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嬰兒腹瀉

    【概述】

    嬰兒腹瀉(也稱消化不良),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臨床綜合征。主要發(fā)生在2歲以下的嬰兒,急性可分二型。輕型腹瀉:每天數(shù)次至十余次,糞便呈蛋花湯樣,偶有溢乳及嘔吐,輕微腹脹等;重型腹瀉:每天十次以上,多達(dá)數(shù)十次,水樣便,嘔吐,發(fā)熱、面色發(fā)灰,煩躁不安,甚則昏迷、驚厥,并有失水、電解質(zhì)紊亂等癥狀。

    嬰兒腹瀉是針灸療法的主要適應(yīng)癥之一。從五十年代中期起,有關(guān)報道日益增多。在穴位刺激法上,不僅有針刺、艾灸、電針、耳針、穴位注射等多種形式,而且考慮到小兒患者的特點。八十年代起在總結(jié)以經(jīng)驗的其礎(chǔ)上,還開展了穴位激光照射、代針丸貼敷等方法。這些方法痛苦小,療效也不錯,易于為患兒及其家長所接受。針灸療法對嬰兒腹瀉有明顯的效果。有人曾將穴位注射法治療與肌注或口服氯霉素(常規(guī)劑量)兩組患兒作對照,結(jié)果穴位注射組在大便次數(shù)及體溫恢復(fù)至正常所需的平均時間上都較對照組為短[1]。已經(jīng)證明,針灸不但可以單純用于治療輕型腹瀉,配合中西醫(yī)療法,對重型腹瀉的住院病例也有顯著的作用[2]。

    【治療】

    體針

    (一)取穴

    主穴:足三里、四縫、長強(qiáng)。

    配穴:天樞、關(guān)元、神闕、曲池、三陰交。

    (二)治法:

    一般僅取一主穴,如效不顯可加用或改用配穴。以30號1寸長毫針,針足三里,直刺5~6分,施以捻轉(zhuǎn)提插或震顫(雀啄)之法,約運針30秒~1分鐘后起針。四縫以毫針(26號)或三棱針點刺,擠去黃白色粘液。長強(qiáng),取俯臥位,于尾骨端下緣進(jìn)針,沿尾與直腸之間剌入5~8分,小幅度快速捻轉(zhuǎn)2分鐘后出針。神闕穴在肚臍下緣進(jìn)針6~8分,捻轉(zhuǎn)5~7次出針。天樞、關(guān)元、三陰交針法同足三里。熱度較高時,曲池穴宜點刺出血。

    (三)療效分析

    共治療1216例,平均治愈率約95%~96.2%[3~8,19]。

    艾灸

    (一)取穴

    主穴:中脘、天樞、神闕、止瀉。

    配穴:足三里、上巨虛;嘔吐加內(nèi)關(guān)、公孫;發(fā)燒加大椎、曲池。

    止瀉穴位置:前正中線,臍下2.5寸。

    (二)治法

    主穴為主,如效果不顯著或某些癥狀明顯時,加取配穴1~2穴。主穴用灸法:以神闕穴為中心,向上下左右之穴位,用艾卷盤旋施灸15~30分鐘,每日2~3次。配穴用刺法,得氣后略作提插捻轉(zhuǎn)即去針,每日1次。

    (三)療效評價

    共治35例,有效率97.7%[9]。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足三里(或上巨虛)、天樞。

    配穴:止瀉。

    (二)治法

    藥液:氯霉毒注射液、維生素B1注射液(含量50毫克/毫升)、654-2注射液中任選一種。

    主穴為主,每次選1~2穴。雙側(cè)注射,每穴0.1~0.2毫升。每日1次,連續(xù)治療3~5天。

    (三)療效評價:共治245例,治愈率在83.9~97.3%之間[1,10]。

    穴位敷貼(之一)

    (一)取穴

    主穴:足三里、天樞、中脘、關(guān)元。

    配穴:嘔吐加內(nèi)關(guān),發(fā)熱加大椎。

    (二)治法

    代針丸組成:吳茱萸、五倍子、公丁香、靈磁石、白芥子各等分,冰片或麝香少許。各藥研未過篩取粉,混勻加入冰片或麝香,再調(diào)以油膏,制成黃豆大小之丸粒配。

    主穴均選,據(jù)癥情加配配穴。選定穴位后,用酒精擦凈穴區(qū)皮膚,將代針丸一粒置于1/4張傷濕膏上,貼敷穴位,松緊適中,每日換藥1次,5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治療250例,總有效率96.2%。其中治愈182例(72.8%)[11]。

