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溫熱經(jīng)緯》學術(shù)思想探析

    豐廣魁 江蘇省連云港市中醫(yī)醫(yī)院

    《溫熱經(jīng)緯》為晚清著名溫病大家王孟英編著,“以軒歧仲景之文為經(jīng),葉薛諸家之辨為緯”而作,詮釋了溫病順、逆?zhèn)髯兝碚?;提出溫病新感、伏氣并存,在認識上不可偏廢;指出暑多挾濕,而非暑必挾濕;十分重視傷寒學派對溫病思想形成的影響,體現(xiàn)了寒溫融合治溫病的學術(shù)思想。

    《溫熱經(jīng)緯》為晚清著名溫病大家王孟英編著,該書收集編纂了上自《黃帝內(nèi)經(jīng)》,下至《外感溫病篇》等有關(guān)溫病學的論述,全書共五卷,可謂是集歷代溫病學之大成,反映了王氏在溫病學領域的深厚學術(shù)造詣和獨到見解。該書編寫體例獨特,是“以軒歧仲景之文為經(jīng),葉薛諸家之辨為緯”,對收錄之論述也并非全文照搬,而是按照作者要表述的意圖引錄,“擇昔賢之善者而從之”,并附有作者自己的經(jīng)驗和見解,成為一部對后世頗有影響的溫病學專著。

    釋解“逆?zhèn)鳌薄绊槀鳌崩碚?/p>

    傷寒是以六經(jīng)傳變,新感溫病則以衛(wèi)氣營血傳變,葉天士首先提出“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zhèn)餍陌?。”為什么傳心包就是“逆”?衛(wèi)-氣-營-血相傳就是“順”?不少注家給出了解釋,但多不得要領,如章虛谷注解為:“衛(wèi)氣通肺,營氣通心,而邪自衛(wèi)入營,故曰逆?zhèn)餍陌病膶倩穑螌俳??;鸨究私穑涡胺磦饔谛?,故曰逆?zhèn)饕病!蓖跏险J為,章虛谷“以生克為解,既乖本旨,又悖經(jīng)文”,應解釋為“溫邪始從上受,病從外解則不傳矣……不從外解,必致里結(jié),是由上焦氣分以及中下二焦為順傳。惟包絡上居膻中,邪不外解,又不下行,易于襲入,是以內(nèi)陷營分者為逆?zhèn)饕?。然則溫病之順傳,天士雖未點出,而細繹其議論,則以邪從氣分下行為順,邪入營分內(nèi)陷為逆也”。

    王氏對順傳傳變機制也作了明確解釋,“肺胃大腸一氣相通,溫熱須究三焦,以此一臟二腑為最要。肺開竅于鼻,吸入之邪先犯于肺,肺經(jīng)不解則傳于胃,謂之順傳。不但臟病傳腑為順,而自上及中,順流而下,其順也有不待言者”,可謂既釋解了葉氏所言之“逆”,也彌補了葉氏未言之“順”之理,為后人學習溫病之傳變機制起到指路的作用。

    明晰“新感”“伏氣”并存

    “伏氣”之發(fā)病學理論最早源于《素問·生氣通天論》:“冬傷于寒,春必溫病”?!秱摗て矫}法》中指出“伏氣之病,以意候之”,首次提出“伏氣”概念,因此,“伏氣”在外感發(fā)病理論中一直占重要地位,而陳平伯、吳鞠通、薛生白等溫病醫(yī)家所論新感多而伏氣少,甚至“專主新感而否定伏氣”(李洪濤.王士雄溫病學術(shù)觀點探析.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1),王氏則明確提出,“傷而即病者為傷寒,不即病者為溫熱”,這里的“傷寒”即指新感,“溫熱”即指伏氣,指出既有伏氣又存在新感,并且按照個人的了解整理出《仲景伏氣溫病篇》、《仲景外感熱病篇》,《葉香巖外感溫熱篇》,《葉香巖三時伏氣外感篇》等以示區(qū)別,并不認同對新感、伏氣的偏廢,為此還指責陳、薛二人傳承葉氏不夠:“陳氏此篇與鞠通《條辨》皆葉氏之功臣,然《幼科要略》明言有伏氣之溫熱,二家竟未細繹,毋乃疏乎!”

    王氏結(jié)合自己的臨證心得對新感、伏氣的病機、臨床癥狀和轉(zhuǎn)歸提出了精辟的見解:“伏氣溫病,自里出表,乃先從血分而后達于氣分,故起之初往往舌潤而無苔垢,但察其脈軟而或弦或微數(shù),口未渴而心煩惡熱,即宜投以清解營分之藥。迨邪從氣分而化,苔始漸布,然后再清其氣分可也。伏氣重者,初起即舌絳咽干,甚有脈伏肢冷之假象,亟宜大清陰分之邪,繼必厚膩黃濁之苔漸生。此伏邪與新邪先后不同處。更有邪伏深沉,不能一齊外出者,雖治之得法,而苔退舌淡之后,逾一二日舌復干絳,苔復黃燥,正如抽蕉剝繭,層出不窮,不比外感溫邪,由衛(wèi)及氣,自營而血也。秋月伏暑證,輕淺者邪伏膜原,深沉者亦多如此。茍閱歷不多,未必知其曲折乃爾也?!毖灾忚?,啟迪后學。

