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本報記者 陳斐然
糖尿病和高血壓、肥胖,都是伴隨生活水平改善而出現的“富貴病”。我國最早的醫(yī)書《黃帝內經》就記載了“消渴癥”這一病名,中醫(yī)治療糖尿病,對糖尿病及其并發(fā)癥改善有獨特的療效。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基礎所研究員周超凡教授擅于將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同現代藥理相結合,經過多年研究與臨床實踐,總結出以下5個診治糖尿病的用藥思路。
思路一 辨證與辨病相結合
中醫(yī)認為,消渴病的基本病機是陰津虧損,燥熱偏盛,而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陰愈虛而燥熱愈甚,燥熱愈盛而陰愈虛,陰虛與燥熱之間常互為因果。陰虛燥熱常常波及肺、脾、腎三臟,因此中醫(yī)治療消渴病常以“三消”立論。處方用藥重在解決陰虛燥熱問題,未能充分利用現代醫(yī)學的調整胰島功能、糾正代謝紊亂、降低血糖、消除尿糖的思路。經過多年臨床實踐,周超凡體會到在治療糖尿病時,以病為主,病證結合,取中西醫(yī)之長,揚長避短,是可以提高治療糖尿病的療效的。周超凡認為糖尿病的診斷應主要靠西醫(yī)診斷,若僅靠“三消”癥狀診斷,往往不能及時發(fā)現。
思路二 中藥理論與藥理、毒理相結合
周超凡認為,中藥對改善糖尿病之多飲、多食、多尿等癥狀,效果很好,但降糖作用有時不理想,未能充分利用70多種對血糖有影響的中藥。周超凡介紹,降糖的中藥有人參、黃芪、白術、茯苓、黃精、山藥、葛根、白芍、地黃、枸杞子等30多種;升糖的中藥有柴胡、紫蘇、生姜、龍膽草、秦艽、龍葵、瓜蔞、黨參、杜仲、鹿蹄草等近20種。周超凡認為,臨床用藥時,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應充分發(fā)揮中藥降糖作用的科研成果,盡量避免使用升高血糖的中藥。糖尿病人需要長期服藥,對于有毒理報道的中藥應當避免使用,以免加重肝腎的負擔。
在治療糖尿病主癥時,應做到既要符合中醫(yī)隨癥用藥的原則,又要盡量選擇有降糖作用的中藥,不使用有升糖作用的中藥。在周超凡多年的臨床實踐過程中,其選用的中藥大多數是既對癥又降糖的,少數是只對癥不降糖。
思路三 治療糖尿病與改善并發(fā)癥相結合
糖尿病如果未得到及時治療或未得到很好控制,就很容易出現各種并發(fā)癥。心、腦、腎的并發(fā)癥即冠心病、中風、糖尿病腎病等,往往是糖尿病患者致死的重要原因。周超凡認為,治療糖尿病要把中醫(yī)宏觀的證候與西醫(yī)微觀的病理變化結合起來,標本兼顧。中醫(yī)認為,糖尿病陰虛為本,燥熱為標。陰虛血少,燥熱傷氣,進而出現“陰虛血必滯”,“氣虛血必瘀”。西醫(yī)認為糖尿病人由于糖代謝紊亂,血液呈濃、黏、凝、聚狀態(tài),其結果是導致毛細血管壁增厚,血液動力學及血液成分改變,出現微循環(huán)障礙。這些都與中醫(yī)所述血滯、血瘀的狀態(tài)是十分相似的。糖尿病的各種并發(fā)癥包括冠心病、中風、腎病、視網膜病變、白內障、耳聾、周圍神經炎,乃至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足病,都直接或間接與中醫(yī)的瘀血證有關。故中醫(yī)常選用益氣養(yǎng)陰、活血化瘀之法為主要治法。
思路四 飲食療法與鍛煉相結合
