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理中類方歌括類變心解

    對于簡練的經(jīng)方來說,很多方子都是同一方根的加減,或者只是某一藥物劑量的加減。如果把這些方子合作一類,編為歌括,既能讓讀者意識到相似方劑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又能減少很多背誦的重復。此文即是山西省晉中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張英棟基于這一想法編撰而成。

    張英棟 山西省晉中市第三人民醫(yī)院

    題 解

    方歌括,就是用歌詠的方式概括藥方之功效,便于記憶。方歌括中最著名的要數(shù)陳修園的《長沙方歌括》,其好處在于背誦它后可以開出劑量準確的經(jīng)方。劑量準確對于經(jīng)方很關鍵,因為劑量不準確的經(jīng)方不能叫經(jīng)方,經(jīng)方中藥物相同而劑量不同的方劑很多:如桂枝附子湯和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桂麻各半湯和桂二麻一湯、小承氣湯和厚樸三物湯、桂枝加桂湯和桂枝加芍藥湯等。

    筆者在學習和背誦《長沙方歌括》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兩個問題:一是隨著歲月的推移,讀音古今不同,且有地域差異,陳修園方歌括很多地方連念都念不順,去背就更是強人所難。二是一方一歌,以致重復的地方頗多。對于簡練的經(jīng)方來說,很多方子都是同一方根的加減,或者只是某一藥物劑量的加減。如果把這些方子合作一類,編為歌括,既能讓讀者意識到相似方劑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又能減少很多背誦的重復,何樂而不為呢?于是筆者參照《傷寒論類方》的理中類編寫了新的歌括,相對于《長沙方歌括》中理中類62句方歌來說,新編歌括僅為36句。希望這個新編歌括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談到類變,似乎前人沒有做過這個工作。按類方來考察,理中類9方,而桂枝類19方,桂枝類方的選擇余地遠遠要大于理中類。但是如果把理中湯的9種變化和真武湯的5種變化都算上的話,理中類方變成21種變化(見文后附),而桂枝湯19方均沒有加減變化,理中類反超桂枝類。這就是筆者類變的目的,使后學者不僅要學方,更要重視方劑在仲景思考中的變化,其意義不亞于學方。

    說到心解,需要引用《經(jīng)方雜談》提供的四種解讀經(jīng)方的方式,分別是:以經(jīng)解、以注解、以新解、以心解。心解或謂直解,即沒有太多的引用,直接說出自己現(xiàn)階段的理解,給他人以啟示。筆者最欣賞心解,因為學經(jīng)方的人更多是為了應用,而不是考據(jù)。

