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學者私淑發(fā)揮多

    自明以降,私淑丹溪者,代不乏人。即使以《金匱鉤玄》為藍本,而經(jīng)后人編纂、修訂,冠名丹溪的著作亦復不少。這些編集者,都有是私淑丹溪學者,此類書雖述而不作,然丹溪之學術(shù)竟賴以傳世,且得以發(fā)揚光大。

    盧和,字廉夫,號易庵,明代永樂、成化間(公元1440—1515年),東陽(今東陽市)名醫(yī)。本業(yè)儒,志在濟世,因父病瘧,誤于醫(yī),痛親傷感,遂致力于醫(yī)。私淑丹溪之學,對當時流傳的《丹溪心法》(包括蜀版、陜版、徽版)作了詳細研究,認為“遺漏尚多”,于是,在其叔父盧安澤,廣求丹溪遺稿的基礎上,對《心法》諸書“刪正裁取,更加潤色,以歸于一。其有附會謬說,竄入雜方,直削之”,又摘取《格致余論》等書所錄方論,重予修訂,整理編纂而成《丹溪纂要》。

    王綸,字汝言,號節(jié)齋,明代景泰、弘治間(公元1453—1510年),享年58歲,慈溪(今慈溪市)人。成化甲辰二十年(公元1484年)進士,服官且精醫(yī),《明史》稱“士大夫以醫(yī)名者,有王綸”正德中,有《本草集要》《明醫(yī)雜著》行于世。王綸,私淑丹溪之學,發(fā)揚丹溪學說,并參合已見,形成自己的學術(shù)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明醫(yī)雜著》中。他以《仲景、東垣、河間、丹溪諸書孰優(yōu)》為題,對諸家學術(shù)作了總體評價,并歸納為“外感法仲景,內(nèi)傷法東垣,熱病用河間,雜病用丹溪”,要遵諸家之法,“一以貫之,斯醫(yī)道之大全”。還歸納丹溪治雜病“不出乎氣血痰。故用藥之要有三:氣虛用四君子湯,血虛用四物湯,痰用二陳湯。又云久病屬郁,立治郁之方曰越鞠丸。蓋氣、血、痰三病,多有兼郁者?!边@一學術(shù)思想也正是丹溪學說的精髓,至今中醫(yī)界仍以“四傷說”,為丹溪學術(shù)的中心觀點。其還在《補陰丸論》中完整地提出了滋陰學說的理論、方法、方劑和藥物。他把丹溪“相火妄動,煎熬真陰”,改成“精血既虧,相火必旺”,倒因為果,所以“陽有余陰不足論”,也就成為滋陰學說的“病因、病機”論了。王氏承襲丹溪養(yǎng)陰學說的精華,并加予發(fā)揮,使滋陰學說更完善和切合臨床。

更多中藥材
  • 一:脾胃虛寒的人,用紅糖生姜大棗茶二:女性肝郁脾虛,乳房脹痛,可以選擇玫瑰花茶三:眼睛干澀,看東西模糊,可以選擇呢枸杞菊花茶四:容易失眠心煩的人,枸杞百合茶五:飯后消化不了,容易食積,可以選擇山楂陳皮茶六:秋冬干燥,咳嗽有痰,可以選擇陳皮羅......
  • (四寶粥)它的成分是桂圓,紅棗,山藥,薏仁各25克,糯米100克,用溫水泡一小時左右,然后加水熬煮,用冰糖調(diào)味即可。桂圓和紅棗都是補益身體的上好佳品,有補血安神的療效,但是如果服用過多,也容易導致脹氣上火這樣的癥狀,薏仁可以健脾利濕,解膩去......
  • 很簡答黃芪15克,當歸3克,大棗5枚,保溫杯加水泡茶飲用,能夠幫助人把氣血慢慢的補起來,如果還先有體寒,可以再加上三片生姜。如果容易上火的可以加上10克的麥冬來進行調(diào)理。但是有一點要提醒大家的是,本身脾胃不好,濕氣重或者有氣滯血瘀的朋友,還......
  • 正常的月經(jīng)周期是28天,如果月經(jīng)提前了一周以上,這就叫做月經(jīng)先期,月經(jīng)先期呢,一般情況下也也主要由血熱或者是血虛造成的。血熱,主要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呢就是濕熱,一種是虛熱。實熱主要就是有一些上火的表現(xiàn),比如說便秘啊,口干舌燥,面部長瘡啊之......
  • 熬夜對血管的損傷是特別大的,一般來說,我們11點到3點應該是在深睡眠的狀態(tài),這時候我們的血應該歸于肝經(jīng)了,可是如果你這時候還在熬夜,我們的血是在大腦的工作狀態(tài)下,肝血相對就少了,這時候其實會出現(xiàn)兩個很嚴重的問題。一個是滋養(yǎng)少了,我們要知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