在糖尿病治療過程中,飲食療法、運動鍛煉與藥物治療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與作用。目前許多糖尿病患者飲食不合理,存在著“四高三低”的特點,即高糖、高脂、高蛋白、高鹽,低鈣、低纖維素、低維生素,沒有采用寶塔型的食物營養(yǎng)模式。適當節(jié)制飲食、少食多餐,既可控制餐后血糖過高,還能減輕胰島細胞的負擔。周超凡認為,每日進食總量及三大營養(yǎng)素所占比例要根據個人具體情況準確計算、嚴格遵守。當患者腎功能尚好時,為了保持其精力、體力、免疫力,防止消瘦,可適當提高蛋白質的比例,降低碳水化合物、脂肪的比例,可改善糖耐量和免疫功能。充分利用降糖蔬菜、水果,如苦瓜、葫蘆瓜、冬瓜、蘿卜、洋蔥、山藥、菠菜、黃鱔等。運動鍛煉可降低血糖,“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是有道理的,要量力散步,或安步當車,增加活動,以增加葡萄糖的利用與轉化,對降低血糖是有重要意義的。
思路五 傳統(tǒng)藥對的應用
周超凡在臨床中善用傳統(tǒng)藥對,如煩渴多飲,石膏配知母;陰虛火旺,知母配黃柏;氣陰兩虛,人參配麥冬;濕熱下注,黃柏配蒼術等。
周超凡認為,在現有中藥藥理研究的基礎上,醫(yī)者應開拓用藥新思路。例如黃芪,有補氣升陽、益上固表、利水消腫、托毒生肌的功效,同時藥理研究證明,黃芪有降糖作用,用于氣虛的糖尿病人是很合適的。糖尿病病人不僅血糖高,往往血脂也高,而黃芪又有降脂作用。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合并高血壓,而黃芪亦有降壓作用。黃芪還有改善冠脈供血、保護心肌的作用,改善腎功能,減少尿蛋白的作用,調節(jié)免疫功能,防止皮膚感染的作用等,這就是一藥多用,能在糖尿病患者身上發(fā)揮綜合作用。又如三七有化瘀止血、活血止痛的功效,藥理研究發(fā)現三七對糖代謝有雙向調節(jié)的作用,與人參相似,可用于治療糖尿病,能降血脂、降血壓、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還可用于冠心病,并能改善機體免疫功能,對防止感染有—定意義。其他如葛根、澤瀉等,在糖尿病患者身上都可發(fā)揮一藥多用的優(yōu)勢。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本報記者 陳斐然
糖尿病和高血壓、肥胖,都是伴隨生活水平改善而出現的“富貴病”。我國最早的醫(yī)書《黃帝內經》就記載了“消渴癥”這一病名,中醫(yī)治療糖尿病,對糖尿病及其并發(fā)癥改善有獨特的療效。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基礎所研究員周超凡教授擅于將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同現代藥理相結合,經過多年研究與臨床實踐,總結出以下5個診治糖尿病的用藥思路。
思路一 辨證與辨病相結合
中醫(yī)認為,消渴病的基本病機是陰津虧損,燥熱偏盛,而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陰愈虛而燥熱愈甚,燥熱愈盛而陰愈虛,陰虛與燥熱之間常互為因果。陰虛燥熱常常波及肺、脾、腎三臟,因此中醫(yī)治療消渴病常以“三消”立論。處方用藥重在解決陰虛燥熱問題,未能充分利用現代醫(yī)學的調整胰島功能、糾正代謝紊亂、降低血糖、消除尿糖的思路。經過多年臨床實踐,周超凡體會到在治療糖尿病時,以病為主,病證結合,取中西醫(yī)之長,揚長避短,是可以提高治療糖尿病的療效的。周超凡認為糖尿病的診斷應主要靠西醫(yī)診斷,若僅靠“三消”癥狀診斷,往往不能及時發(fā)現。
思路二 中藥理論與藥理、毒理相結合
周超凡認為,中藥對改善糖尿病之多飲、多食、多尿等癥狀,效果很好,但降糖作用有時不理想,未能充分利用70多種對血糖有影響的中藥。周超凡介紹,降糖的中藥有人參、黃芪、白術、茯苓、黃精、山藥、葛根、白芍、地黃、枸杞子等30多種;升糖的中藥有柴胡、紫蘇、生姜、龍膽草、秦艽、龍葵、瓜蔞、黨參、杜仲、鹿蹄草等近20種。周超凡認為,臨床用藥時,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應充分發(fā)揮中藥降糖作用的科研成果,盡量避免使用升高血糖的中藥。糖尿病人需要長期服藥,對于有毒理報道的中藥應當避免使用,以免加重肝腎的負擔。