    新撰理中類方歌括

    理中參草干姜術,三兩丸湯啜粥捂。

    臍沖腹?jié)M術當去,吐多姜三亦去術,

    臍筑加桂四兩治,熟附一枚腹?jié)M除,

    利多留術君須記,渴飲術至四兩五,

    腹痛人參應大劑,寒者干姜亦此數(shù),

    悸增苓二八變布,丸遞皆為腹熱籌。

    真武苓芍術附姜,附一術二余藥三,

    附子參二苓芍修,附二術四寒痛灸,

    尿短肢重欲擗地,溫滲水氣北方候。

    四變咳首溲利嘔,味半升一姜辛投,

    溲多耗津去茯苓,利下去芍姜二守,

    嘔去炮附加生姜,八兩四藥水陽謀。

    桂附三五去芍藥,甘附二四術緩圖,

    骨節(jié)疼煩難轉(zhuǎn)側(cè),桂草四二風濕逐。

    桂附去桂加術四,二法一方二便主。

    芍甘附三一虛故,苓桂四三二甘術。

    桂枝人參表里顧,桂草四兩桂后入。

    理中用術不離土,姜桂附參芍草茯。

    歌括心解

    理中參草干姜術,三兩丸湯啜粥捂。

    理中丸、湯應用頗廣,非只治療寒性“霍亂”,和大病后余之胃寒?!秷A運動的古中醫(yī)學》將此方的應用推到一個空前的高度,曰“人身上下左右俱病。不治上下左右,只治中氣……中氣如軸,四維如輪,軸運輪行……此方,運軸行輪之法”,可參考之。這里只是從方的角度,提出以下四點注意。一為劑量,3兩。做湯服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作丸服用,這里提供了一種現(xiàn)在并不常用的服用方法:以沸湯融化丸藥,溫服之,日三四服,夜二服,這種服法結合了湯藥見效快的優(yōu)點和丸藥使用方便的優(yōu)勢,而且加量容易,是一種值得提倡的服藥方式。二為可丸可湯,急則用湯,緩則用丸。三為飲熱粥,桂枝湯之啜熱粥,是助正氣,促藥力使邪外散之意;此處飲熱粥,意在溫內(nèi),使“腹熱”。四為捂,在表證方劑中捂為“溫覆”,此處為“勿發(fā)揭衣被”,做法一致。

    臍沖腹?jié)M術當去,吐多姜三亦去術,

    臍筑加桂四兩治,熟附一枚腹?jié)M除,

    利多留術君須記,渴飲術至四兩五。

    此六句講的都是關于術的問題,有去術三變,留術、增術各一法。術的藥用問題會有另文詳述。此處只是就理中湯方用術之法作一分析,吐多去術有人認為是因術有發(fā)越之勢,臍、腹癥狀去術因為術不治下焦?!秱摗分械?59條可參。如果利多,即使有吐,也不去術??曙嫵霈F(xiàn)在理中湯證中,病機當為脾虛不能化生津液,水停津液不能上呈。如果用炒白術,當為治本之謀,此處未言炒,生用或許更當,后面尚有便干溲多加白術之法,可見術并不燥。一個術在理中湯中出現(xiàn)五種變化,可見仲景心思之縝密。

    腹痛人參應大劑,寒者干姜亦此數(shù)。

    此兩句順承前面的四兩五,體現(xiàn)了方中單獨增加某味藥的變化。除了炙甘草,理中湯中其他三藥都有增量的變化。吐利后出現(xiàn)腹痛,病機應為氣津兩虛,故加人參劑量。中陽傷明顯而出現(xiàn)脘腹寒甚的,加重干姜用量。

    悸增苓二八變布,丸遞皆為腹熱籌。

    悸增茯苓二兩,為水停中焦的對癥加法。八變布指理中湯后出現(xiàn)了八種變化,為以變應變之法。

    后一句主要講了理中丸的服用方法:溫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關于此點《傷寒論十四講》中有個故事:余在青年時期,一次因食生冷而致脾寒作瀉,乃就醫(yī)于某老中醫(yī)。診畢授余理中丸,醫(yī)囑曰:白天服三丸,夜間服二丸。余服藥一日,下利依舊,腹中仍疼脹。乃問于老醫(yī),胡不效耶?曰:腹熱否?答:未覺。曰:遞服之,俟腹熱則病愈矣。后果然腹中發(fā)熱而病愈。當時頗奇其術之神,后學《傷寒論》理中丸的方后注,方知出自仲景之手,而更嘆此老醫(yī)學識之博。

    真武苓芍術附姜,附一術二余藥三,

    附子參二苓芍修,附二術四寒痛灸,

    尿短肢重欲擗地,溫滲水氣北方候。

    真武湯與附子湯從藥物組成上只一味之差,真武湯用生姜,附子湯用人參。但是與劑量合看則只有兩味藥相同,茯苓和芍藥各三兩。白術和炮附子的用量,附子湯是真武湯的兩倍。附子湯所治之證為304條“口中和,其背惡寒者”和305條“身體痛,手足寒,骨節(jié)痛”,對于這樣的寒、痛證,304條云“當灸之”,這就是說附子湯有替代灸的溫通作用。附二術四作為此方中的陽藥,筆者認為術當用蒼術。人參二兩補益,茯苓三兩治水,芍藥三兩通滯,都是為附、術作后盾的,所以用了一個修字,有“陰在內(nèi)陽之守也”之意。附、術大量,為“附子、術,并走皮內(nèi),逐水氣”(見《傷寒論》第174條方后)之意,逐水氣可以寬泛理解為驅(qū)逐水、濕、瘀等陰邪之意,為“陽在外陰之使也”。

    真武湯出現(xiàn)在理中類中,筆者是按照《傷寒論類方》的分類方法??梢钥闯鲂齑蟠坏乃伎贾校蜍?、白術所治在中,炮附子著眼于陽,芍藥目的在通,生姜優(yōu)于疏達水之上游,故可與小青龍互為接應,傷寒論中已經(jīng)提出很多線索。

