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五疳保童圓

    處方

    黃連(去須)、白鱔頭(炙令焦黃.無.即炒白蕪荑充代)、草龍膽(去蘆)、雄黃(研飛)、青橘皮(去瓤)、五倍子、夜明砂(微炒),各一兩;蟾頭一枚(炙令黃色),苦楝根、天漿子(微炒)、胡黃連、麝香、青黛(研)、熊膽(研)、蘆薈(研),各一兩。(一本有蝦蟆灰、蝸牛微炒。一方有蝸牛微炒,一分。)

    炮制

    上為細(xì)末,都研令勻,用糯米飯和圓,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

    治小兒五疳。蓋其骨肉輕軟,腸胃微細(xì),若乳哺有節(jié),則臟腑相調(diào);或乳母寒溫失理,飲食無常,醉飽喜怒,及小兒百以后,五歲以前,乳食漸多,不擇生冷,好餐肥膩、甘、酸之物,即成五疳。

    一曰肝疳,其候搖頭揉目,白膜遮睛,流汗遍身,合面而臥,目中澀癢,肉色青黃,發(fā)立頭焦,筋青腦熱,腹中積聚,下痢頻多,久而不痊,轉(zhuǎn)甚羸瘦;

    二曰心疳,其候渾身壯熱,吐痢無常,頰赤面黃,胸膈煩滿,鼻干心躁,口舌生瘡,痢久不痊,多下膿血,有時(shí)盜汗,或乃虛驚;

    三曰脾疳,其候腹多筋脈,喘促氣粗,乳食不多,心腹脹滿,多啼咳逆,面色萎黃,骨立毛焦,形枯力劣,胸膈壅悶,水谷不消,口鼻常乾,好吃泥土,情意不悅,愛暗憎明,腸胃不和,痢多酸臭;

    四曰肺疳,其候咳嗽氣逆,皮毛乾焦,饒?zhí)槎嗵?,咽喉不利,揉鼻咬甲,壯熱憎寒,口鼻生瘡,唇邊赤癢,腹內(nèi)氣脹,乳食漸稀,大腸不調(diào),頻頻泄痢,糞中米出,皮上粟生;

    五曰腎疳,其候肌肉消瘦,齒齦生瘡,寒熱時(shí)作,口鼻乾燥,腦熱如火,腳冷如冰,吐逆既增,乳食減少,瀉痢頻并,下部開張,肛門不收,疳瘡癢痛。已上疾狀,并皆治療。

    用法用量

    每服一歲兒一圓,不計(jì)時(shí)候,溫米飲下,日進(jìn)三服尤妙。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更多中藥材
  • 處方當(dāng)歸1兩,大黃半兩,枳殼3錢,赤芍3錢,木香3錢。功能主治婦人下痢赤白,腹痛。用法用量水煎服。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二一九引《仙傳濟(jì)陰方》......
  • 《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八寶治紅丹處方荷葉5千克 石斛1.5千克 大小薊1千克 香墨1千克 甘草1千克 白芍1千克 丹皮2千克,藕節(jié)2千克 側(cè)柏炭2千克.黃芩2千克 百合2千克 梔子(炒焦)2千克 橘皮2千克 棕櫚炭500克 貝母750克 ......
  • 處方蟾酥8分,蝎尾4錢,雄黃4錢,僵蠶4錢,炙乳沒4錢,銀朱4錢,黃連2錢,冰片4分。制法上為末。功能主治癰疽初起,腫痛微紅,面赤者。用法用量摻膏藥上貼。摘錄《青囊秘傳》......
  • 處方山茨菰(俗名金燈籠?;ㄋ茻艋\,色白,上有黑點(diǎn),結(jié)子三棱;二月開花,三月結(jié)子,四月初苗枯即挖,遲則苗爛難壽。極類有毒老鴉蒜,但蒜無毛,茨菰有毛包裹結(jié)瓣。去皮洗極凈,焙)2兩,川文蛤(一名五倍子。打破,洗刮凈,焙干)2兩,紅芽大戟(杭州紫大......
  • 《醫(yī)宗金鑒》卷六十六:八寶珍珠散處方兒茶 川連末 川貝母(去心,研)青黛各4.5克 紅褐(燒灰存性)官粉 黃柏末 魚腦石(微煅)琥珀末各3克 人中白(煅)6克 硼砂2.4克 冰片1.8克 京牛黃 珍珠(豆腐內(nèi)煮半小時(shí)取出,研末)各1.5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