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關鍵詞:成無己《注解傷寒論》版本 影響
摘要:因林校本流傳不廣,其他版本,如《千金》、《外臺》等收載《傷寒論》文又不夠系統(tǒng)、完整,是以尚無其他版本能代替成注本,故成注本為明清諸醫(yī)家研究《傷寒論》最常用的范本。由于各家對“傷寒例”、“辨脈”、“平脈”的認識不同,故圍繞成注本編次順序問題形成了明清之際《傷寒論》研究的二大流派。雖然成注本因編次問題受到一些醫(yī)家的攻擊,但其為明清諸醫(yī)家研究《傷寒論》最常用的范本,對《傷寒論》在明清兩代及日本的廣泛傳播作出了貢獻。
成無己注《傷寒論》,為《傷寒論》成書八百年間的第一家,對后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氏之注釋本,保存了《傷寒論》10卷本之經文,提供了研習《傷寒論》的另一范本。明清時期,由于林億校本流傳甚微,故成注《傷寒論》版本對后世影響甚大,大部分注家以成注本為底本進行注釋,受成注之學術影響者,亦不乏其人?,F就成注《傷寒論》版本對后世的影響加以論述。
為明清之際最常用的范本
成氏之書,于宋金時已深受重視,由于宋金忽戰(zhàn)忽和,邊防軍務無時放松,故二國之間書籍交流不暢,于此情形下,成氏之書能被帶到南宋,說明其書深受當時重視。正如《四庫全書總目》云:“張孝忠跋亦稱,無己此二集,自北而南,先以紹興庚戌得《傷寒論注》十卷于醫(yī)士王光廷家,后守荊門,又于襄陽訪得《明理論》四卷,因為刊版于郴山,則在當時,固已深重其書矣?!保?]
從版本刊刻及醫(yī)家論述中看出,成注本為明清之際最常用的范本。《全國中醫(yī)圖書聯合目錄》中載成注本刻本有40多種,而林校本則只有10余種。因《傷寒論》詞既艱深,文又古奧,使《注解傷寒論》比白文本的宋本更受到歡迎,刊行后,宋本遂罕傳習。至明萬歷二十七年趙開美輯刻《仲景全書》時,據《刻仲景全書》序中云:其時林校本連“書肆間絕不可得”,趙開美是著名的藏書家,其于當時都未見此書,在刻完《仲景全書》后,才得到宋版《傷寒論》,可見,當時宋本已經難得一見。趙開美摹刻宋版《傷寒論》于存亡垂絕之際,才使其免遭亡佚之厄運。此后,至清初不到半個世紀,宋本《傷寒論》又湮晦不聞,故清初喻昌曰:“今世傳仲景《傷寒論》,乃宋秘閣臣林億所校正,宋人成無己所詮注之書也?!保?]至乾隆三十八年修撰《四庫全書》時,僅著錄成無己《注解傷寒論》,對宋版《傷寒論》未加著錄,又如周省吾于《吳醫(yī)匯講》中云:“即林億校本,亦已難得,今世所傳,惟成無己注釋之本而已。”[3]是故直至清末,皆以成注本為常見本,宋本則少見。
成注本在《永樂大典》卷之三千六百十四及三千六百十五中被收錄,且在被收錄注家中排在第一,可見是書深受重視。由于宋版《傷寒論》少見,明清諸家的注本多以成注本為底本。如丹波元簡《傷寒論輯義按》云:“方有執(zhí)以降諸家注本,盡原成本,而又有小小異同者,蓋各家以意所改,非敢有別本而訂之。”
編次爭議之中心
因林校本流傳不廣,其他版本,如《千金》、《外臺》等收載《傷寒論》文又不夠系統(tǒng)、完整,且尚無其他版本能代替成注本,故成注本為明清注家研究《傷寒論》的唯一善本。由于各家對“傷寒例”、“辨脈”、“平脈”的認識不同,故圍繞成注本編次順序問題形成了明清之際《傷寒論》研究的二大流派:一者為基本保持成注編次。張卿子在《傷寒論參注》中的編次一本成注本原編次。張志聰強調《傷寒論》原書的六經編次條理貫通,沒有錯簡。其在《侶山堂類辨》中專列“《傷寒論》編次辨”專篇予以申述,其謂:“仲祖《傷寒論》,其中條緒井井,原系本文,非叔和所能編次,蓋謂斷簡殘篇者,是因訛傳訛也?!辈⒕驮幋沃碜髁苏f明:“如痓濕暍三種,非傷寒之病,因病在太陽而與傷寒相似,故先提出于太陽篇外,溫病、風溫,原因傷寒所致,然非卒病之風寒,故先分別于太陽篇中,太陽為諸陽主氣,故首提太陽之為病,次中風,次傷寒,次傳經,次桂枝湯證,次麻黃湯證……此皆仲祖位置,非叔和編次也?!保?]由張卿子首倡,其弟子張志聰、張錫駒和之,陳修園、唐宗海等人私淑,形成保持原論派。