    其實定位真武湯還有另外的方法。與《傷寒論》并列的,同為整理《湯液經(jīng)》而作的《輔行訣用藥法要》中講:“玄武者,溫滲之方?!睎|青龍,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是古代用四種神靈來命名的方位名詞。真武屬北方,北方為寒、水,在五臟中對應腎,結合寒、水,我們可以認為真武湯是針對腎陽不足導致的寒水泛濫的方劑。這樣的思路中治水方劑就成為在上麻桂劑,以小青龍為代表;在中苓桂劑,以苓桂術甘湯為代表;在下苓附劑,以真武湯為代表的完整格局,三方可分可合,互相接應。這就是“溫滲水氣北方候”的涵義?!澳蚨讨赜ǖ亍敝皇且恍┌Y狀的提示,參看《傷寒論》中第82條、第316條。

    四變咳首溲利嘔,味半升一姜辛投,

    溲多耗津去茯苓,利下去芍姜二守,

    嘔去炮附加生姜,八兩四藥水陽謀。

    這幾句主要談真武湯論中加減有四種變化??燃游逦蹲影肷?、干姜、細辛各一兩,此為干姜、生姜同用又一方,前有理中湯去術加生姜三兩,后有真武湯去芍藥加干姜二兩,另有生姜瀉心湯等方,俱為干姜、生姜同用之方。故知生姜以治療嘔吐上逆為勝,干姜以溫中治利治咳為能。

    小便不利當分兩類。一為過多,二為難。此處小便利為下焦虛寒,不能約束之過多,通則為正,過則為災。小便過多恐腎陽被耗,故去茯苓。后面理中類方桂枝附子湯后有“小便不利,當加桂”,是針對后一種情況。

    下利者,里寒甚。芍藥不論是否味酸,其偏寒是肯定的,故去之,加干姜二兩。

    嘔去炮附加生姜,與理中湯后的“吐多姜三亦去術”去術加生姜是一致的。有前賢汪苓友認為,真武湯去附子恐不為真武湯,那理中湯去術呢?桂枝湯去桂呢?足見仲景圓機活法之絲毫無礙,不要被方劑的配伍理論束縛了手腳,影響了思路。方藥以治病為能,癥變方亦變才是正理,《傷寒論》只是為理舉例,絕非臨證全書。如果連例子都理解不好,如何能實際應對萬千變化的疾病呢?

    嘔去炮附加生姜后,真武湯就只剩四個藥了,所有的加減都是圍繞“水”和“陽氣”來進行的,不要多余的條條框框。

    桂附三五去芍藥,甘附二四術緩圖,

    骨節(jié)疼煩難轉(zhuǎn)側(cè),桂草四二風濕逐。

    桂附三五去芍藥,指桂枝附子湯用制附子三枚,共有五味藥,其他成分為桂枝湯的組成,但是不用芍藥。甘附二四術,指甘草附子湯中有四味藥,除了桂枝其余三味都是二兩。174條的桂枝附子湯和175條的甘草附子湯都治療“風濕相搏……疼煩”之證。桂枝附子湯治療的是身體疼煩,不能自轉(zhuǎn)側(cè),甘草附子湯治療的是骨節(jié)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哪個病情更重呢?桂枝附子湯證風濕之邪阻滯的部位在體表,而甘草附子湯證風濕之邪阻滯的部位已經(jīng)入里,在關節(jié)。病位在表的比在里的要輕,這是定論。

    從方藥的分析上也可得出一致的結論:這兩個方子有兩味藥劑量是相同的:桂四兩,草二兩。附子都有,但桂枝附子湯為三枚,甘草附子湯為兩枚。組成不同處在桂枝附子湯有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甘草附子湯有白術二兩。桂枝附子湯三枚附子,而甘草附子湯兩枚附子。這里容易引起疑問:為什么病位在表,病情輕的桂枝附子湯證附子反倒多用呢?原因在于,病位在表可速去之,“猶拔刺,猶雪污”,“邪去正自安”,附子多用目的在集重兵而潰敵于一役。而病位在里,阻滯于關節(jié),只能緩緩圖之,做長期作戰(zhàn)的準備,“戰(zhàn)略防御、戰(zhàn)略相持、戰(zhàn)略反攻”都在作戰(zhàn)的運籌之中,破敵于一役是不可能的,附子少用在求穩(wěn),“積正邪自除”,以甘草名方也提示了緩圖的意思。生姜加大棗為調(diào)和營衛(wèi),與白術之安中比較,營衛(wèi)為在表之氣血,而中焦為氣血生化之源,孰輕孰重,孰急孰緩也便昭然若揭了。

