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應用炙甘草湯體會

    江淑安 北京聚醫(yī)杰醫(yī)藥科學研究院

    炙甘草湯,又名復脈湯,方出自《傷寒論》,主治心陰心陽兩虛所致的“脈結代,心動悸”。臨床上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齊,期外收縮,心房顫動,傳導阻滯等引起的“脈結代,心動悸”證有較好療效,筆者常用之。但亦聞及反映本方運用效果不好者,分析起來,在運用時除辨證要準確外,方劑的用量、煎服法、配伍等正確與否,對于保證療效關系甚大。

    處方藥量要大

    處方藥物完全相同,由于各味藥物用量大小不同,臨床收效亦不同。炙甘草湯亦然。

    現(xiàn)在臨床使用炙甘草湯的劑量和方劑學介紹的用量多是:炙甘草12克,生姜6克,人參(或黨參)6克,生地30克,桂枝10克,阿膠10克,麥冬10克,火麻仁10克,大棗10枚。這些用量多偏小,臨床往往難以奏效,或奏效緩慢難現(xiàn)。究竟用多大劑量合適,筆者認為必須遵照《傷寒論》的用量使用。

    《傷寒論》的原劑量是炙甘草四兩,生姜三兩,人參二兩,生地一斤,桂枝三兩,麥冬半斤,阿膠二兩,麻仁半升,大棗30枚。合現(xiàn)在的劑量應是多少呢?湖北中醫(yī)藥大學學者認為《傷寒論》中漢代的一兩折今為8克,一升折今為60~80毫克或18~30克;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學者認為《傷寒論》中漢代的一兩折今為13.92克,一升折今為198毫克;上海中醫(yī)藥大學柯雪帆等對前述幾種折合法進行討論分析后,根據(jù)對現(xiàn)藏中國歷史博物館東漢“光和大司農銅權”和現(xiàn)藏南京博物館東漢“永平大司農銅合”等衡器、量器的考證,得出《傷寒論》中漢代的一兩折今為15.625克,一升折今為200毫升。這些折合法誰是誰非,暫未定論,以筆者臨床運用炙甘草湯處方用量大而效果好和柯雪帆折合法折算《傷寒論》中炙甘草湯的藥物用量與自己處方用量相近的情況,認為目前運用《傷寒論》中的方劑用量應以柯雪帆的折合法為妥。

    筆者用炙甘草湯的用量是:炙甘草60克,生姜45克,黨參30克,生地60克,桂枝30克,阿膠30克,麥冬45克,火麻仁30克,大棗30枚??卵┓酆纤惴ㄖ烁什轀挠昧繎牵褐烁什?2克,生姜47克,人參31克,生地250克,桂枝47克,阿膠31克,麥冬125克,火麻仁60克,大棗30枚。二者用量比較接近。

    兩年前筆者曾治一陳姓“心動悸,脈結代”的病人,四診后符合炙甘草湯證,遂按現(xiàn)行方劑學介紹的用量使用之。服20余劑卻療效不顯著,細思之,辨證無誤,用藥無更,為何無效呢?百思不解之際,遍覽期刊雜志以求啟發(fā),然偶在一篇治驗啟發(fā)之下,覺得用量過小,難以取勝于久病。遂增大用量(即上述介紹的筆者的用量),藥下6劑,諸證皆平。后遇是炙甘草湯證服炙甘草湯效差者,每增大用量,顯然效佳。增大用量的原因,一是可能存在劑量換算問題,過去的換算方法致使用量過小,須質疑;二是炙甘草湯證的病人多病程長久,氣血虛弱,陰陽兩虧,且多治療服藥較久,非輕劑所能中病。

    甘潤須與辛燥并用

    仲景方劑的特點是配伍精專,每一味藥物都有其用場,隨便更易都會影響療效。炙甘草湯中以炙甘草為主藥,用以養(yǎng)脾胃補中氣,益氣血生化之源;以人參、生地、阿膠、麥冬、火麻仁滋陰補血;生姜、大棗調和脾胃;以桂枝通心陽;清酒通絡利脈。藥物是甘潤、辛燥并用,使滋陰而不致膩滯,通陽而不致傷陰,此其配伍之妙。