一者為重新編次派,認為成注不辨叔和語,將叔和之語混作仲景之文,持此觀點的有鄭佐、喻昌、方有執(zhí)、錢潢、周省吾等,這也是后世攻擊成注最多的一點。如錢潢曰:“至金·成無己,因王氏之遺書,又注為《傷寒論》十卷,非唯仲景之舊,不得復睹,即叔和之書,亦杳不可見矣……‘傷寒例’一篇,乃王叔和所作,非仲景原文,棼亂錯雜矣?!保?]方有執(zhí)、喻昌、周揚俊、鄭重光、沈明宗、錢潢、徐彬、魏念庭、舒詔等人,均將成注本之編次進行了改編,形成了清代具有重大影響之重新編次派。雖然方、喻等人對成注本之編次持有異議,然其改編所據之《傷寒論》版本,仍為成注本,非有別本可據也,其重編之條序,亦各持己見。如此人各一說,設仲圣復生,才能辨其真?zhèn)巍?/p>
成注本在日本的影響
成注本在日本亦有一定的影響,如江戶醫(yī)學館第五任督事多紀元佶于1863年簽發(fā)了該館制定的校規(guī)《醫(yī)庠諸生局學規(guī)》,其中有一條為:“王太仆于《素問》、呂、楊二家于《難經》、成聊攝于《傷寒論》,均闡發(fā)古義,學者當精究熟研,以此為學醫(yī)之根柢,再輔以諸家之學說,此不可不備。”[6]將成注本列為必備之書,地位等同于王冰所注《素問》,說明日本醫(yī)家對成注本是相當重視的。
后人對成注編次的攻擊,是出于對“傷寒例”、“辨脈法”、“平脈法”的不信任,認為出于叔和,非出于仲景。此與成氏無關,且即使以上幾篇為叔和所撰,其所撰集者亦為仲景之內容。仲景自序中有撰用“陰陽大論”之語,而“傷寒例”首條即曰:“《陰陽大論》云: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冷冽,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笨勺C。筆者導師張燦玾教授注意到“傷寒例”中有“九凡”,其第一“凡”為“凡時行者,春時應暖,而復大寒,夏時應大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钡诙胺病睘椤皬乃狄院?,至春分以前,凡有觸冒霜露,體中寒即病者,謂之傷寒也。”第三“凡”為“凡傷于寒,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類似的條文有九處,即王叔和以“凡例”的形式總結了仲景的內容。且“傷寒例”中有“今搜采仲景舊論,錄其證候、診脈、聲色,對病真方有神驗者,擬防世急也”語,由此可知,叔和雖將原文重新作了整理,但內容仍為仲圣之文,非叔和杜撰,后人妄自誹謗叔和,誤矣。
雖然成注本因編次問題受到一些醫(yī)家的攻擊,但其為明清諸醫(yī)家研究《傷寒論》最常用的范本,對《傷寒論》在明清兩代及日本的廣泛傳播作出了貢獻。
參考文獻
[1]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子部·醫(yī)家類.卷一百零三[M].第1版.北京:中華書局,1981:858.
[2]清·喻昌.尚論篇[C].見傷寒論著三種[C].北京:商務印書館1957:1,3.
[3]唐笠山纂輯.吳醫(yī)匯講[M].第1版.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3:139.
[4]清·張志聰.侶山堂類辨[M].第1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59.
[5]清·錢潢.傷寒溯源集[M].第1版.上海:上海衛(wèi)生出版社,1957:5.
