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經方治療外感發(fā)熱

    毛德西 河南省中醫(yī)院

    大青龍湯治療“體若燔炭”

    張某,男,26歲,農民,于1976年夏季就診?;颊呤整満螅脹鏊瓷?,當風納涼,至夜半,身寒肢冷,隨之發(fā)熱,并有寒戰(zhàn),急邀醫(yī)療隊診治。余至其家中,只見患者復被而臥,面赤身熱,心煩不寧,唇舌干燥,口渴而飲,脈浮數(shù)有力。測體溫39.6℃,捫之通身干熱無汗。綜合脈癥,此系外寒郁閉,暑熱內蘊,為表寒里熱實證,急以大青龍湯解表清里,少加生津清肺之品治之。

    方藥:生麻黃10g,桂枝10g,炒杏仁10g,生石膏30g,生甘草10g,生姜10g,大棗5枚,蘆根30g。當時到鄉(xiāng)衛(wèi)生院急取1劑,水煎2次,每次約500ml,4小時內將兩次藥汁服完,服后汗續(xù)出,漸之大汗。翌日晨,體溫降至38.2℃,精神稍安,但時時索飲。于上方減麻黃為5g,桂枝5g,加麥冬30g。服用1劑,體溫已至36.8℃,諸癥若失。囑多食稀粥以滋潤營衛(wèi),恢復體力。

    按語:大青龍湯證多見于形體壯實之人,病在太陽經,所以寒熱明顯,但由于表寒郁閉較重,使里熱難以外透,故呈現(xiàn)“體若燔炭”、無汗煩渴之癥。此乃表寒里熱證,但也反應正邪交爭之勢正熾;若是體虛之軀,寒邪可能直入三陰,而出現(xiàn)急性嘔吐泄瀉之患。仲景為使后人明確此方奧義,特指出“不汗出而煩躁者”,其中“不汗出”尤為重要,故治療當以汗法為宜?!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吩疲骸绑w若燔炭,汗出而散?!贝笄帻垳藶閷ψC之舉。由于汗多傷陽,故仲景于方后告誡之:“一服汗后,停后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北纠惺顭醾幹Y狀,故先后加入蘆根、麥冬,以滋填肺胃之陰,不致汗出而致氣陰兩傷之虞。

    柴胡桂枝湯治療“發(fā)熱微惡寒”

    謝某,女,17歲,學生,于1995年6月就診?;颊哂?天前不慎著雨,出現(xiàn)惡寒發(fā)熱,腰背困疼,鼻塞聲重,當時體溫37.8℃,自服復方阿司匹林(APC)與感冒通片,略有好轉,但寒熱仍未去??淘\:苦悶病容,身困肢疼,時值夏月,卻著夾層衣服,口苦不欲咽,咽干不欲飲,體溫37.8℃,舌苔薄白而潤,脈象浮弦。此系太陽少陽合并證,治以和解太少二經之邪,方取柴胡桂枝湯加味。

    方藥:柴胡15g,桂枝6g,炒白芍6g,黃芩6g,太子參6g,清半夏6g,生姜6g,大棗10枚,炙甘草5g;另加藿香10g,香薷10g(此二味后下)。二診:上方服用1劑,似有汗出,3劑后,身徐徐汗出,頓感身體輕快,食欲略增,鼻塞已通,欲飲水潤咽,唯體溫仍在37.3℃左右,身困肢疼未去。上方加入羌活、獨活各5g,服用3劑,體溫36.8℃,余癥悉除。

    按語:太陽少陽兩經合并癥在臨床上并不少見,其機理為“表證雖不去而已輕,里證雖已見而不甚”(柯琴語),故仲景取桂枝之半,以解太陽未盡之邪;取柴胡之半,以解少陽之微結。但病邪已有趨里之勢,故以柴胡冠桂枝之前,以擴展人們的視野,含有“既病防變”之義。論中所說的“發(fā)熱微惡寒”,不若太陽經的“發(fā)熱惡寒”,亦不若少陽經之“寒熱往來”,以示太陽證已輕,少陽證未甚。支節(jié)即四肢百節(jié),所以會出現(xiàn)“煩痛”,與少陽經氣不利有關,少陽經氣得到疏解,“支節(jié)煩痛”自然會消失。病在夏月,筆者加入藿香、香薷,以利祛除暑熱;后加入少量辛溫利竅的羌、獨活,有利于表邪的疏散。柴胡桂枝湯還可用以治療癲癇、胃痛、冠心病、膽囊炎、急性胰腺炎等病,其機理在于此方能疏解表里、上下、內外等邪氣。正如清代盧之頤所說,“小柴胡復桂枝湯各半,憑樞葉開,并力回旋,外入者內出,上下者下上矣?!?/p>

