寒熱、嘔吐、便秘 等癥狀時,采鮮蒲公英全草60~90g,水煎服,15日為一療程,連續(xù)使用約1~2個療程,即可根治。

    以上適用于急性膽囊炎。

    (38)以苦菜30g,蒲公英等量,同以水煎服。

    (39)玉米須30g,蒲公英、茵陳蒿各15g。水煎服。

    此方對膽結(jié)石、黃疸、傳染性肝炎都有療效。

    (40)以玉米須60g,茵陳30g,山梔子15g,廣郁金15g,水煎,去渣,一日2~3次分服。

    此方可降低血脂、膽固醇和血糖含量,除能治愈膽囊炎外,膽結(jié)石、糖尿病或黃疸型肝炎都有效果。

    (41)佛手柑飲:佛手柑15g,白糖適量。共入杯中以沸水加蓋浸泡15分鐘,取汁代茶頻服,每日數(shù)次,用于肝郁氣滯之脅痛。

    (42)石斛泡茶代飲。適用于肝陰不足之脅痛。

    (43)韭菜2.5kg。將韭菜搗爛,絞汁飲之,治療各類脅痛。

    (44)枸杞粥、鮮生地粥、豬肝綠豆粥,均以大米煎煮,適用于虛證脅痛,以肝陰不足為主者。

    (45)豬肝羹:豬肝1具,蔥白1握,雞蛋3枚,淡豆豉10g。先將淡豆豉煎汁去渣,再將豬肝去筋膜切成薄片,蔥白洗凈去須,二者同放入豉汁中煮至肝熟,然后把雞蛋打入碗中,攪勻,加入肝羹湯中煮開即可。適宜于肝陰不足之脅痛。

    (46)期頤餅:生芡實米180g,生雞內(nèi)金90g,面粉250g,白砂糖適量,先將芡實米用水淘去浮皮,曬干,研為細末過篩,再將雞內(nèi)金去凈糟粕之物,洗凈焙干,然后放入盆內(nèi),浸以滾開水,半日許。再入芡實粉、白砂糖、面粉,用所浸原水調(diào)合,做成小圓薄餅,烙成焦黃色,不拘時食之,適宜于痰氣郁結(jié)所致的脅痛。

    (47)豬肚馬蹄湯:每次用馬蹄(荸薺)10~15個,去皮切片,豬肚150~200g,洗凈切成小塊,加水同煮,淡食或低鹽食之。

    (48)蘿卜生炒豬肝:用豬肝250g,白蘿卜250g,切成均勻薄片,先用植物油炒蘿卜至八成熟,加鹽適量盛起,再起油鍋,放植物油兩匙,用旺火燒熱后,放入豬肝片,快速翻炒3分鐘,倒入蘿卜片與豬肝同炒,幾分鐘后加香蔥,味精即成。適用于虛證夾氣滯之脅痛。

    (49)合歡花蒸豬肝:合歡花干品10g或鮮品20g,放碗中加水浸泡,新鮮豬肝150g切片,加食鹽少許,入合歡花隔水蒸熟作菜肴佐膳,主治脅痛。

    (50)黃瓜藤100g水煎,加雞蛋汁服。治膽囊炎(黃瓜藤清熱、滑腸、鎮(zhèn)痛)。

    (51)姜黃、郁金各20g,茵陳40g。水煎服。治膽結(jié)石與膽囊炎、膽道炎(姜黃溫中散寒止痛,促進膽汁分泌。郁金行氣解郁活血,亦可促進膽汁分泌。茵陳清濕熱退黃,有促進膽汁分泌作用)。

    (52)金錢草250g,水煎服。日1劑。有黃疸者,用量要大。治膽石癥(四川大金錢草能促進肝細胞的膽汁分泌,使膽汁增多,促進排出,利黃膽退黃,有減疼作用)。

更多中藥材
  • 皋永利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xué)關(guān)于“辨證分型”,中醫(yī)界又有爭論,反對意見認為,“辨證分型”會固化辨證論治的靈活性,有違辨證論治的根本精神,不利于中醫(yī)臨床思維的發(fā)展。筆者以為這是對“辨證分型”的誤識?!氨孀C分型”對中醫(yī)貢獻巨大,不容否定。是對疾病基本......
  • 筆者從事中醫(yī)臨床15年來,體會到要學(xué)好中醫(yī),須多讀經(jīng)典,兼閱中醫(yī)各家學(xué)說,博眾家之長,在實踐中學(xué)習(xí),在學(xué)習(xí)中實踐。學(xué)古人之法之方很有必要,但師古而不可泥古,古法古方亦可新用。筆者將名醫(yī)吳又可的“三甲散”用來治療肝硬化腹水多例,均取得較滿意的......
  • 馮某,女,43歲,2010年10月13日初診?;颊咧髟V平素怕冷,遇寒則咳,咳則遺尿,已達五六年之久,秋冬季節(jié)加重。數(shù)年來,屢次求醫(yī),中、西藥物服用頗多,然療效欠佳,因友人介紹,故來就診。刻診見舌淡胖,苔白微膩,脈沉遲無力,右尺尤甚。脈癥合參......
  • 充血性心力衰竭或稱心功能不全,由于心臟泵功能減退,致靜脈瘀血,動脈血液灌注不足,心臟不能充分排出足夠的血量滿足機體代謝和發(fā)育的需要而表現(xiàn)的臨床綜合征。多為心肌病變或結(jié)構(gòu)異常使心臟負荷加重而引起,如不及時治療,往往導(dǎo)致死亡。小兒各年齡期均可發(fā)......
  • 魏文浩 魏齋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縣中醫(yī)醫(yī)院“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載于《素問·至真要大論》。“寒之而熱者”,指用苦寒泄熱法治熱證,病不愈反見熱者,是指腎陰(真陰)不足之虛熱,而非有余之實熱;“取之陰”即治宜滋其腎陰(腎之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