[6]潘桂娟,樊正倫編.日本漢方醫(yī)學[M].第1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4:177.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文獻研究所(濟南,250014)李玉清 指導 張燦玾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關鍵詞:成無己《注解傷寒論》版本 影響
摘要:因林校本流傳不廣,其他版本,如《千金》、《外臺》等收載《傷寒論》文又不夠系統(tǒng)、完整,是以尚無其他版本能代替成注本,故成注本為明清諸醫(yī)家研究《傷寒論》最常用的范本。由于各家對“傷寒例”、“辨脈”、“平脈”的認識不同,故圍繞成注本編次順序問題形成了明清之際《傷寒論》研究的二大流派。雖然成注本因編次問題受到一些醫(yī)家的攻擊,但其為明清諸醫(yī)家研究《傷寒論》最常用的范本,對《傷寒論》在明清兩代及日本的廣泛傳播作出了貢獻。
成無己注《傷寒論》,為《傷寒論》成書八百年間的第一家,對后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氏之注釋本,保存了《傷寒論》10卷本之經文,提供了研習《傷寒論》的另一范本。明清時期,由于林億校本流傳甚微,故成注《傷寒論》版本對后世影響甚大,大部分注家以成注本為底本進行注釋,受成注之學術影響者,亦不乏其人?,F就成注《傷寒論》版本對后世的影響加以論述。
為明清之際最常用的范本
成氏之書,于宋金時已深受重視,由于宋金忽戰(zhàn)忽和,邊防軍務無時放松,故二國之間書籍交流不暢,于此情形下,成氏之書能被帶到南宋,說明其書深受當時重視。正如《四庫全書總目》云:“張孝忠跋亦稱,無己此二集,自北而南,先以紹興庚戌得《傷寒論注》十卷于醫(yī)士王光廷家,后守荊門,又于襄陽訪得《明理論》四卷,因為刊版于郴山,則在當時,固已深重其書矣?!保?]
從版本刊刻及醫(yī)家論述中看出,成注本為明清之際最常用的范本。《全國中醫(yī)圖書聯合目錄》中載成注本刻本有40多種,而林校本則只有10余種。因《傷寒論》詞既艱深,文又古奧,使《注解傷寒論》比白文本的宋本更受到歡迎,刊行后,宋本遂罕傳習。至明萬歷二十七年趙開美輯刻《仲景全書》時,據《刻仲景全書》序中云:其時林校本連“書肆間絕不可得”,趙開美是著名的藏書家,其于當時都未見此書,在刻完《仲景全書》后,才得到宋版《傷寒論》,可見,當時宋本已經難得一見。趙開美摹刻宋版《傷寒論》于存亡垂絕之際,才使其免遭亡佚之厄運。此后,至清初不到半個世紀,宋本《傷寒論》又湮晦不聞,故清初喻昌曰:“今世傳仲景《傷寒論》,乃宋秘閣臣林億所校正,宋人成無己所詮注之書也?!保?]至乾隆三十八年修撰《四庫全書》時,僅著錄成無己《注解傷寒論》,對宋版《傷寒論》未加著錄,又如周省吾于《吳醫(yī)匯講》中云:“即林億校本,亦已難得,今世所傳,惟成無己注釋之本而已。”[3]是故直至清末,皆以成注本為常見本,宋本則少見。
成注本在《永樂大典》卷之三千六百十四及三千六百十五中被收錄,且在被收錄注家中排在第一,可見是書深受重視。由于宋版《傷寒論》少見,明清諸家的注本多以成注本為底本。如丹波元簡《傷寒論輯義按》云:“方有執(zhí)以降諸家注本,盡原成本,而又有小小異同者,蓋各家以意所改,非敢有別本而訂之。”
編次爭議之中心
因林校本流傳不廣,其他版本,如《千金》、《外臺》等收載《傷寒論》文又不夠系統(tǒng)、完整,且尚無其他版本能代替成注本,故成注本為明清注家研究《傷寒論》的唯一善本。由于各家對“傷寒例”、“辨脈”、“平脈”的認識不同,故圍繞成注本編次順序問題形成了明清之際《傷寒論》研究的二大流派:一者為基本保持成注編次。張卿子在《傷寒論參注》中的編次一本成注本原編次。張志聰強調《傷寒論》原書的六經編次條理貫通,沒有錯簡。其在《侶山堂類辨》中專列“《傷寒論》編次辨”專篇予以申述,其謂:“仲祖《傷寒論》,其中條緒井井,原系本文,非叔和所能編次,蓋謂斷簡殘篇者,是因訛傳訛也?!辈⒕驮幋沃碜髁苏f明:“如痓濕暍三種,非傷寒之病,因病在太陽而與傷寒相似,故先提出于太陽篇外,溫病、風溫,原因傷寒所致,然非卒病之風寒,故先分別于太陽篇中,太陽為諸陽主氣,故首提太陽之為病,次中風,次傷寒,次傳經,次桂枝湯證,次麻黃湯證……此皆仲祖位置,非叔和編次也?!保?]由張卿子首倡,其弟子張志聰、張錫駒和之,陳修園、唐宗海等人私淑,形成保持原論派。