    甘草附子湯后“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為始”,也在提示緩圖之意。藥性較烈,為安全故,初服藥物都可以采用這種投石問路,逐漸加量的服藥法。

    桂附去桂加術四,二法一方二便主。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術湯使用有一方二法,“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當加桂?!贝蟊悴焕”憷ス鸺有g,小便不利大便利當用桂不用術,即桂枝附子湯原方。為何論中在桂枝附子去桂加白術湯方后出現(xiàn)“加桂”、“去桂”的議論呢?因為服藥后有“其人如冒狀,勿怪。此以附子、術,并走皮內(nèi),逐水氣未得除,故使之耳。法當加桂四兩”。仲景在提示應該隨著病狀的變化隨時加減藥物,勿有閑藥累贅而掣肘,也勿因少藥而不能契合病機,有是癥用是藥,切不可膠柱鼓瑟。呂志杰氏就有桂枝附子湯加白術治療陽虛痹證的經(jīng)驗,即是領會了仲景方之隨證活法。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術湯還有一點可以探討,方后“其人如冒狀,勿怪,此以……故使之耳”,出現(xiàn)一些“病狀”,不可一概認為是誤治,有些是藥欲除邪“未得除”,也就是病邪欲解未解,向愈過程中出現(xiàn)的“瞑眩反應”,如麻桂各半湯等解表方服后出現(xiàn)的面紅、身癢等,是好轉(zhuǎn)的佳兆,應該繼續(xù)前進,而不是退回原地不敢向前。論中采取的措施就是擊鼓再進,“法當加桂四兩”,加強“附子、術,并走皮內(nèi),逐水氣”的力度,希望邪氣“得除”。

    芍甘附三一虛故,苓桂四三二甘術。

    桂枝人參表里顧,桂草四兩桂后入。

    芍甘附三一,指芍藥、炙甘草各一兩,制附子一枚。虛故,指陰陽兩虛之意,與亡陽有程度上的不同。苓桂四三二甘術,指苓桂術甘湯的組成為茯苓四兩,桂枝三兩,炙甘草、白術各二兩。苓桂術甘湯歸于理中類也有可商榷之處,如果按治水、治濕、治飲來分類的話,會是另外的結果。

    桂枝人參湯治療外證不解,中陽已虛的“協(xié)熱而利”,協(xié)熱是因為有表證,利下不止、心下痞是數(shù)下之后脾胃陽氣已虛,故治療應該“表里顧”,用理中湯治療中陽已虛,桂枝后煮取其輕薄之氣治療所挾之熱。

    論中同時談到“協(xié)熱”和“利”的還有第139和第140條,病因、病機基本相同。

    理中用術不離土,姜桂附參芍草茯。

    土曰稼穡,土厚而不滯,才可生育萬物。在人身則中焦脾胃當之。我們可以這樣理解:術與“姜桂附參芍草茯”九味藥(姜分生姜、干姜)通過靈活變化,有厚土者,有疏土者,有暖土者,有伏土者……這些藥物共同構筑了仲景的“理中”大廈。

    筆者將理中類方的21種變化全部列出,將理中湯、丸記作兩方,統(tǒng)計后得出如下藥物出現(xiàn)頻次順序,依次為:白術16次,甘草15次,干姜12次,人參11次,附子10次,生姜8次,茯苓7次,芍藥6次,桂枝5次,大棗2次,細辛1次,五味子1次。這就是理中類方的全部藥物使用情況,除去出場很少的大棗、細辛和五味子,正是我們歌括中提到的9味藥,而處在前4位的藥物正是理中湯、丸的組成:白術、干姜、人參、炙甘草。對于仲景來說,這應該不只是個巧合吧?