    提出暑未必挾濕

    暑為陽邪,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是為夏主令,濕為陰邪,四季均見,為長夏易致病之邪氣,故可兼可不兼,而葉天士認為“暑必兼濕”,吳鞠通也認為“溫盛為熱,木生火也;熱極濕動,火生土也,上熱下濕,人居其中而暑成矣。若純熱不兼濕者,不得混入暑也?!币虼?,暑必挾濕一度成為共識。

    王氏根據(jù)臨證所見和對自然氣候的觀察提出:“暑令濕盛,必多兼感,故曰挾。猶之寒邪挾食、濕證兼風,俱是二病相兼,非謂暑中必有濕也。故論暑者須知天上烈日之炎威,不可誤以濕、熱二氣并作一氣始為暑也,而治暑者須知其挾濕為多焉”;“暑與濕原是二氣,雖易兼感,實非暑中必定有濕也。譬如暑與風亦多兼感,豈可謂暑中必有風耶?若謂熱與濕合始名為暑,然則寒與風合又將何稱?更有妄立陰暑、陽暑之名者,亦屬可笑。如果暑必兼濕,則不可冠以‘陽’字;若知暑為熱氣,則不可冠以‘陰’字。”又指出:“若謂暑必兼濕,則亢旱之年,濕必難得,況兼濕者何獨暑哉?蓋濕無定位,分旺四季,風濕寒濕,無不可兼。惟夏季之土為獨盛,故熱濕多于寒濕。然暑字從日,日為天氣,濕字從土,土為地氣,霄壤不同,雖可合而為病,究不可謂暑中原有濕也。”

    王氏不厭其煩的反復論述,意在言明暑多挾濕而非暑必挾濕。由于王氏說理明晰,邏輯性強,“暑多挾濕”的觀點得到了后人的認同。

    寒溫融合治溫病

    王氏“十分重視溫熱病的溫熱特性”(張志斌.王士雄《溫熱經(jīng)緯》的學術(shù)理論研究.浙江中醫(yī)雜志,2009),但并不是唯溫熱論?!稖責峤?jīng)緯》不僅收引了《黃帝內(nèi)經(jīng)》的經(jīng)文,同時也收錄了《傷寒論》、《金匱要略》的相關(guān)條文,而清以前一直認為“今夫熱病者,兼?zhèn)悺?,只有傷寒沒有溫病,王氏此舉是對傷寒理論對溫病發(fā)展有重要指導意義的首肯,在溫病理論方面凸顯了“寒溫融合,兼收并蓄的重要思想”(張志斌.王士雄《溫熱經(jīng)緯》的文獻學研究.浙江中醫(yī)雜志,2008)。

    清以降,溫病思想趨于完善,不少醫(yī)家見多了寒溫不分,用寒治溫的后果,遂十分強調(diào)寒溫分治,甚至排斥傷寒理論,王氏則認為,中醫(yī)理論有其淵源,溫病的創(chuàng)新也離不開傷寒理論的根源,就連排斥傷寒提出“傷寒與時疫有霄壤之隔”的吳有性,其所創(chuàng)方劑也有仲景方的影子。因此,王氏十分推崇寒溫并治溫病的觀點,并采用《傷寒論》陽明病的治法來治溫熱病,指出仲景六經(jīng)原并不專為傷寒而設,無論何病但見陽明證即作陽明治,傷寒、溫病可以同證同治,不拘名稱之謂,反映了王氏不拘門戶之見的大家風范。

更多中藥材
  • 人一旦進入了青春期臉上就容易長痘痘,痘痘不僅影響我們的美觀,而且還影響我們的心情。有的人被痘痘的影響都無心學習了。可見痘痘給我們的生活造成多么大的影響啊。很多家長都采取了很多治療痘痘的辦法,但是最終的結(jié)果都無濟于事。那么如何利用中藥來緩解臉......
  • 通過艾灸可以治療各種疾病,并且對身體有很多好處,比如進行艾灸能夠行氣通絡,還能夠扶陽固脫以及拔毒泄熱等。不僅如此,艾灸還有很不錯的防病保健效果。在《黃帝內(nèi)經(jīng)》中就已經(jīng)提出過可以通過艾灸來預防狂犬病的理論。如果艾灸的穴位選擇得當,可以起到延年......
  • 補腎是所有人都關(guān)心的一件事情,不僅僅是男生容易出現(xiàn)腎虛的情況,女性也同樣如此。想要令身體恢復健康,那么首先需要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也可以通過飲食來進行調(diào)養(yǎng)。想要補腎可以喝些補腎粥,粥的做法比較簡單,而且很少人排斥喝粥,那么,補腎粥有哪些?補......
  • 大家都知道菊花具有清熱去火,清肝明目的功效。菊花雖苦,但是很多愛喝花茶的人都會首選菊花茶來泡飲。特別是長期做電腦前眼睛干澀的上班族,辦公室常備菊花茶喝能緩解眼睛干澀。但是大家不知道菊花茶還有解酒的功效吧,下面小編就來具體介紹菊花茶的解酒功效......
  • 現(xiàn)在很多男生看女生都是看胸部,這樣的情況真的是夠夠的了。有些胸部大的女人一直嘲笑胸部小的人,都不知道他們腦子里是怎么想的。胸大就可以嘲笑人嗎?不要以為胸大就是你的資本,只要我們采取相對的方法,飛機場也會變成大山的。如何豐胸呢?除了隆胸還有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