一者為重新編次派,認為成注不辨叔和語,將叔和之語混作仲景之文,持此觀點的有鄭佐、喻昌、方有執(zhí)、錢潢、周省吾等,這也是后世攻擊成注最多的一點。如錢潢曰:“至金·成無己,因王氏之遺書,又注為《傷寒論》十卷,非唯仲景之舊,不得復睹,即叔和之書,亦杳不可見矣……‘傷寒例’一篇,乃王叔和所作,非仲景原文,棼亂錯雜矣?!保?]方有執(zhí)、喻昌、周揚俊、鄭重光、沈明宗、錢潢、徐彬、魏念庭、舒詔等人,均將成注本之編次進行了改編,形成了清代具有重大影響之重新編次派。雖然方、喻等人對成注本之編次持有異議,然其改編所據之《傷寒論》版本,仍為成注本,非有別本可據也,其重編之條序,亦各持己見。如此人各一說,設仲圣復生,才能辨其真?zhèn)巍?/p>
成注本在日本的影響
成注本在日本亦有一定的影響,如江戶醫(yī)學館第五任督事多紀元佶于1863年簽發(fā)了該館制定的校規(guī)《醫(yī)庠諸生局學規(guī)》,其中有一條為:“王太仆于《素問》、呂、楊二家于《難經》、成聊攝于《傷寒論》,均闡發(fā)古義,學者當精究熟研,以此為學醫(yī)之根柢,再輔以諸家之學說,此不可不備。”[6]將成注本列為必備之書,地位等同于王冰所注《素問》,說明日本醫(yī)家對成注本是相當重視的。
后人對成注編次的攻擊,是出于對“傷寒例”、“辨脈法”、“平脈法”的不信任,認為出于叔和,非出于仲景。此與成氏無關,且即使以上幾篇為叔和所撰,其所撰集者亦為仲景之內容。仲景自序中有撰用“陰陽大論”之語,而“傷寒例”首條即曰:“《陰陽大論》云: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冷冽,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笨勺C。筆者導師張燦玾教授注意到“傷寒例”中有“九凡”,其第一“凡”為“凡時行者,春時應暖,而復大寒,夏時應大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钡诙胺病睘椤皬乃狄院?,至春分以前,凡有觸冒霜露,體中寒即病者,謂之傷寒也。”第三“凡”為“凡傷于寒,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類似的條文有九處,即王叔和以“凡例”的形式總結了仲景的內容。且“傷寒例”中有“今搜采仲景舊論,錄其證候、診脈、聲色,對病真方有神驗者,擬防世急也”語,由此可知,叔和雖將原文重新作了整理,但內容仍為仲圣之文,非叔和杜撰,后人妄自誹謗叔和,誤矣。
雖然成注本因編次問題受到一些醫(yī)家的攻擊,但其為明清諸醫(yī)家研究《傷寒論》最常用的范本,對《傷寒論》在明清兩代及日本的廣泛傳播作出了貢獻。
參考文獻
[1]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子部·醫(yī)家類.卷一百零三[M].第1版.北京:中華書局,1981:858.
[2]清·喻昌.尚論篇[C].見傷寒論著三種[C].北京:商務印書館1957:1,3.
[3]唐笠山纂輯.吳醫(yī)匯講[M].第1版.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3:139.
[4]清·張志聰.侶山堂類辨[M].第1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59.
[5]清·錢潢.傷寒溯源集[M].第1版.上海:上海衛(wèi)生出版社,1957:5.
[6]潘桂娟,樊正倫編.日本漢方醫(yī)學[M].第1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4:177.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文獻研究所(濟南,250014)李玉清 指導 張燦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