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古文如何引用“六經”語辭--“六經”與醫(yī)古文(三)

    羅根?!√旖蛑嗅t(yī)藥大學

    “六經”語辭在醫(yī)古文中被大量引用,,大體分一般引用,和活用兩種方法。前者傳達了古代人生活、學習、為人、處事的信息,豐富了文章的內容,且又使之顯得古奧典雅。如張介賓《病家兩要說》:“昧經權之妙者,無格致之明?!备裰拢烁裎镏轮》Q,語出《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敝^古人學習,探究事物道理,而獲取知識的方法。再如孫思邈《大醫(yī)精誠》文中有“夫大醫(yī)之體,欲得澄神內視,望之儼然”句,“望之儼然”語出《論語·子張》:“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所引之句是表現(xiàn)古代君子平日為人、處事的一種風度。類似引用,,散落在醫(yī)古文的眾多篇章之中,讀者無不從中獲益。

    還有醫(yī)古文高手在篇章中引用,“六經”語辭時,用得活,用得巧,大體方法有三:一是具體否定“六經”語辭之舊義;二是另取新義;三是反用“六經”舊語辭。

    其一如宋濂《贈醫(yī)師葛某序》,文章開門見山便正面回答“醫(yī)不三世,不服其藥”的正確內含和錯誤解讀。“醫(yī)不三世,不服其藥”說,出自《禮記·曲禮下》,本來歷史上就有對和錯兩種解讀。而宋濂在文章中旗幟鮮明,正確解讀,弄清了幾個世紀的公案,不能不說是對正確理解“六經“經典所做出的貢獻。再如“藝成而下”一語出自《禮記·樂記下》,是千百年來束縛知識分子,輕視技藝,鄙薄技術的主要理論根源。袁枚先生在《與薛壽魚書》一文中用反問語句引用這句“六經”之語(得毋以“藝成而下”之說為斤斤乎?)實際上是對這句話的正確性提出了否定。

    以上兩例都反映了古代醫(yī)家運用“六經”語言和思想,而又不盲從“六經”思想之批判精神。

    其二,如張仲景《傷寒論》序最后一自然段引用,孔子語鼓勵大家說,“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這四句話在《論語》中本分屬兩段,前兩句出自《論語·季氏》,后兩句語出《論語·述而》。兩段話是孔子在不同場合,針對不同問題提出的,語義本無連貫性,張仲景把兩段四句連起來以后,便成了“學”與“多聞博識”平起平坐,都是僅次于“生而知之”的人了,強調了后天學習與多聞博識(也是一種學習)的重要性。

    其三,如汪廷珍《溫病條辨》敘中批評當時社會缺乏不斷進取的人才時說,“世鮮知十之才士,以闕如為恥。”“闕如”一辭在此是作貶義詞而使用的,當“存疑不言”解釋?!瓣I如”一詞語出《論語·子路》,是“存疑闕如”的意思,就是說,沒有把握的事情,寧肯擺在那里,暫無答案。顯然,這是一種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后世文獻學者還把“存疑闕如”作為整理文獻的原則去恪守,可見,原義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褒義詞。汪廷珍在敘言中反作貶意用,無違整個的語言環(huán)境,絲毫無不妥之處,可見其文字表達能力非同一般。

    無論所引用,的“六經”語辭有無變化,怎樣變化,關鍵是學者要深究其原文原意,洞悉其變化,知其新義,新思想精華之所在,才會有所收獲,不致食古不化,不知變通。

更多中藥材
  • 一個女人,懷孕的過程是非常不容易的,在這十個月當中的過程有多痛苦,相信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會明白,同時這是一個女孩子蛻變成成熟女人的重要過程;當有了孩子,孕婦就需要大量進補來確保小寶寶的營養(yǎng)吸收,但是大家也知道,孕婦是非常脆弱的,抵抗力各方面都......
  • 現(xiàn)在的生活充滿了快節(jié)奏,很多人看多了城市的喧囂,開始選擇去一些大山深處旅行,雖然沒有高科技,例如電腦無線網等,但是他們那里的空氣沒有污染和霧霾,而且每個旅行的地方都有自己獨到之處;有一個地方,那里的女人頭發(fā)常年烏黑油亮發(fā)質特別好,而且據說是......
  • 以前聽說,人們是用皂莢樹的果子來進行清洗東西的,一直覺得非常的神奇,很想知道皂莢樹到底有什么作用?皂莢,又名皂角樹,是我國特有的蘇木科皂莢屬樹種之一,生長旺盛,雌雄異株,雌樹結莢能力強,皂莢果是醫(yī)藥食品、保健品、化妝品及洗滌用品的天然原料,......
  • 我們的中藥材中,不僅僅是只有一些塊莖,或是一些葉片才可以入藥的,植物的每一個部分都有自己的一些獨特的價值,比如說我們很多的中藥還會使用植物的種子來治療一些病癥,例如葶藶子;葶藶子,它就是一類種子作為藥材的典型,那么,葶藶子別名到底叫什么呢?......
  • 白前是雙子葉植物藥,我們在服用這種中藥期間建議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盡量要保持大便通暢,通過掌握白前的注意事項可以有效的提高藥物的價值,那么孕婦吃了白前會有哪些不良影響呢?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學習關于中藥白前孕婦可以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