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正元散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正元散處方

    紅豆(炒)、干姜(炮)、陳皮(去白),各三錢;人參、白術(shù)、甘草(炙)、茯苓(去皮),各二兩;肉桂(去粗皮)、川烏(炮.去皮),各半兩;附子(炮.去皮.尖)、山藥(姜汁浸.炒)、川芎、烏藥(去木)、干葛,各一兩;黃蓍(炙)一兩半。

    炮制

    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

    治下元?dú)馓?,臍腹脹滿,心脅刺痛,泄利嘔吐自汗,陽氣輕微,手足厥泠,及傷寒陰證,霍亂轉(zhuǎn)筋,久下冷利,少氣羸困,一切虛寒,并宜服之。常服助陽消陰,正元?dú)猓瑴仄⑽?,進(jìn)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個(gè),鹽少許,煎七分,食前溫服。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博濟(jì)方》卷一:正元散別名

    正元湯(《圣濟(jì)總錄》卷二十一)、正陽散(《東醫(yī)寶鑒·雜病篇》卷二)。

    處方

    麻黃(去節(jié))陳皮(去白,炙)大黃(生)甘草(炙)干姜(炮)茱萸 官桂(去粗皮)芍藥(生)附子(炮,去皮、臍)半夏(湯洗七遍)

    制法

    上十味,唯麻黃多于眾藥一倍,余藥減用一半,同搗為末。

    功能主治

    治傷寒,頭痛頭昏,周身骨節(jié)疼痛;或傷冷食,心腹脹滿。

    用法用量

    每服3克,用水150毫升,入生姜3片,大棗1枚,煎至,100毫升,熱服。如出汗須候汗干,可去蓋履。

    摘錄《博濟(jì)方》卷一《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五:正元散處方

    紅豆(炒)千姜(炮)陳皮(去白)各9克 人參 白術(shù) 甘草(炙)茯苓(去皮)各60克 肉桂(去粗皮)川烏(炮,去皮)各15克 附子(去皮、尖,炮)山藥(姜汁浸,炒)川芎 烏藥(去木)干葛各30克 黃耆(炙)45克

    制法

    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

    補(bǔ)元?dú)?,溫脾胃。治下元?dú)馓?,臍腹脹滿,心脅刺痛,泄利嘔吐,自汗;及傷寒陰證,霍亂轉(zhuǎn)筋,久下冷利,少氣羸困。

    用法用量

    每服6克,用水2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棗1個(gè)、鹽少許,煎至140毫升,空腹時(shí)溫服。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五
更多中藥材
  • 處方艾葉(挼令碎)。功能主治中惡,遁尸,心腹及身體痛甚不知痛處,手摸按之,即知痛處,短氣不語。用法用量著痛上,令厚2寸,以熨斗納著灰火熨艾上,令熱透,如冷即再熨之。摘錄方出《圣惠》卷五十六,名見《圣濟(jì)總錄》卷一○○......
  • 方出《千金》卷二,名見《產(chǎn)孕集》卷上:艾葉湯處方艾葉3兩,阿膠3兩,芎藭2兩,當(dāng)歸3兩,甘草1兩。功能主治妊娠2-3月至8-9月,胎動(dòng)不安,腰痛,已有所下。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8升,煮取3升,去滓,納膠令消,分3服,日3次。摘錄方出《......
  • 處方艾葉62g,雄黃6g,防風(fēng)62g,花椒6g。功能主治慢性濕疹、過敏性皮炎、泛發(fā)性神經(jīng)皮炎。用法用量煎水熏洗。摘錄《中醫(yī)皮膚病學(xué)簡編》......
  • 《圣惠》卷二十八:艾葉煎丸處方艾葉4兩(微炒),白頭翁1兩。制法上為末,用米醋3升,先熬藥末一半成膏,后入余藥末相和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冷勞,臍腹疼痛,或時(shí)泄痢;兼治婦人勞后帶下。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以粥飲送下。摘錄《圣惠》卷二十......
  • 處方艾葉15克 生姜25克 雞蛋2個(gè)制法將上3味加水適量同煮;待雞蛋熟,剝?nèi)?,?fù)入原湯中煨片刻。功能主治溫經(jīng),止血,安胎,散寒。適用于崩漏及胎動(dòng)不安、習(xí)慣性流產(chǎn)。用法用量吃蛋飲湯,每日2次。摘錄《民間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