    附:類變后理中類方的21種變化

    1.理中丸:人參、炙甘草、白術、干姜各三兩。

    2.理中湯:人參、炙甘草、白術、干姜各三兩。

    3.理中湯去白術加桂枝:人參、炙甘草、干姜各三兩,桂枝四兩。

    4.理中湯去白術加生姜:人參、炙甘草、干姜各三兩,生姜三兩。

    5.理中湯加茯苓:人參、炙甘草、白術、干姜各三兩,茯苓二兩。

    6.理中湯白術增量:人參、炙甘草、干姜各三兩,白術四兩半。

    7.理中湯人參增量:炙甘草、白術、干姜各三兩,人參四兩半。

    8.理中湯干姜增量:人參、炙甘草、白術各三兩,干姜四兩半。

    9.理中湯去白術加附子:人參、炙甘草、干姜各三兩,炮附子一枚。

    10.真武湯:茯苓、芍藥、生姜各三兩,白術二兩,炮附子一枚。

    11.真武湯加五味子干姜細辛:茯苓、芍藥、生姜各三兩,白術二兩,炮附子一枚,五味子半升,細辛、干姜各一兩。

    12.真武湯去茯苓:芍藥、生姜各三兩,白術二兩,炮附子一枚。

    13.真武湯去芍藥加干姜:茯苓、生姜各三兩,干姜、白術各二兩,炮附子一枚。

    14.真武湯去附子增量生姜:茯苓、芍藥各三兩,白術二兩,生姜半斤。

    15.附子湯:炮附子二枚,茯苓三兩,人參二兩,白術四兩,芍藥三兩。

    16.甘草附子湯:炙甘草二兩,白術二兩,桂枝四兩,炮附子二枚。

    17.桂枝附子湯:桂枝四兩,炮附子三枚,生姜三兩,炙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

    18.桂枝附子湯去桂枝加白術(《金匱要略》中有白術附子湯,藥同,劑量均為半量):白術四兩,炮附子三枚,生姜三兩,炙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

    19.芍藥甘草附子湯:芍藥、炙甘草各三兩,炮附子一枚。

    20.苓桂術甘湯:茯苓四兩,桂枝三兩,白術、炙甘草各二兩。

    21.桂枝人參湯:桂枝四兩,炙甘草四兩,白術、人參、干姜各三兩。

更多中藥材
  • 相信很多人對金銀花和金蓮花都不陌生,二者都非常美麗,具有非常高的觀賞價值,但是二者的功效也有相似之處,但是區(qū)別還是很大的,很多人分不清楚二者的功效有什么區(qū)別,所以可能會誤用,那么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兩者,看看金蓮花與金銀花的區(qū)別是什么......
  • 在懷孕之后需要注意的事情是非常多的,尤其是在懷孕的初期,胎兒才剛開始形成,稍有不慎的話,就有可能會導致胎兒出現(xiàn)流產(chǎn)或者是發(fā)展成畸形的可能;但是這并不是說明孕婦什么都不可以吃,其實孕婦日常的飲食還是可以放松一點的,但是對于用藥這一方面是不能放......
  • 受佛家文化的形象,提起金蓮花大多數(shù)人會想起來佛祖腳下金光閃閃的底座,那么藥中的金蓮花,金蓮花一般作為清熱解毒之用,但與野菊花不同,金蓮花是一種藥物植物,金蓮花多用于扁桃體炎、中耳炎、脈管炎等炎癥,金蓮花具有清熱解毒、養(yǎng)肝明目和提神的功效,金......
  • 芙蓉是一個寓意十分古典雅致的詞匯,常常在女性的名字中見到,寓意美好,那么木芙蓉葉你知道嗎?木芙蓉葉多卷縮,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圓狀心形,3~7淺裂,裂片三角形,上表面暗黃綠色,下表面灰綠色,葉脈7~11條,兩面突起,氣微,味微辛,含黃酮甙......
  • 眾多的花草可能表面看起來并沒有什么過人之處,只適合插在花瓶上供人觀賞,然而隨著知識社會的進一步深入,技術的發(fā)展,花草內(nèi)部的元素很多時候也被當成是一種藥劑,木芙蓉葉,是一種干燥葉片,有葉柄,粗約0.3厘米,黃褐色;葉片大形,常折疊,葉面灰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