    麻黃桂枝各半湯治療“若形似瘧”

    林某,男,32歲,于1997年8月就診?;颊邜汉l(fā)熱已5日,每至下午約3~4時許,始惡寒而后發(fā)熱,體溫多在37.5℃左右,入夜可至38.5℃。伴見頭疼身困,腰痛,食欲尚可,偶有咳嗽。曾服用抗生素和抗感冒藥物,汗出后有所好轉,但下午的寒熱癥狀并未減輕??淘\:精神疲憊,面有赤色,癥狀如前所述。體溫36.8℃(上午),舌苔白滑,脈浮細。分析脈證,為風寒郁表,不得宣泄所致。治以辛溫解表輕劑,方用桂枝麻黃各半湯。

    方藥:桂枝10g,炒白芍10g,麻黃5g,炒杏仁5g,炙甘草5g,生姜5g,大棗3枚。囑上午煎服一次,下午煎服一次。二診:至翌日下午寒熱與咳嗽已失,但頭疼、腰痛、身困仍無緩解。于上方加羌活、獨活各6g。三診:服用1劑,已有效果;繼服1劑,病已痊愈。

    按語:寒熱“如瘧狀”,即寒熱發(fā)作有一定時間性,并非瘧疾,似乎也可以用小柴胡湯治之。但彼方證為半表半里證,多伴有口苦、咽干、目眩,或胸脅苦滿,或嘔而發(fā)熱;而此例無此兼癥,說明風寒襲表較輕,未及少陽,故仲景不取小柴胡湯,而取桂枝湯與麻黃湯合而為一,其用量較原方減少,如桂枝由三兩減為一兩十六銖,麻黃由三兩減為一兩,且桂枝量重于麻黃,意在以調和為主,佐以開泄腠理。本例寒熱5日,但熱度不高,每于下午發(fā)熱,有如發(fā)瘧之狀,正與桂枝麻黃各半湯證相吻,故服之自然取效。后加小量羌獨二活,以助搜風通絡之力,其頭疼腰痛隨之消除。

更多中藥材
  • 大家都知道,杏的營養(yǎng)價值是很高的,而杏仁的營養(yǎng)價值更為豐富了,所以有很多人會買上一點杏仁,空閑的時候就會吃一吃,既可以當做小零嘴,又對身體有好處,杏仁最大的好處就在于能夠預防疾病了,而且還可以延緩衰老,這主要得益于杏仁中含有豐富的抗氧化物質......
  • 紅花,艾葉,我們都知道,而且生活中也能經常用到的,艾葉活血理氣,祛寒濕,紅花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兩者在一起的作用可謂相輔相成,療效更好;很多人都會每天準備一盆水加入適量的紅花艾葉泡泡腳,緩解一天來的壓力,那么紅花艾葉泡腳禁忌你知道嗎,并不是......
  • 在古代的時候,女性一直都處在地位低下的情況,有很多女性在十二三歲的時候,就已經嫁人,還沒有成熟的時候,就要懷孕生子,所以體虛的女性就有可能會出現(xiàn)胎動不安或者是見紅的情況;艾葉有治療胎動不安的效果,而且還能夠溫經止血,是不錯的藥材,那么究竟艾......
  • 地錦草,是一種非常有名的中醫(yī)藥材。地錦草,一般是一年兩熟,在夏天或者是秋天的時候人們就可以收獲了。地錦草的外貌并沒有多么出眾和好看,只是一般的普通的綠色的植株。地錦草的藥用價值是非常的高的,可是大家好像并不知道地錦草的藥用價值有什么。那么,......
  • 蘿卜可以說一樣是渾身是寶的食物,蘿卜可以做成菜或是湯,在我們享受蘿卜的美味時有的時候我們卻忽略了蘿卜籽的功效,蘿卜籽有消食的作用,而且還不不理氣并且化痰,平時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和蜂蜜一起喝,對于治療胃不舒服和消化不良效果很好,通過下文我們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