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胃關煎

    《景岳全書》卷五十一:胃關煎處方

    熟地10~15克或30克 山藥(炒)6克 白扁豆(炒)6克 炙甘草3~6克 焦干姜3~9 克吳茱萸(制)1.5~2.1克 白術(炒)3~9克

    功能主治

    治脾胃虛寒,泄瀉,甚則久瀉腹痛不止,冷痢。

    用法用量

    用水400毫升,煎取280毫升,空腹時溫服。

    瀉甚者,加肉豆蔻(面炒用)3~6克;氣虛勢甚者,加人參隨宜用;陽虛下脫不固者,加制附子3~9克;腹痛甚者,加木香2~3克,或加厚樸2.4克;滯痛不通者,加當歸6~9克;滑脫不禁者,加烏梅2個,或北五味子20粒;若肝邪侮脾者,加肉桂3~6克。

    摘錄《景岳全書》卷五十一明·《景岳全書》:胃關煎出處

    胃關煎,出自明·《景岳全書》。本方由明·醫(yī)家張介賓創(chuàng)制的代表方劑之一,方名為引《素問·水熱穴論》:“腎為胃之關”說而定。

    組成

    熟地黃三五錢至一兩(9~30g)、山藥二錢(6克)、白扁豆二錢(6克)、炙甘草二錢(3~6克)、干姜一至三錢(3~9克)、吳茱萸五至七分(1.5~2.1克)、炒白術一至三錢(3~9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溫中散寒,健脾益腎。

    主治

    主治凡屬脾腎虛寒所致水谷不分、腎關不固的泄瀉、下痢,或脾不健運,下元虛寒之嘔吐、厥逆、脫肛等各種病癥。癥見泄痢不已,糞便清冷,或完谷不化,腹中冷痛;或胃反嘔吐,宿食不化等,苔白膩,脈沉滑。

    臨床應用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慢性腹瀉、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慢性細菌性痢疾、糖尿病性腹瀉等病癥。

    1.慢性腹瀉:胃關煎加減治療48例慢性腹瀉患者,最多服藥90劑,最少12劑,以臨床癥狀及大便常規(guī)及性狀為療效標準,結(jié)果:痊愈34例,顯效12例,無效2例。(《山東中醫(yī)雜志》1985年第1期)

    2.抗生素相關性腹瀉:胃關煎聯(lián)合神闕穴隔姜灸治療抗生素相關性腹瀉60例,與西藥(甲硝唑、金雙歧三聯(lián)活菌片)治療60例對照,以大便次數(shù)及形狀,大便常規(guī)為療效標準,療程5日。結(jié)果:5日有效率80.o%,腹瀉積分治療后比治療前明顯下降,與對照組療效比較有顯著性差異。(《山東中醫(yī)雜志》2012年第7期)

    3.慢性細菌性痢疾:加味胃關煎治療慢性細菌性痢疾47例,療程15日,與西藥(慶大霉素、阿莫西林鈉、痢特靈)治療82例對照,以實驗室糞便常規(guī)檢查及癥狀作為療效判定標準。結(jié)果:治愈17例,好轉(zhuǎn)27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3.6%。(《湖南中醫(yī)雜志》2000年第3期)

    4.糖尿病性腹瀉:胃關煎加味內(nèi)服配合艾灸治療糖尿病性腹瀉30例,以臨床癥狀及大便性狀改善作為療效判定標準,結(jié)果:治愈16例,好轉(zhuǎn)12例,未愈2例,總有效率93.3%。(《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8年增刊)

    方解

    方中重用熟地黃補形質(zhì)陰傷,填命門真水,以陰中求陽,使腎氣得司,開闔有權;白術、扁豆甘溫健脾止瀉,與熟地黃配合兼補脾陰血虧耗;吳茱萸入肝腎逐陰寒,厚腸胃而止痛;干姜溫中散寒,且治下元虛冷,與熟地黃配伍,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山藥健脾益腎止瀉;炙甘草甘溫健脾,調(diào)和諸藥。全方配伍使腎命充而開闔司,脾土健水谷分,由是泄利得止。臨床適用于脾腎虛寒證。如瀉甚,加肉豆蔻、補骨脂;氣虛甚,加人參;陽虛肢冷,加附子;腹痛甚,加木香、厚樸、當歸;滑脫不禁,加烏梅、五味子;肝木克土,加肉桂。

    現(xiàn)代研究

    臨床報道也見于治療功能性腹瀉、經(jīng)行腹瀉、非特異性潰瘍性結(jié)腸炎、酒瀉、功能性消化不良、小兒疳積、賁門失弛緩癥、急性血吸蟲病腹瀉等證屬脾腎虛寒的病癥。

    方歌

    胃關煎用茱萸姜,術草扁豆山藥地。

    摘錄明·《景岳全書》
更多中藥材
  • 《楊氏家藏方》卷六:八味湯處方吳茱萸(湯洗七次)干姜(炮)各60克 木香 橘紅 肉桂(去粗皮)丁香 人參(去蘆頭)當歸(洗,焙)各30克制法上藥嚼咀。功能主治脾胃虛寒,氣不升降,心腹刺痛,大便滑瀉。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
  • 《中國藥典》:八味沉香散來源藏族驗方。處方沉香200g 肉豆蔻100g 廣棗100g 石灰華100g 乳香100g 木香100g 訶子(煨)100g 木棉花100g性狀為黃褐色的粉末;氣芳香,味咸、澀、微苦。炮制以上八味,粉碎成細粉,過篩,......
  • 處方生地9g,連翹9g,紅花6g,桃仁6g,白鮮皮15g,地膚子6g,僵蠶9g,蟬蛻9g。功能主治蕁麻疹。用法用量水煎服。血熱風盛,加丹皮、赤芍、銀花;肺熱便燥,加青黛、大黃、白芷;風熱上犯,加白芷、白蒺藜、荷葉;濕熱外滲,加苦參。黃柏、蒼......
  • 《中國藥典》:八味清心沉香散來源蒙古族驗方。處方沉香180g 廣棗180g 檀香90g 紫檀香90g 紅花90g 肉豆蔻60g 天竺黃60g 北沙參60g性狀本品為淺棕紅色的粉末;氣香,味微酸、苦。炮制以上八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即得......
  • 處方牛黃3分,貝母2錢,天花粉1錢,龍腦1分,白茯苓5分,甘草5分,牛蒡子(炒)2錢,僵蠶3錢。制法上為末,蜜調(diào)膏。功能主治三焦熱毒,驚悸痰喘。用法用量噙化,金銀花湯凈口。摘錄《誠書》卷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