在治療糖尿病主癥時,應做到既要符合中醫(yī)隨癥用藥的原則,又要盡量選擇有降糖作用的中藥,不使用有升糖作用的中藥。在周超凡多年的臨床實踐過程中,其選用的中藥大多數是既對癥又降糖的,少數是只對癥不降糖。
思路三 治療糖尿病與改善并發(fā)癥相結合
糖尿病如果未得到及時治療或未得到很好控制,就很容易出現各種并發(fā)癥。心、腦、腎的并發(fā)癥即冠心病、中風、糖尿病腎病等,往往是糖尿病患者致死的重要原因。周超凡認為,治療糖尿病要把中醫(yī)宏觀的證候與西醫(yī)微觀的病理變化結合起來,標本兼顧。中醫(yī)認為,糖尿病陰虛為本,燥熱為標。陰虛血少,燥熱傷氣,進而出現“陰虛血必滯”,“氣虛血必瘀”。西醫(yī)認為糖尿病人由于糖代謝紊亂,血液呈濃、黏、凝、聚狀態(tài),其結果是導致毛細血管壁增厚,血液動力學及血液成分改變,出現微循環(huán)障礙。這些都與中醫(yī)所述血滯、血瘀的狀態(tài)是十分相似的。糖尿病的各種并發(fā)癥包括冠心病、中風、腎病、視網膜病變、白內障、耳聾、周圍神經炎,乃至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足病,都直接或間接與中醫(yī)的瘀血證有關。故中醫(yī)常選用益氣養(yǎng)陰、活血化瘀之法為主要治法。
思路四 飲食療法與鍛煉相結合
在糖尿病治療過程中,飲食療法、運動鍛煉與藥物治療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與作用。目前許多糖尿病患者飲食不合理,存在著“四高三低”的特點,即高糖、高脂、高蛋白、高鹽,低鈣、低纖維素、低維生素,沒有采用寶塔型的食物營養(yǎng)模式。適當節(jié)制飲食、少食多餐,既可控制餐后血糖過高,還能減輕胰島細胞的負擔。周超凡認為,每日進食總量及三大營養(yǎng)素所占比例要根據個人具體情況準確計算、嚴格遵守。當患者腎功能尚好時,為了保持其精力、體力、免疫力,防止消瘦,可適當提高蛋白質的比例,降低碳水化合物、脂肪的比例,可改善糖耐量和免疫功能。充分利用降糖蔬菜、水果,如苦瓜、葫蘆瓜、冬瓜、蘿卜、洋蔥、山藥、菠菜、黃鱔等。運動鍛煉可降低血糖,“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是有道理的,要量力散步,或安步當車,增加活動,以增加葡萄糖的利用與轉化,對降低血糖是有重要意義的。
思路五 傳統(tǒng)藥對的應用
周超凡在臨床中善用傳統(tǒng)藥對,如煩渴多飲,石膏配知母;陰虛火旺,知母配黃柏;氣陰兩虛,人參配麥冬;濕熱下注,黃柏配蒼術等。
周超凡認為,在現有中藥藥理研究的基礎上,醫(yī)者應開拓用藥新思路。例如黃芪,有補氣升陽、益上固表、利水消腫、托毒生肌的功效,同時藥理研究證明,黃芪有降糖作用,用于氣虛的糖尿病人是很合適的。糖尿病病人不僅血糖高,往往血脂也高,而黃芪又有降脂作用。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合并高血壓,而黃芪亦有降壓作用。黃芪還有改善冠脈供血、保護心肌的作用,改善腎功能,減少尿蛋白的作用,調節(jié)免疫功能,防止皮膚感染的作用等,這就是一藥多用,能在糖尿病患者身上發(fā)揮綜合作用。又如三七有化瘀止血、活血止痛的功效,藥理研究發(fā)現三七對糖代謝有雙向調節(jié)的作用,與人參相似,可用于治療糖尿病,能降血脂、降血壓、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還可用于冠心病,并能改善機體免疫功能,對防止感染有—定意義。其他如葛根、澤瀉等,在糖尿病患者身上都可發(fā)揮一藥多用的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