    穴位敷貼(之二)

    (一)取穴

    主穴:足三里、合谷、大腸俞、神闕、長強(qiáng)。

    (二)治法

    將舒康貼膏(主要成份為山楂核精)剪成3.5×3.5厘米大小,貼于上述穴位,每日1次,每次貼12~24小時,3次為一療程。

    另外配合用慶大霉素3000~5000單位/Kg/日,分1~2次靜滴,并根據(jù)癥情給予輸液、降溫等措施。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治療嬰幼兒秋季腹瀉共75例,結(jié)果痊愈51例,有效18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92.9%[18]。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天樞、足三里、上巨虛、神闕、止瀉。

    (二)治法

    每次選2~3穴。用氦氖激光器,波長6328埃,功率1.5毫瓦,光斑直徑1~2毫米,出光口離皮膚30厘米,每穴照射3~5分鐘。每日照射1~2次。

    (三)療效評價

    本法治療嬰兒腹瀉,總有效率在92%~95%[12,13]。

    耳穴壓丸

    (一)取穴

    主穴:大腸、直腸下段、胃、交感。

    配穴:盆腔、小腸、脾、神門。

    (二)治法

    一般僅取主穴,效不顯酌加配穴。用王不留子貼敷上穴,由家長協(xié)助行壓丸刺激。每日3~4次,每次3分鐘。

    (三)療效評價:共觀察114例,結(jié)果痊愈62 例,顯效25例,有效18例,無效9例,有效率為91.1%[14]。

    體針加捏脊

    (一)取穴

    主穴:天樞、止瀉、足三里。

    配穴:發(fā)熱加曲池,嘔吐加內(nèi)關(guān),腹瀉重加長強(qiáng)。

    (二)治法

    主穴必取,配穴據(jù)癥而加。以30號1寸針直刺,捻轉(zhuǎn)提插半分鐘后即出針。針畢,令患兒俯臥,用常規(guī)捏脊法沿長強(qiáng)至大椎的督脈段提捏3~6遍,著重提捏關(guān)元俞和大腸俞。再由膀胱俞至風(fēng)門的膀胱經(jīng)線邊捏 邊提放3~6遍,雙拇指同時揉雙脾俞、胃俞各1分鐘。上法每日1次。

    (三)療效評價

    共治575例,全部獲愈,平均治愈時間為2.64天,較采用藥物治療為優(yōu)[15]。

    頭針

    (一)取穴

    主穴:額旁二線。

    (二)治法

    額旁二線取穴方法為在臨泣穴以下至前發(fā)際向下1厘米處,分上、中、下三點。針刺時,令患兒取半坐位,由家長雙手捧住患兒兩顳部,常規(guī)消毒皮膚后,術(shù)者左手拇指壓穴旁,右手持1寸毫針,刺上、中、下三點。采用半刺法,淺刺而疾出針,針刺深度為患兒同身寸之一分,破皮即為得氣。每日1次,3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療效判別標(biāo)準(zhǔn):治愈:經(jīng)治療后,大便次數(shù)一天內(nèi)不超過2次,性狀正常;好轉(zhuǎn):經(jīng)治療后,大便次數(shù)較治療前減少一半以上,大便性狀漸趨正常;無效:經(jīng)治療一個療程,大便次數(shù)和性狀無變化者。

    以上法共治354例,按上述標(biāo)準(zhǔn)治愈320例,好轉(zhuǎn)12例,無效22例,有效率為93.8%。較之西藥治療,效果更為明顯[16]。

    拔罐

    (一)取穴

    主穴:大腸俞、神闕、脾俞、胃俞。

    配穴:曲池、四縫、足三里、膈俞。

    (二)治法

    每次選1~2個主穴,以閃火法拔罐(1~4個罐);配穴取1~2穴,四縫點刺擠出粘液,余穴用平補(bǔ)平瀉法不留針。留罐5~10分鐘。每日一次,不計療程。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198例,結(jié)果,痊愈189例,顯效7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7.9%[17]。

