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胃痛從肝論治

    王金亮 侯紅霞 山西省平遙縣中醫(yī)院

    中醫(yī)之胃痛,病因有多種,而以肝氣犯胃而致胃痛者尤其多見。故醫(yī)家葉天士云:“肝藏厥氣,乘胃入隔。”“厥陰順乘陽明,胃土久傷,肝木愈橫。”厥陰之氣上干,陽明之氣失降,即指出了肝胃之氣不順、肝木犯胃的病因病機。胃脘痛不僅要辨其寒熱虛實,更應辨其有無肝的臨床見癥,諸如脅痛、脹痛、噯氣、泛酸、嘔噦沖逆,精神抑郁等。兼具上述癥狀的胃痛均可從肝論治。

    胃痛及肝的常見證型包括肝郁氣滯、肝寒犯胃、肝強脾弱、肝胃火郁、肝胃瘀血等。

    肝郁氣滯:癥見胃脘脹滿,痛連胸脅,按之則舒,噯氣頻作,精神抑郁,食納減少,大便不暢,脈弦而緩,舌苔薄白或兼黃。治宜疏肝理氣,暢達氣機。胃氣得降,疼痛自止,即“治肝可以安胃”之意。采用四逆散加味,腹脹氣滯甚加佛手、木香;大便稀加神曲、茯苓;噯氣泛酸加左金丸、瓦楞子;口多涎沫加吳茱萸、草果;口苦苔黃加黃連、黃芩;痛甚加郁金、香附、元胡、乳香、沒藥;食少納差加神曲、麥芽、雞內金。

    肝寒犯胃:癥見胃脘疼痛,喜溫喜按,嘔吐清冷涎沫,遇寒痛甚,納少,食則痛減,神疲倦怠,舌淡苔白滑,脈細緩或虛弦。治宜溫肝散寒,和胃降逆,使肝寒得散,胃氣得順。采用吳茱萸湯加味,若見嘔吐涎沫甚加半夏、茯苓;口泛清水加草果、砂仁;感寒痛甚加良姜、香附;脹痛加木香、佛手;納差可合六君子湯以益胃補虛。

    肝強脾弱:癥見胃脘隱痛或攣急,喜暖,得溫則減,精神疲乏,肢體乏力,四肢欠溫,食納減少,大便軟而不爽,舌淡苔白潤,脈虛細弱。治宜柔肝補脾為主,扶脾抑肝,肝胃同治。采用小建中湯加味,氣虛加黃芪、當歸;嘔噦吐酸加木香、砂仁;腹脹加佛手、厚樸;便溏加白術、茯苓。

    肝胃火郁:癥見胃脘部灼熱,痛勢急迫,心中煩躁易怒,嘈雜泛酸燒心,口苦口干,大便不暢,舌苔薄黃,或舌紅少苔,脈弦數(shù)。治宜疏肝瀉熱,益胃養(yǎng)陰。采用一貫煎合龍膽瀉肝湯加減,陰虛口干加生地黃、麥冬、石斛;口苦加花粉;大便不暢加枳殼、厚樸、木香。

    肝胃血瘀:癥見胃脘痛,痛有定處,按之痛劇,或痛如刀割,食后痛甚,大便色黑,常見隱血,甚則吐血,舌質紫暗,舌邊有瘀點,脈緩澀。治宜活血化瘀,理氣止痛。采用失笑散、丹參飲加減治療,氣虛加黃芪、黨參;營血不足加阿膠、白芍、當歸;出血不止加三七參,白及;瘀血甚加赤芍、桃仁、紅花化瘀止血。

更多中藥材
  • 王金亮 侯紅霞 山西省平遙縣中醫(yī)院王某,男,13歲。2007年8月29日初診,自入秋以來即感胃脘不適,時有吐瀉,繼之病情加重,現(xiàn)水漿入口即吐,米粒難進。口渴而喜飲,但愈飲愈渴,晝夜嗜睡,脈沉濡,舌紅,苔白。此乃暑濕內蘊,胃陽不振,脾氣也傷,......
  • 張英棟 山西省晉中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唐代大醫(yī)孫思邈繼承了歷代醫(yī)家對溫疫的預防經(jīng)驗和診治思想,提出了“瘴癘”、“溫風”、”毒氣”等病因,肯定了“毒”是傳染病的主要病原,治療上突出清熱解毒。但提到避瘟時卻倡用溫藥。避瘟為防病,“凡能依時攝生者,可居......
  • 何錢 貴州省江口縣人民醫(yī)院方藥組成:生白術60克,麥冬30克,生地黃18克,炒枳實30克,柴胡30克,元參18克,厚樸30克,熟大黃6克。水煎服,每日一劑,分3次服。此方為貴州名醫(yī)石恩駿教授治療習慣性便秘之專用經(jīng)驗方。石氏認為人體氣機升降出......
  • 急性心肌梗是在冠狀動脈病變的基礎上,發(fā)生冠狀動脈供血急劇減少或中斷,使相應的心肌因嚴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而致心肌壞死。臨床表現(xiàn)有持久的胸骨后劇烈疼痛,發(fā)熱,白細胞計數(shù)、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電圖進行性改變,常伴嚴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休克,是冠......
  • 王金亮 山西平遙中醫(yī)院王某,女,41歲。2009年9月13日初診。腹痛泄瀉1年余,大便日3~5次,便稀,有時帶有黏連之物,伴腹痛,每逢情緒波動則腹痛腹瀉加重,胸悶腹脹,噯氣少食。腹部觸之,臍上有索條狀塊物,時有低熱。舌質紅,有瘀斑,苔薄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