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白術(shù)(三錢) 干姜(炮 一錢) 白芍藥(一錢) 附子(炮.去皮臍.一錢) 白茯苓(去皮.一錢) 人參(一錢) 桂枝(不見火.半錢) 甘草(炙.半錢)
治坐臥濕地,或?yàn)橛曷端u,身重腳弱,關(guān)節(jié)疼痛,發(fā)熱惡寒,或多汗惡風(fēng),或小便不利,大便溏泄。
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五片,紅棗一枚,煎至一鐘,不拘時(shí)服。
蒼術(shù)、白術(shù)、甘草(炙),各一兩。茯苓(去皮)、干姜,各二兩。橘紅、丁香,各一分。
上俰咀。
治寒濕所傷,身重腰冷,如坐水中,小便或澀或出,大便溏泄。皆因坐臥濕處,或因雨露所襲,或因汗出衣衾泠濕,久久得之。腰下重疼,兩腳疼痛,腿膝或腫或不腫,小便利,反不渴,悉能主之。
每取四錢,水一盞半,棗一枚,姜三片,煎七分,食前溫服。
七味滲濕湯(《景岳全書》卷五十四)。
蒼術(shù) 白術(shù) 甘草(炙)各30克 茯苓(去皮)干姜(爁)各60克 橘紅 丁香各7.5克
上藥哎咀。
治寒濕所傷,身重腰冷,如坐水中,小便或澀或利,大便溏泄,腰下重疼,兩腳疼痛,腿膝或腫或不腫,小便利反不渴。
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加大棗1枚,生姜3片,煎至160毫升,空腹時(shí)溫服。
參附滲濕湯(《景岳全書》卷五十八)。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甘草 附子(炮)干姜(炮)桂枝 芍藥各等分
治坐臥濕地,或雨露所襲,身重腳弱,關(guān)節(jié)疼痛,發(fā)熱惡寒,小便不利,大便溏泄。
上藥用水4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棗1枚,煎至320毫升,不拘時(shí)服。
厚樸60克 丁香 甘草 附子各30克 砂仁 干姜 肉果(面裹煨透)高良姜各24克
上藥銼碎。
溫胃除濕。治脾胃虛寒,四肢困倦,骨節(jié)酸疼,頭暈鼻塞,惡風(fēng),多虛汗,痰飲不清,胸滿氣促,心腹脹悶,兩脅刺痛,霍亂吐瀉。
每服15克,加生姜3片,大棗3枚,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空腹時(shí)服。
白術(shù)45克 蒼術(shù)15克(炒)厚樸 肉桂 丁香 干姜各30克 陳皮 細(xì)辛 白茯苓各30克 肉豆蔻15克 砂仁15克 附子24克(先炮,同姜炒令赤,去姜,切片)
上藥為粗末。
治婦人濕勝濡泄,經(jīng)水反斷者。
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5片,大棗2枚,煎至150毫升,空腹時(shí)熱服。
丁香 蒼術(shù) 白術(shù) 姜黃 茯苓 甘草 陳皮各等分
治濕傷脾胃,下部虛腫,大便泄瀉,小便不利。
上藥加大棗2枚,生姜3片,用水300毫升,煎至240毫升服。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白術(shù)(三錢) 干姜(炮 一錢) 白芍藥(一錢) 附子(炮.去皮臍.一錢) 白茯苓(去皮.一錢) 人參(一錢) 桂枝(不見火.半錢) 甘草(炙.半錢)
功能主治治坐臥濕地,或?yàn)橛曷端u,身重腳弱,關(guān)節(jié)疼痛,發(fā)熱惡寒,或多汗惡風(fēng),或小便不利,大便溏泄。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五片,紅棗一枚,煎至一鐘,不拘時(shí)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滲濕湯處方蒼術(shù)、白術(shù)、甘草(炙),各一兩。茯苓(去皮)、干姜,各二兩。橘紅、丁香,各一分。
炮制上俰咀。
功能主治治寒濕所傷,身重腰冷,如坐水中,小便或澀或出,大便溏泄。皆因坐臥濕處,或因雨露所襲,或因汗出衣衾泠濕,久久得之。腰下重疼,兩腳疼痛,腿膝或腫或不腫,小便利,反不渴,悉能主之。
用法用量每取四錢,水一盞半,棗一枚,姜三片,煎七分,食前溫服。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滲濕湯別名七味滲濕湯(《景岳全書》卷五十四)。
處方蒼術(shù) 白術(shù) 甘草(炙)各30克 茯苓(去皮)干姜(爁)各60克 橘紅 丁香各7.5克
制法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治寒濕所傷,身重腰冷,如坐水中,小便或澀或利,大便溏泄,腰下重疼,兩腳疼痛,腿膝或腫或不腫,小便利反不渴。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加大棗1枚,生姜3片,煎至160毫升,空腹時(shí)溫服。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古今醫(yī)統(tǒng)》卷十七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滲濕湯別名參附滲濕湯(《景岳全書》卷五十八)。
處方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甘草 附子(炮)干姜(炮)桂枝 芍藥各等分
功能主治治坐臥濕地,或雨露所襲,身重腳弱,關(guān)節(jié)疼痛,發(fā)熱惡寒,小便不利,大便溏泄。
用法用量上藥用水4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棗1枚,煎至320毫升,不拘時(shí)服。
摘錄《古今醫(yī)統(tǒng)》卷十七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扁鵲心書》卷下:滲濕湯處方厚樸60克 丁香 甘草 附子各30克 砂仁 干姜 肉果(面裹煨透)高良姜各24克
制法上藥銼碎。
功能主治溫胃除濕。治脾胃虛寒,四肢困倦,骨節(jié)酸疼,頭暈鼻塞,惡風(fēng),多虛汗,痰飲不清,胸滿氣促,心腹脹悶,兩脅刺痛,霍亂吐瀉。
用法用量每服15克,加生姜3片,大棗3枚,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空腹時(shí)服。
摘錄《扁鵲心書》卷下《女科百問》卷上:滲濕湯處方白術(shù)45克 蒼術(shù)15克(炒)厚樸 肉桂 丁香 干姜各30克 陳皮 細(xì)辛 白茯苓各30克 肉豆蔻15克 砂仁15克 附子24克(先炮,同姜炒令赤,去姜,切片)
制法上藥為粗末。
功能主治治婦人濕勝濡泄,經(jīng)水反斷者。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5片,大棗2枚,煎至150毫升,空腹時(shí)熱服。
摘錄《女科百問》卷上《丹臺(tái)玉案》卷二:滲濕湯處方丁香 蒼術(shù) 白術(shù) 姜黃 茯苓 甘草 陳皮各等分
功能主治治濕傷脾胃,下部虛腫,大便泄瀉,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上藥加大棗2枚,生姜3片,用水300毫升,煎至240毫升服。
摘錄《丹臺(tái)玉案》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