    【主要參考文獻(xiàn)】

    [1]福建省兒科協(xié)作組。嬰幼兒腹瀉防治問題座談會。中華醫(yī)學(xué)雜志 1976;56(5):314。

    [2]葉孝禮。中醫(yī)治療嬰幼兒腹瀉及急性出血性小腸炎的進(jìn)展。中華兒科雜志 1979;17(3):135。

    [3]熊新安。針?biāo)目p配合捏脊治療嬰幼兒消化不良性腹瀉108例。陜西中醫(yī) 1984;19(5):19。

    [4]李栩堂,等。針剌長強(qiáng)足三里治療嬰幼兒腹瀉102 例。中國針灸 1984;4(5):17。

    [5]王紅芳。點剌治療小兒秋季腹瀉200例。浙江中醫(yī)雜志 1985;20(8):373。

    [6]陸承生,等。針剌神闕穴下緣治療小兒泄瀉210例。浙江中醫(yī)雜志 1985;20(4):156。

    [7]張華軍。針剌為主治療小兒秋季腹瀉300例。河北中醫(yī) 1989;11(5):21。

    [8]戴秋孫。針刺治療51例嬰幼兒腹瀉的療效觀察。中國針灸 1985;5(3):14。

    [9]呂蘭儀。針刺加溫熏治療小兒腹瀉35例。上海中醫(yī)藥雜志 1982;(6):17。

    [10]葉誠坤。山莨菪堿穴位注射治療小兒腹瀉136例臨床觀察。云南中醫(yī)雜志 1982;3(5):31。

    [11]許 正。代針丸治療小兒消化不良250例療效觀察。中醫(yī)雜志 1982;23(9):45。

    [12]錢永鑫。氦-氖激光針在兒科的應(yīng)用。生物醫(yī)學(xué)工程通訊 1983;3(3):18。

    [13]鎮(zhèn)江醫(yī)學(xué)專科學(xué)校附屬醫(yī)院針灸科。低功率激光穴位照射治療“嬰兒腹瀉”80例臨床分析。江蘇中醫(yī)雜志 1984;(4):50。

    [14]羅興中。耳壓治療小兒單純性腹瀉114例。陜西中醫(yī) 1989;10(5):227。

    [15]劉春恒,等。針刺捏脊治療嬰幼兒腹瀉575例。中國針灸 1991;11(2):46。

    [15]林迎春,等。半刺法治療小兒腹瀉的臨床及實驗研究。中醫(yī)雜志 1990;31(5):34。

    [17]張 仁。實用拔罐療法。志遠(yuǎn)書局 1992:211。臺灣。

    [18]覃遵祥。舒康貼膏穴位貼敷治療秋季腹瀉75例觀察。中國針灸

    1996;16(2):19。

    [19]劉

    佳。針剌治療嬰幼兒腹瀉240例。 江蘇中醫(yī)

    1998;19(2):36。

更多中藥材
  • 夏季氣候炎熱,氣溫高,人們更容易中暑或熱風(fēng)。事實上,在這個時候,如果你想預(yù)防和治療這種夏季疾病,你可以嘗試用一些中藥浸泡在水中,這不僅可以消暑,而且可以達(dá)到強(qiáng)大的健康效果。適合夏季泡水飲用的中藥。1、薄荷。薄荷有兩種:新鮮和干燥。新鮮的最適......
  • 一、消暑利尿。將去除外層硬皮的西瓜皮切成小塊或小塊,放入水中煮沸,加入西紅柿、雞蛋和調(diào),喝湯吃瓜皮。2.緩解牙痛。中醫(yī)認(rèn)為西瓜皮可以治療炎熱、口渴等疾病。西瓜皮除泡茶外,曬干后加入少許冰片,敷在牙痛處,可緩解疼痛。3.美膚。西瓜皮含有高維生......
  • 方藥:生黃芪60g,生白術(shù)10g,蜂房10g,炙麻黃10g,杏仁10g,炙枇杷葉15g,炙百部10g,淫羊藿20g,厚樸10g,桃仁10g,紅花10g,炙水蛭3g,沉香(沖服)3g。7劑,水煎服,分次溫服。......
  • 5月5日,我們迎來了夏季的第一個節(jié)氣——立夏,夏季是蛇傷的高發(fā)季節(jié)。被毒蛇咬傷該怎么辦?首先,立即遠(yuǎn)離被蛇咬傷的地方。如果蛇咬了它,你可以用棍子或其他工具促使它離開;如果你在水中被蛇(如海蛇)咬傷,你應(yīng)該立即將受傷者移到岸邊或船上,以避免溺......
  • 中暑是一種常見的夏季急性疾病,其特點是頭暈、頭痛、惡心嘔吐,甚至突然昏倒。長期在高溫下工作也會有類似的癥狀。中暑嚴(yán)重,體溫大多在39℃以上,患者面色蒼白,有昏厥等癥狀。如果發(fā)現(xiàn)中暑患者,應(yīng)立即將患者移至陰涼通風(fēng)的地方,解開衣扣,讓患者喝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