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劉德玉 陜西中醫(yī)學院骨傷研究所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臨床上常見的頸椎病類型之一,屬中醫(yī)“眩暈”范疇。筆者臨證應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治療頸性眩暈,療效顯著。
組成和用法 法半夏9克,天麻9克,白茯苓10克,陳皮10克,白術10克,蒼術12克,生草6克。水煎2次共對為500毫升,早晚2次溫服,14劑為一個療程。
功效 燥濕化痰,平肝熄風。
主治 椎動脈型頸椎病,癥狀表現(xiàn)為眩暈,頭重,耳鳴,惡心,嘔吐,呃逆,個別患者有猝倒、持物落地和復視等癥狀,舌質(zhì)淡白,苔厚膩或黃厚膩,脈弦數(shù)、弦滑或滑數(shù)。頸部活動可誘發(fā)上述癥狀的發(fā)生。
方解 本方在《醫(yī)學心悟》半夏白術天麻湯基礎上加減。數(shù)年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頸性眩暈多實少虛,實以痰著,其病緣于脾濕生痰,肝風內(nèi)動所致。痰濁蒙蔽清竅,風痰上擾,故眩暈、頭重、耳鳴;痰氣交阻,濁陰不降,故胸悶、嘔惡、呃逆。治宜化痰熄風,兼健脾燥濕。方中以法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以天麻化痰熄風而止頭眩,二藥合用,為風痰眩暈頭痛之要藥。李杲云:“足太陰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療,眼黑頭眩,風虛內(nèi)作,非天麻不能除。”故為君。以白術、蒼術為臣,白術守而不走,蒼術走而不守,健脾燥濕,化痰降濁,與法半夏、天麻配伍,祛濕化痰,祛風止眩,升清降濁之功益佳。茯苓健脾利濕,與蒼白術相合,尤能治痰之本;陳皮理氣化痰;生草和中,消痰解毒,調(diào)和諸藥。諸藥為伍,使風熄痰消,眩暈自愈。
加減 痰濁加菖蒲10克,遠志6克;頭暈,目干、澀加杭白菊10克,鉤藤10克;項背強痛加葛根15克,姜黃8克;瘀血加丹參15克,郁金10克;舌苔厚膩加藿香10克,佩蘭10克;呃逆、胸滿悶重加旋覆花10克,生牡蠣15克;肝陽上亢加石決明30克,生龍牡各30克;耳鳴重加磁石30克,蟬衣8克。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劉德玉 陜西中醫(yī)學院骨傷研究所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臨床上常見的頸椎病類型之一,屬中醫(yī)“眩暈”范疇。筆者臨證應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治療頸性眩暈,療效顯著。
組成和用法 法半夏9克,天麻9克,白茯苓10克,陳皮10克,白術10克,蒼術12克,生草6克。水煎2次共對為500毫升,早晚2次溫服,14劑為一個療程。
功效 燥濕化痰,平肝熄風。
主治 椎動脈型頸椎病,癥狀表現(xiàn)為眩暈,頭重,耳鳴,惡心,嘔吐,呃逆,個別患者有猝倒、持物落地和復視等癥狀,舌質(zhì)淡白,苔厚膩或黃厚膩,脈弦數(shù)、弦滑或滑數(shù)。頸部活動可誘發(fā)上述癥狀的發(fā)生。
方解 本方在《醫(yī)學心悟》半夏白術天麻湯基礎上加減。數(shù)年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頸性眩暈多實少虛,實以痰著,其病緣于脾濕生痰,肝風內(nèi)動所致。痰濁蒙蔽清竅,風痰上擾,故眩暈、頭重、耳鳴;痰氣交阻,濁陰不降,故胸悶、嘔惡、呃逆。治宜化痰熄風,兼健脾燥濕。方中以法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以天麻化痰熄風而止頭眩,二藥合用,為風痰眩暈頭痛之要藥。李杲云:“足太陰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療,眼黑頭眩,風虛內(nèi)作,非天麻不能除。”故為君。以白術、蒼術為臣,白術守而不走,蒼術走而不守,健脾燥濕,化痰降濁,與法半夏、天麻配伍,祛濕化痰,祛風止眩,升清降濁之功益佳。茯苓健脾利濕,與蒼白術相合,尤能治痰之本;陳皮理氣化痰;生草和中,消痰解毒,調(diào)和諸藥。諸藥為伍,使風熄痰消,眩暈自愈。
加減 痰濁加菖蒲10克,遠志6克;頭暈,目干、澀加杭白菊10克,鉤藤10克;項背強痛加葛根15克,姜黃8克;瘀血加丹參15克,郁金10克;舌苔厚膩加藿香10克,佩蘭10克;呃逆、胸滿悶重加旋覆花10克,生牡蠣15克;肝陽上亢加石決明30克,生龍牡各30克;耳鳴重加磁石30克,蟬衣8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