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醒脾理濕廣藿香

    在酷熱漫漫的夏季,人們總喜歡喝冷飲、吹空調(diào),現(xiàn)在進入天氣轉(zhuǎn)涼的初秋,受涼的脾胃在外界濕氣的誘導(dǎo)下,出現(xiàn)功能紊亂癥狀,輕則腹脹、厭食,重則腹瀉、胸悶……我們應(yīng)該給脾胃一振奮調(diào)整的過程,讓虛弱的脾胃安然度秋,而廣藿香味中藥是離不了的。

    我國使用廣藿香的歷史相當悠久。對廣藿香的藥用歷代本草多有記載。宋《嘉佑本草》云:“和中止嘔,芳香化濕,解暑辟濁”。南北朝《名醫(yī)別錄》說“去惡氣,止霍亂心腹病”。宋·蘇頌撰《本草圖經(jīng)》云:“助胃吐逆為要藥”。而《珍珠囊》則云:“助胃氣,開胃口,進飲食”?!稖罕静荨酚浭觯骸皽刂锌鞖?,肺虛有寒,上焦壅熱,飲酒口臭,煎湯漱”。在《本草正義》中,對藿香的藥用和不宜,作了精辟的論述:“藿香芳香而嫌其猛烈,溫煦而不偏于燥熱,能祛除陰霾濕邪,而助脾胃正氣,為濕困脾陽、倦怠無力、飲食不甘、舌苔濁垢者最捷之藥”。又云:“藿香雖不燥熱,然究是以氣用事,惟舌有濁垢面漾漾欲泛者,最佳。若舌燥光滑,津液不布者,咸非所宜”。到了清代黃宮繡撰著《本草求真》也對藿香的效用作了簡要綜述:“藿香專入脾、胃、肺。辛香微溫,香甜不峻。但馨香氣正能助醒胃以辟諸邪。故凡外來惡風內(nèi)侵,而見霍亂嘔吐不止者,須用此投服。如藿香正氣散,用此以理肺、脾之氣,俾正氣通而邪氣除。俾其胸開氣寬,飲食克進。故同烏藥順氣散則可以利肺;同四君子湯可健脾以除口臭,但因熱作嘔,勿服”。

    從以上可見,廣藿香具有這些特效,主要是因為它味辛,性微溫,能發(fā)散風寒,最善于治療暑月外感風寒,內(nèi)傷生冷濕滯而導(dǎo)致的惡寒、發(fā)熱、頭痛、脘悶、嘔惡、吐瀉。蓋夏季雖當暑令,但因天熱,人體腠理空疏,人們常貪涼飲冷,脫衣掀被,以致反受風寒。特別是華南地區(qū)“四季無寒冬,有雨便成冬”的氣候特點,容易在夏季感寒。藿香辛而解表,微溫又能散寒,又能化濕止嘔,對夏季感受風寒、發(fā)熱、惡寒、頭痛、嘔吐的癥候效如桴鼓,故其善治暑天外感,如其代表方藿香正氣散。另值注意的是暑雖屬火熱之邪,但因炎夏之季,天暑下迫,地濕上蒸,暑熱既盛,而濕氣亦重。所以暑熱為病往往夾有濕邪,暑熱與濕邪結(jié)合而成暑濕、濕溫。暑與濕狼狽相依,治療時往往“徒清熱則不退,徒祛濕則熱愈熾”,故治療暑濕常清暑與祛濕并行。廣藿香辛而微溫,善能芳香化濕,治療暑濕、濕溫每用其與清暑熱之藥配伍,意在使?jié)袢t熱孤而易消解,從而提高療效,如藿樸夏苓湯等?!侗静菔觥吩疲骸稗较?,散寒濕、暑濕、郁熱、濕熱”。《本草正義》也說:“芳香能助中州清氣,勝濕辟穢,故為暑濕時令要藥”。所以藿香在治療暑濕、濕溫病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這同時亦說明,在宋代藿香已成為治療脾胃吐逆的臨床常用藥物。宋金元以后,除孫思邈藿香湯、《和劑局方》藿香正氣散外,廣泛應(yīng)用的還有:《三因方》、《痧脹玉衡》的藿香湯,《小兒藥證直訣》的藿香散,《重訂通俗傷寒論》的藿香正氣湯,《脾胃論》中之藿香安胃散,《退思廬感證輯要》中之藿香樸夏苓湯,《幼幼集成》中之藿連湯,《世醫(yī)得效方》中之藿香養(yǎng)胃湯,《證治準繩》中之藿香飲等,大都以藿香作為主要藥物。

    正是由于廣藿香芳香化濁、開胃止嘔、發(fā)表解暑的功效卓著,因此是中醫(yī)治療濕濁中阻、脘痞嘔吐、暑濕倦怠、胸悶不舒、寒濕閉暑、腹痛吐瀉必不可少之要藥,而藿香正氣口服液、藿香正氣軟膠囊、藿香正氣水、藿香正氣丸等系列中成藥在藥店俏銷的真正原因,源于藿香醒脾理濕的卓著療效。

更多中藥材
  •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個問題,陰虛簡單的說就是火旺,虛火旺盛,有了虛火會有什么表現(xiàn)呢?最常見的就是口干口渴,平時總是愛喝水,然后就會出現(xiàn)潮熱,盜汗,有的病人嚴重的時候啊,一覺醒來,汗水把整個的頭發(fā)全部都打濕了。還有就是五心煩熱,這里的五心指的是......
  • 今天來和大家說一說,中醫(yī)上講望而知之謂之神,望面色,望形體,望舌苔,望舌質(zhì),舌下絡(luò)脈可以幫助中醫(yī)對患者進行辨證,我們說舌為心之苗竅,這就說明通過舌相可以看出心臟的一些病態(tài)反應(yīng),特別是舌下的青筋,可以反映心血管淤堵的這樣一個苗頭。通常來說,正......
  • 身體健康的人,舌頭紅潤有光澤,舌苔表面的光滑無異常,但是如果舌頭中間出現(xiàn)了裂痕,而且久久不會消失,這說明咱們的身體可能出現(xiàn)了一定的問題,要引起一定的重視。那么舌頭有裂紋究竟有哪些原因呢?第一,陰虛血虧,身體內(nèi)血熱內(nèi)盛,舌面就會出現(xiàn)萎縮,并且......
  • 大家可以看看這個方子。枳術(shù)湯出自東漢大醫(yī)張仲景《金匱要略》,該方由枳實、白術(shù)兩味中藥組成。枳實味苦,心酸,性溫,歸脾胃大腸經(jīng),苦難能降,是往下走的,剛好把上沖的那股氣兒給降下來。我們常說脾虛生痰濕,氣滯也會生痰,而且氣滯的痰容易卡在咽喉,枳......
  • 第一消化不良,脾胃虛弱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就是消化不良,我們都知道胃主受納脾主運化的,脾和胃不能很好的工作,那么就會出現(xiàn)食欲不振,胃脘不適等癥狀。第二排便不暢,通常來講,如果你脾胃虛弱了,那么下邊就會出現(xiàn)兩種狀態(tài),第一種呢,就是大便溏薄,甚至叫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