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黃花虱麻頭(《中醫(yī)方藥學(xué)》),縭頭婆、密馬專(《中國高等植物圖鑒》)。
《中醫(yī)方藥學(xué)》
為椴樹科植物刺蒴麻的根。
生林邊灌叢中。分布云南、廣西、廣東、福建、臺灣。
半灌木,高約1米,全株稍被毛。莖或分枝下部的葉菱狀寬卵形或?qū)捖研危?裂,上部葉卵形,不裂,長3~8厘米,寬1.5~5.5厘米,基部四,邊緣有鋸齒,上面疏生單毛或分叉的毛,下面稍密并有星狀毛;葉柄長0.5~5厘米。聚傘花序數(shù)個腋生;花黃色;萼片矩圓形,長約5毫米,先端有角;花瓣比萼片梢短;雄蕊8~15;子房有刺毛。果實近球形,徑約3毫米,有短毛和刺,刺先端反曲。
苦,寒。
利尿化石。治石淋,感冒風熱表證。
①治石淋(泌尿系結(jié)石):黃花地桃花一至二兩。水煎二次分服;服一至四劑后,可加車前草、透骨消同煎服。
②治感冒風熱表證:黃花地桃花、鬼針草、金絲草同煎服。(性味以下出《中醫(yī)方藥學(xué)》)
黃花虱麻頭、千打槌、地桃花、黐頭婆、玉如意、火蒴麻、生毛欄路虎、黃花虱母子。
出自《中醫(yī)方藥學(xué)》
藥材基源:為椴樹科植物刺蒴麻的根或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riumfetta rhomboidea Jacq.[T.bartramia L.]
采收和儲藏:冬季或早春萌發(fā)前挖取根部,洗凈泥沙,切片,鮮用或曬干。全草,全年均可采,切段,鮮用或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林邊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
刺蒴麻 亞灌木。嫩枝被灰褐色短茸毛。葉互生;葉柄長1-5cm;葉片紙質(zhì),生于莖下部的闊卵圓形,長3-8cm,寬2-6cm,先端常3裂,基部圓形;生于莖上部的長圓形;上面有疏毛,下面有星狀柔毛,邊緣有不規(guī)則的粗鋸齒;基出脈3-5條,兩側(cè)脈直達裂片尖端。聚傘花序數(shù)枝腋生,花序柄及花柄均極短;萼片狹長圓形,長5mm,頂端有角,被長毛;花瓣比萼片略短,黃色,邊緣有毛;雄蕊10;子房有刺毛。果球形,不開裂,被灰黃色柔毛,具鉤針刺長2mm,有種子2-6顆?;ㄆ趶?fù)、秋季。
生物學(xué)特征 喜溫暖濕潤的氣候。較耐旱、耐瘠。在紅黃壤上能正常生長,以排水良好、疏松而含腐殖質(zhì)的壤上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繁殖。春播手3月,按行距35cm開溝條播,溝深5cm,將種子均勻播人溝里,覆蓋細土3cm,澆水保濕,播后約20d左右出苗。
田間管理 苗高5cm左右時間苗,按株距10cm留苗1株。
當苗高10cm時定苗,按株距15cm留1株。定苗后,每年中耕除草3-4次。并結(jié)合追肥。
肺;膀胱經(jīng)
苦;寒
清熱利濕;通淋化石。主風熱感冒;痢疾;泌尿系結(jié)石;瘡癤;毒蛇咬傷
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葉搗敷。
①治石淋(泌尿系結(jié)石): 黃花地桃花一至二兩。水煎二次分服;服一至四劑后,可加車前草、透骨消同煎服。②治感冒風熱表證: 黃花地桃花、鬼針草、金絲草同煎服。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黃花虱麻頭(《中醫(yī)方藥學(xué)》),縭頭婆、密馬專(《中國高等植物圖鑒》)。
出處《中醫(yī)方藥學(xué)》
來源為椴樹科植物刺蒴麻的根。
生境分布生林邊灌叢中。分布云南、廣西、廣東、福建、臺灣。
原形態(tài)半灌木,高約1米,全株稍被毛。莖或分枝下部的葉菱狀寬卵形或?qū)捖研危?裂,上部葉卵形,不裂,長3~8厘米,寬1.5~5.5厘米,基部四,邊緣有鋸齒,上面疏生單毛或分叉的毛,下面稍密并有星狀毛;葉柄長0.5~5厘米。聚傘花序數(shù)個腋生;花黃色;萼片矩圓形,長約5毫米,先端有角;花瓣比萼片梢短;雄蕊8~15;子房有刺毛。果實近球形,徑約3毫米,有短毛和刺,刺先端反曲。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利尿化石。治石淋,感冒風熱表證。
復(fù)方①治石淋(泌尿系結(jié)石):黃花地桃花一至二兩。水煎二次分服;服一至四劑后,可加車前草、透骨消同煎服。
②治感冒風熱表證:黃花地桃花、鬼針草、金絲草同煎服。(性味以下出《中醫(yī)方藥學(xué)》)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黃花地桃花拼音注音Huánɡ Huā Dì Táo Huā別名黃花虱麻頭、千打槌、地桃花、黐頭婆、玉如意、火蒴麻、生毛欄路虎、黃花虱母子。
英文名Root of Common Triumfetta出處出自《中醫(yī)方藥學(xué)》
來源藥材基源:為椴樹科植物刺蒴麻的根或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riumfetta rhomboidea Jacq.[T.bartramia L.]
采收和儲藏:冬季或早春萌發(fā)前挖取根部,洗凈泥沙,切片,鮮用或曬干。全草,全年均可采,切段,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林邊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刺蒴麻 亞灌木。嫩枝被灰褐色短茸毛。葉互生;葉柄長1-5cm;葉片紙質(zhì),生于莖下部的闊卵圓形,長3-8cm,寬2-6cm,先端常3裂,基部圓形;生于莖上部的長圓形;上面有疏毛,下面有星狀柔毛,邊緣有不規(guī)則的粗鋸齒;基出脈3-5條,兩側(cè)脈直達裂片尖端。聚傘花序數(shù)枝腋生,花序柄及花柄均極短;萼片狹長圓形,長5mm,頂端有角,被長毛;花瓣比萼片略短,黃色,邊緣有毛;雄蕊10;子房有刺毛。果球形,不開裂,被灰黃色柔毛,具鉤針刺長2mm,有種子2-6顆?;ㄆ趶?fù)、秋季。
栽培生物學(xué)特征 喜溫暖濕潤的氣候。較耐旱、耐瘠。在紅黃壤上能正常生長,以排水良好、疏松而含腐殖質(zhì)的壤上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繁殖。春播手3月,按行距35cm開溝條播,溝深5cm,將種子均勻播人溝里,覆蓋細土3cm,澆水保濕,播后約20d左右出苗。
田間管理 苗高5cm左右時間苗,按株距10cm留苗1株。
當苗高10cm時定苗,按株距15cm留1株。定苗后,每年中耕除草3-4次。并結(jié)合追肥。
歸經(jīng)肺;膀胱經(jīng)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通淋化石。主風熱感冒;痢疾;泌尿系結(jié)石;瘡癤;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葉搗敷。
復(fù)方①治石淋(泌尿系結(jié)石): 黃花地桃花一至二兩。水煎二次分服;服一至四劑后,可加車前草、透骨消同煎服。②治感冒風熱表證: 黃花地桃花、鬼針草、金絲草同煎服。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