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無比山藥丸

    出處

    無比山藥丸,出自唐·《備急干金要方》。本方原名“無比薯蕷丸”,首見于唐《備急干金要方》,“治諸虛百損”:后因“薯蕷”二字諱名改為“山藥”,故《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收錄時改為“無比山藥丸”,延續(xù)至今。

    組成

    山藥二兩(60克),肉蓯蓉四兩(120克),五味子六兩(180克),菟絲子、杜仲各三兩(各90克),牛膝、澤瀉、干地黃、山茱萸、茯神(一作茯苓)、巴戟天、赤石脂各一兩(各30克)。

    用法

    上藥為末,煉蜜為丸。每服6~9克,每日2~3次,溫開水送服。

    功效

    溫陽益精,補腎固攝。

    主治

    腎氣虛憊,頭暈?zāi)垦?,耳鳴腰酸,冷痹骨疼,四肢不溫,遺精盜汗,尿頻遺尿,帶下清冷,舌質(zhì)淡,脈虛軟。

    臨床應(yīng)用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尿道綜合征、腎病綜合征等病癥。

    1.尿道綜合征:合五苓散治療46例,與谷維素、諾氟沙星(氟哌酸)、艾司唑侖(舒樂安定)治療22例對照,療程1個月,尿頻完全緩解,尿量恢復(fù)正常,尿急尿痛消失,半年內(nèi)無復(fù)發(fā)為治愈;臨床癥狀消失,但半年內(nèi)復(fù)發(fā)為顯效;臨床癥狀好轉(zhuǎn)或臨床癥狀消失,但3個月內(nèi)復(fù)發(fā)為好轉(zhuǎn)。結(jié)果:治療組痊愈26例,好轉(zhuǎn)16例,總有效率91.3%;對照組痊愈2例,好轉(zhuǎn)10例,總有效率54.6%,(《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11年第1期)

    2、腎病綜合征:治療36例,療程8周。臨床癥狀消失,水腫完全消退,尿常規(guī)正常,血漿蛋 白及膽固醇正常,腎功能檢查尿素氮或非蛋白氮正常為痊愈;臨床癥狀及水腫基本消失,尿常規(guī)中尿蛋白定性微量,血漿蛋白及膽固醇接近正常,或1項正常另1項接近正常,腎功能明顯好轉(zhuǎn)為顯效;臨床癥狀及水腫減輕,蛋白尿減少,血液化驗及腎功能均有改善為好轉(zhuǎn):結(jié)果:痊愈13例,顯效10例,好轉(zhuǎn)6例??傆行蕿?0.5%。(《湖南中醫(yī)雜志》2004年第1期)

    方解

    方用山藥益腎健脾,配以地黃、山茱萸、五味子培補真陰,肉蓯蓉、菟絲子、杜仲、巴戟天溫補腎陽,更以赤石脂澀精止遺,澤瀉、茯苓泄腎濁,利水濕,陰陽并補、補中有運,補而不滯。

    臨床常用于腎虛陽衰之證,以頭目眩暈、耳鳴腰酸、冷痹骨疼、舌質(zhì)淡、脈虛軟為辨證要點。尿血者,可加仙鶴草、旱蓮草、三七等。

    現(xiàn)代研究

    早期文獻報道本方可治療蛋白尿、血尿、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老年癡呆等證屬腎虛陽衰的病癥。實驗研究表明,無比山藥丸具有減少蛋白尿、減少血尿、抗衰老、增撫記憶力等作用。

    方歌

    六味地黃去丹皮,五味赤脂蓯蓉宜,菟絲牛膝巴戟仲,脾腎雙虧氣血益。

    摘錄唐·《備急干金要方》
更多中藥材
  • 處方艾不拘多少。制法燒灰細研。功能主治吐血。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新汲水調(diào)下。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八......
  • 處方艾葉(燒灰留性)2錢,白龍骨2錢,定粉2錢,肉豆蔻1枚(面裹煨熟),黃丹半錢(火煅飛過)。制法上為細末,滴水為丸,每1兩作40丸,捏作餅子。功能主治小兒吐瀉,日夜無度。用法用量每服1餅子,先取油燈盞,水洗過,乳食前煎油燈盞湯化下。摘錄《......
  • 處方黃連(去須)1兩半,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研)14粒,膽礬(研)半豆許,鉛丹(研)半兩,膩粉1分。制法上藥再同研勻,入粟米粥和,以艾煙熏之,為丸如雞頭子大。功能主治赤目。用法用量每用1丸,以綿裹井花水浸,點眼。摘錄《圣濟總錄》卷一......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九:艾煎丸處方人參 川芎 菖蒲各30克(節(jié)密,炒)熟艾120克(糯米飲調(diào)作餅,焙干)食茱萸(湯洗)當歸各22克 白芍藥 熟干地黃各45克制法上為末,煮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補營衛(wèi),固經(jīng)脈。婦人崩漏,小腹?jié)M痛。用......
  • 處方人參、川芎、菖蒲(節(jié).蜜炒),各一兩;熟艾(糯米飲調(diào)作餅.焙干)四兩,食茱萸(湯洗)、當歸,各七錢半;白芍藥、熟干地黃,各一兩半。炮制上為末,煮酒糊為圓,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崩傷淋瀝,小腸滿痛。常服補榮衛(wèi),固經(jīng)脈。用法用量每服五十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