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黃花地桃花

    《中藥大辭典》:黃花地桃花拼音注音Huánɡ Huā Dì Táo Huā別名

    黃花虱麻頭(《中醫(yī)方藥學(xué)》),縭頭婆、密馬專(《中國高等植物圖鑒》)。

    出處

    《中醫(yī)方藥學(xué)》

    來源

    為椴樹科植物刺蒴麻

    生境分布

    生林邊灌叢中。分布云南、廣西、廣東、福建、臺灣。

    原形態(tài)

    半灌木,高約1米,全株稍被毛。莖或分枝下部的葉菱狀寬卵形或?qū)捖研危?裂,上部葉卵形,不裂,長3~8厘米,寬1.5~5.5厘米,基部四,邊緣有鋸齒,上面疏生單毛或分叉的毛,下面稍密并有星狀毛;葉柄長0.5~5厘米。聚傘花序數(shù)個腋生;花黃色;萼片矩圓形,長約5毫米,先端有角;花瓣比萼片梢短;雄蕊8~15;子房有刺毛。果實近球形,徑約3毫米,有短毛和刺,刺先端反曲。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利尿化石。治石淋,感冒風熱表證。

    復(fù)方

    ①治石淋(泌尿系結(jié)石):黃花地桃花一至二兩。水煎二次分服;服一至四劑后,可加車前草、透骨消同煎服。

    ②治感冒風熱表證:黃花地桃花、鬼針草、金絲草同煎服。(性味以下出《中醫(yī)方藥學(xué)》)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黃花地桃花拼音注音Huánɡ Huā Dì Táo Huā別名

    黃花虱麻頭、千打槌、地桃花、黐頭婆、玉如意、火蒴麻、生毛欄路虎、黃花虱母子。

    英文名Root of Common Triumfetta出處

    出自《中醫(yī)方藥學(xué)》

    來源

    藥材基源:為椴樹科植物刺蒴麻的根或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riumfetta rhomboidea Jacq.[T.bartramia L.]

    采收和儲藏:冬季或早春萌發(fā)前挖取根部,洗凈泥沙,切片,鮮用或曬干。全草,全年均可采,切段,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林邊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刺蒴麻 亞灌木。嫩枝被灰褐色短茸毛。葉互生;葉柄長1-5cm;葉片紙質(zhì),生于莖下部的闊卵圓形,長3-8cm,寬2-6cm,先端常3裂,基部圓形;生于莖上部的長圓形;上面有疏毛,下面有星狀柔毛,邊緣有不規(guī)則的粗鋸齒;基出脈3-5條,兩側(cè)脈直達裂片尖端。聚傘花序數(shù)枝腋生,花序柄及花柄均極短;萼片狹長圓形,長5mm,頂端有角,被長毛;花瓣比萼片略短,黃色,邊緣有毛;雄蕊10;子房有刺毛。果球形,不開裂,被灰黃色柔毛,具鉤針刺長2mm,有種子2-6顆?;ㄆ趶?fù)、秋季。

    栽培

    生物學(xué)特征 喜溫暖濕潤的氣候。較耐旱、耐瘠。在紅黃壤上能正常生長,以排水良好、疏松而含腐殖質(zhì)的壤上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繁殖。春播手3月,按行距35cm開溝條播,溝深5cm,將種子均勻播人溝里,覆蓋細土3cm,澆水保濕,播后約20d左右出苗。

    田間管理 苗高5cm左右時間苗,按株距10cm留苗1株。

    當苗高10cm時定苗,按株距15cm留1株。定苗后,每年中耕除草3-4次。并結(jié)合追肥。

    歸經(jīng)

    肺;膀胱經(jīng)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通淋化石。主風熱感冒;痢疾;泌尿系結(jié)石;瘡癤;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葉搗敷。

    復(fù)方

    ①治石淋(泌尿系結(jié)石): 黃花地桃花一至二兩。水煎二次分服;服一至四劑后,可加車前草、透骨消同煎服。②治感冒風熱表證: 黃花地桃花、鬼針草、金絲草同煎服。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毛蛇拼音注音Bái Máo Shé別名石祈蛇、上樹蛇、白毛伸筋、石蠶、毛石蠶、巖蠶、白毛巖蠶、老鼠尾來源為骨碎補科陰石蕨屬植物圓蓋陰石蕨Humata tyermanni S. Moore,以根狀莖入藥。全年可采,洗凈曬......
  • 拼音注音Bái Máo Lù Rónɡ Cǎo別名魚腮草、六月霜來源為玄參科鹿茸草屬植物白毛鹿茸草Monochasma savatieri Franch.的全草。夏、秋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性味微苦、澀,平。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用于......
  • 《中藥大辭典》:白沙糖拼音注音Bái Shā Tánɡ別名石蜜(《唐本草》),白糖(《子母秘錄》),糖霜(《日用本草》),白霜糖(《本草備要》)。出處《綱目》來源為禾本科植物甘蔗的莖汁,經(jīng)精制而成的乳白色結(jié)晶體。歸經(jīng)《本草衍義補遺》:“入脾......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沙蒿別名籽蒿來源菊科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 Krasch.,以種子入藥。生境分布內(nèi)蒙古、陜西、寧夏、甘肅。性味辛,溫。功能主治消炎散瘀,利氣,殺蟲。腮腺炎,扁桃體炎,瘡癤紅腫:種子適量研......
  • 《中藥大辭典》:白沙蟲藥拼音注音Bái Shā Chónɡ Yào別名痢藥出處《貴州草藥》來源為唇形科植物黃花香茶菜的全草。夏、秋采收。生境分布生于草坡路旁。分布陜西、廣西、貴州等地。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達1米。莖直立,方形,有柔毛。葉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