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張介賓 簡歷

    張介賓(1563~1640),字會卿,號景岳,又號通一子。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原籍四川綿竹,其先于明初軍功世授紹興衛(wèi)指揮,遷浙江會稽。父張壽峰為定西侯客,14歲隨父進京,學醫(yī)于京畿名醫(yī)金英(夢石),得其傳,青年時期未以醫(yī)為業(yè),從軍。因無成就,返京師,專心子醫(yī)術。張氏醫(yī)名噪京師?!皶r人比之仲景、東垣”。

    張氏早年崇丹溪陽有余陰不足之說,中年后,以《內(nèi)經(jīng)》“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為據(jù),并受張元素影響,轉而抨擊丹溪,“醫(yī)法東坦、立齋”。受王冰影響,并發(fā)揮說命門之火為元氣,腎中之水為元精。無陰精之形,不足以載元氣,提出陽非有余,真陰亦常不足之說,成為溫補派主要人物之一。

    張氏著有:《類經(jīng)》32卷,《類經(jīng)圖翼》11卷,《附翼》4卷,《景岳全書》64卷,另有《質疑錄》1卷,有人疑為偽托。

    在診斷治療思想上,張氏強調(diào)辨證論治、辨證求本。張氏提出二綱、六變之說,二綱指陰陽,六變指表里、虛實、寒熱,抓住六變,才能掌握病本。張氏認為“諸病皆當治本”,治本是最重要的治療。張氏提出的一些論點,如“藥貴專精,尤宜勇敢”,“知邪正,權輕重”;“辨虛實”;議補瀉;論逆從;活法探??;“不治之治”等,都是講辨證施治的。

    張氏臨證經(jīng)驗豐富,提出不少有益見解。如關于命門學說的發(fā)揮,關于問診的分析,關于煤氣中毒及其預防方法的探討,關于卒中與外感中風的辨別,關于急病的處理,關于精神心理治療的作用,關于詐病的揭露等,都富有啟迪。張介賓作為溫補派主要人物,其功不可沒;但過于強調(diào)溫補,造成流弊,亦不可辭其咎。

更多中藥材
  • 那么首先第一個呢,就是四君子湯,我們叫四君子湯,四君子湯是中醫(yī)補氣虛的啊,在方劑學當中,補氣虛的第一方就是生豬、茯苓、甘草四味藥,那么這個可以補人體氣虛,這里邊呢,我要跟大家說一個是中醫(yī)這個補氣呀和祛濕的關系,一般來說,氣虛容易生成濕氣,濕......
  • 這個患者呢,是一個50多歲的一個女性,她來的時候跟我說,就是這個體質狀況,就是怕冷,乏力,有時候打嗝噯氣,有時候呢還有胸悶,總愛跟這個女兒生氣,這母女倆也總吵架,晚上呢失眠,她這個。情況啊,他之前呢,到那個診所去看過中醫(yī),也吃過一段時間中藥......
  • 今天我繼續(xù)跟大家分享臨床案例,這是一個女性患者, 59歲,她的主要癥狀呢就是口粘膩,口渴口干,頸肩腰痛,還有那個大便粘呢,腸子咕咕響,怕冷,移動的呢就汗出,入睡困難,多夢啊,有時候經(jīng)常做噩夢,眼前還有飛蚊癥,容易眼睛流淚,還有手指麻,手指和......
  • 大家好,春天呢,中醫(yī)認為屬木,是一個萬物復蘇的季節(jié),一些樹木啊,草木啊都開始生長發(fā)芽了,那么這個時候呢,人體呢,也會出現(xiàn)這個木氣偏旺的情況,人體的木呢,中醫(yī)認為對應著我們的肝,肝屬木,這個時候肝木偏旺,郁而化火的情況比較多見了,那么最近呢,......
  • 這個患者是一個小患者,21歲,馬女士,她是一個學生,她來的主要就是口臭,牙齦愿意出血,早晨起來口內(nèi)出血比較明顯,自己刷牙呀,漱口就覺得口里邊兒有腥味兒,平素呢她吃飯是喜歡吃冷飲,大便還常常干燥,有點面紅目赤,那么看她的舌象呢?就是舌紅苔薄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