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肉豆蔻散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肉豆蔻散處方

    蒼術(shù)(米泔浸一宿.去皮.焙.八兩),茴香(炒)、肉桂(去粗皮)、川烏(炮.去皮.臍)、訶子皮,各二兩;干姜(炮)、厚樸(去粗皮.姜炒)、陳皮(去白)、肉豆蔻(面裹.煨)、甘草,各四兩。

    炮制

    上為末。

    功能主治

    治脾胃氣虛,腹脅脹滿,水谷不消,臟腑滑瀉,腹內(nèi)虛鳴,困倦少力,口苦舌干,不思飲食,日漸瘦弱,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

    每服二錢(qián),水一盞,生姜二片,棗子一個(gè),煎七分,溫服。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四:肉豆蔻散處方

    肉豆蔻7.5克(去殼)桂心7.5克 人參15克(去蘆頭)甘草15克(炙微赤,銼)

    制法

    上藥搗粗羅為散。

    功能主治

    治小兒霍亂,吐瀉腹痛。

    用法用量

    每服3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少許,煎至80毫升,去滓溫服,不計(jì)時(shí)候。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四《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三:肉豆蔻散處方

    肉豆蔻22克(去殼)青橘皮15克(湯浸,去白、瓤,焙)當(dāng)歸15克(銼,微炒)黃牛角腮15克(炙令微焦)厚樸15克(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地榆15克(微炙,銼)黃連15克(去須,微炒)干姜7.5克(炮裂,銼)

    制法

    上藥搗細(xì)羅為散。

    功能主治

    治小兒久赤白痢,腹內(nèi)絞痛,不思飲食,漸至困羸。

    用法用量

    每服1.5克,以粥飲調(diào)下。日三至四服。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三《圣濟(jì)總錄》卷七十四:肉豆蔻散處方

    肉豆蔻(去殼,炮)黃連(去須,炒)訶梨勒(炮,去核)各22克 甘草(炙,銼)白術(shù) 干姜(炮)赤茯苓(去黑皮)各15克 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30克

    制法

    上八味,搗羅為散。

    功能主治

    治腸胃受濕,濡瀉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2克,空腹時(shí)用米飲調(diào)下,日三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七十四《奇效良方》卷十四:肉豆蔻散處方

    肉豆蔻7枚,(每枚剜一竅,納木香1粒在內(nèi),以面裹嫩熟,去面不用)

    制法

    上碾為末,分作二服。

    功能主治

    治脾虛腸鳴,泄瀉不食。

    用法用量

    不拘時(shí)用米飲湯調(diào)下。

    摘錄《奇效良方》卷十四
更多中藥材
  • 《類(lèi)證活人書(shū)》卷十八:半夏生姜湯處方生姜15克(切)半夏(洗)10克功能主治溫胃降逆。主胃中有寒之噦逆。用法用量上藥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去滓,分二次溫服。摘錄《類(lèi)證活人書(shū)》卷十八《圣濟(jì)總錄》卷六十七:半夏生姜湯處方半夏(湯洗去滑......
  • 處方白術(shù)2兩,半夏1兩,干姜1兩,枳實(shí)1兩,赤茯苓1兩。制法上為細(xì)末,水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酒癖留滯,脅肋堅(jiān)痛,胸腹?jié)M悶,飲食進(jìn)退及嘔逆惡心。用法用量每服20丸,生姜湯送下,不拘時(shí)候。摘錄《雞峰》卷十八......
  • 《脾胃論》卷下: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處方黃柏(酒洗)0.6克 干姜0.9克 天麻 蒼術(shù) 白茯苓 黃耆 澤瀉 人參各1.5克 白術(shù) 炒神曲各3克 半夏(湯洗七次)大麥蘗面 橘皮各1.5克制法上藥哎咀。功能主治補(bǔ)脾胃,化痰濕,定虛風(fēng)。主脾胃虛弱,痰濕......
  • 《脾胃論》卷下: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處方黃柏(酒洗)0.6克 干姜0.9克 天麻 蒼術(shù) 白茯苓 黃耆 澤瀉 人參各1.5克 白術(shù) 炒神曲各3克 半夏(湯洗七次)大麥蘗面 橘皮各1.5克制法上藥哎咀。功能主治補(bǔ)脾胃,化痰濕,定虛風(fēng)。主脾胃虛弱,痰濕......
  • 處方半夏(湯洗7遍)半兩,白芷半兩。制法上為散。功能主治諸鯁。用法用量每服1錢(qián)匕,水調(diào)下。即嘔出。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二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