    筆者體會方中如缺阿膠一味,則桂枝之辛燥難制,病人每易藥后胸煩,必須減桂枝之量;或改用薤白以通陽;或以他藥代阿膠,當推太子參為好。太子參性平柔潤,能益氣養(yǎng)陰,又能制桂枝之辛燥。曾治一男性病人,年五十,形體肥胖,血壓正常。癥見:心動悸,脈結代,甚時胸閉胸痛,伴自汗出,口干欲飲,頭昏,四肢發(fā)涼,面色少華,睡眠多夢。處以炙甘草湯,因藥房缺阿膠,遂減桂枝之量,并加用太子參30克,藥后諸證減輕。后筆者出差,他醫(yī)代診,仍用炙甘草湯,但見其四肢發(fā)涼,遂加大了桂枝之用量,并未加用太子參和其他養(yǎng)陰之品,藥后患者反映心胸煩躁較甚,口干亦增。待筆者差返重新接治后,仍改用前方(減桂枝量,加太子參),胸煩消失,諸證平息后出院。

    不可忽視煎服法

    炙甘草湯的煎服法,《傷寒論》中記載是:“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正確的煎服法對于保證療效亦是十分重要的。筆者發(fā)現(xiàn)近人使用炙甘草湯多不講究煎服法,恐是影響療效的原因之一。

    筆者用炙甘草湯的煎服法是:取水1500毫升,文火慢煎,至諸藥快要煎好時,加入白酒20~40毫升或丹參酒20毫升,再共煎30分鐘后取汁600毫升,分2~3次溫服。酒如加入過早會隨蒸汽全部揮發(fā),達不到所需要求,故這一點必須注意。在病房曾接治一“心動悸,脈結代”病人,查閱前醫(yī)所用炙甘草湯的辨證及處方均正確無誤,就是效果不佳。在煎藥室察訪時,發(fā)現(xiàn)未依法煎劑,亦未加入白酒。遂示其依法煎劑,每劑藥加入丹參酒20毫升,仍是前醫(yī)處方,后效果顯然不同。

更多中藥材
  • 大家好,中醫(yī)講的痰,通常痰濕并稱,首先是有濕,濕聚成痰,那么濕和痰是如何形成的呢?它主要是跟肺,脾,腎三臟有關,我們常說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腎為生痰之根。痰濕的形成跟這三個臟腑的功能異常有很大的關系。我們最常見的,就是肺部生痰,肺部......
  • 大家好,到了秋天了,秋天當令的邪氣,是以涼,燥為主,那么從陰陽五行的角度來說,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腎,那肺屬金通秋涼,秋燥,所以這個秋的涼氣和這個燥性,特別容易侵襲肺部,那最近我也發(fā)現(xiàn)周圍的一些親朋好友啊,還有這個病人,這一波兒感冒的病人比......
  • 中醫(yī)常講呢,肥人多痰,瘦人多火,就是胖的人呢多痰濕,瘦的人呢多陰虛火旺,瘦的人怎么吃也吃不胖,是什么原因呢?大部分是因為脾胃虛弱,吸收營養(yǎng)條件不行,吃完了之后吸收不了。所謂的瘦人多火呢,是指陰虛火旺,胃陰虛虛火旺盛導致什么呀?消谷善饑,就是......
  • 大家好,有些朋友啊,總覺得自己困,乏,沒有力氣,身體有一種沉重感,做什么事兒都沒有精神,去醫(yī)院體檢,也沒有發(fā)現(xiàn)什么指標異常,這是怎么回事兒呢?從中醫(yī)角度,主要有三大原因。主要就是虛實,咱們所說的虛呢?就是氣血不足或者是肝腎不足,那每個人體質......
  • 大家好,很多病人呢,得了感冒,或者上呼吸道感染之后,急性的炎癥,通過吃抗生素啊和積極治療得到控制了,但是咳嗽呢可能還會持續(xù)很長一段時間,甚至變成了慢性的支氣管炎,過敏性哮喘等等。特別到了立秋以后呢,那么秋季的這個時令呢,它主要是以涼燥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