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人基本資料】
天津胡××,年四十二歲,于孟秋得泄瀉兼灼熱病。
【病因】
其兄因痢病故,鋪中之事及為其兄殯葬之事,皆其一人經(jīng)理,哀痛之余,又兼心力俱瘁,遂致大便泄瀉周身發(fā)熱。
【證候】
一日夜瀉十四五次,將瀉時先腹疼,瀉后疼益甚,移時始愈,每過午一點鐘,即覺周身發(fā)熱,然不甚劇,夜間三點鐘后,又漸愈,其脈六部皆弱,兩尺尤甚。
【診斷】
按此證系下焦虛寒及胸中大氣虛損也。蓋下焦寒甚者,能迫下焦之元陽上浮,胸中大氣虛甚者,恒不能收攝,致衛(wèi)氣外浮,則元陽之上浮與衛(wèi)氣之外浮相并,即可使周身發(fā)熱。其發(fā)在過午者,因過午則下焦之陰寒益盛,而胸中大氣益虛也(胸中大氣乃上焦之陽氣,過午陰盛,是以大氣益虛)。此本虛寒泄瀉之證,原不難治,而醫(yī)者因其過午身熱,皆不敢投以溫補,是以屢治不愈。擬治以大劑溫補之藥,并收斂其元陽歸其本源,則泄瀉止而灼熱亦愈矣。
【處方】
白術(shù)(五錢炒)熟懷地黃(一兩)生懷山藥(一兩)凈萸肉(五錢)干姜(三錢)烏附子(三錢)生杭芍(三錢)云苓片(二錢)炙甘草(三錢)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復診】
服藥一劑,身熱即愈,服至三劑,泄瀉已愈強半,脈象亦較前有力,遂即原方略為加減俾再服之。
白術(shù)(六錢炒)熟懷地黃(一兩)生懷山藥(一兩)凈萸肉(五錢)龍眼肉(五錢)干姜(四錢)烏附子(四錢)云苓片(二錢)炙甘草(三錢)
【效果】
將藥連服十余劑,病遂全愈。
【說明】
大隊溫補藥中復用芍藥者,取其與附子并用,能收斂元陽歸根于陰,且能分利小便則泄瀉易愈也。至后方去芍藥者,因身已不熱元陽已歸其宅,且泄瀉已就愈,仍有茯苓以利其小便,無須再用芍藥也。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病人基本資料】
天津胡××,年四十二歲,于孟秋得泄瀉兼灼熱病。
【病因】
其兄因痢病故,鋪中之事及為其兄殯葬之事,皆其一人經(jīng)理,哀痛之余,又兼心力俱瘁,遂致大便泄瀉周身發(fā)熱。
【證候】
一日夜瀉十四五次,將瀉時先腹疼,瀉后疼益甚,移時始愈,每過午一點鐘,即覺周身發(fā)熱,然不甚劇,夜間三點鐘后,又漸愈,其脈六部皆弱,兩尺尤甚。
【診斷】
按此證系下焦虛寒及胸中大氣虛損也。蓋下焦寒甚者,能迫下焦之元陽上浮,胸中大氣虛甚者,恒不能收攝,致衛(wèi)氣外浮,則元陽之上浮與衛(wèi)氣之外浮相并,即可使周身發(fā)熱。其發(fā)在過午者,因過午則下焦之陰寒益盛,而胸中大氣益虛也(胸中大氣乃上焦之陽氣,過午陰盛,是以大氣益虛)。此本虛寒泄瀉之證,原不難治,而醫(yī)者因其過午身熱,皆不敢投以溫補,是以屢治不愈。擬治以大劑溫補之藥,并收斂其元陽歸其本源,則泄瀉止而灼熱亦愈矣。
【處方】
白術(shù)(五錢炒)熟懷地黃(一兩)生懷山藥(一兩)凈萸肉(五錢)干姜(三錢)烏附子(三錢)生杭芍(三錢)云苓片(二錢)炙甘草(三錢)共煎湯一大盅,溫服。
【復診】
服藥一劑,身熱即愈,服至三劑,泄瀉已愈強半,脈象亦較前有力,遂即原方略為加減俾再服之。
【處方】
白術(shù)(六錢炒)熟懷地黃(一兩)生懷山藥(一兩)凈萸肉(五錢)龍眼肉(五錢)干姜(四錢)烏附子(四錢)云苓片(二錢)炙甘草(三錢)
【效果】
將藥連服十余劑,病遂全愈。
【說明】
大隊溫補藥中復用芍藥者,取其與附子并用,能收斂元陽歸根于陰,且能分利小便則泄瀉易愈也。至后方去芍藥者,因身已不熱元陽已歸其宅,且泄瀉已就愈,仍有茯苓以利其小便,無須再用芍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