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厚樸120克(姜制炒)烏梅(打,去仁)半夏(湯去滑)青皮 良姜各60克 草果(去皮)30克 甘草(炙)15克
上藥銼散。
溫脾化痰。治瘧疾,發(fā)作有時,先覺伸欠,乃作寒栗,鼓振頤頷,中外皆寒,腰背俱痛,寒戰(zhàn)已則內(nèi)外皆熱,頭痛如破,渴欲飲冷,或痰聚胸中,煩滿欲嘔;亦治胸膈痞悶,心腹脹滿,噫氣吞酸。
每服12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棗1枚,煎至210毫升,去滓,未發(fā)前,并三服。
服藥期間,忌食生冷、油膩、時果。
茯苓 橘皮 草果(去皮)白術(shù)各60克 人參 桂心 白芷 甘草(炙)川芎各30克 半夏90克(洗七次)
治脾經(jīng)濕熱,足寒脛熱,腹脹滿,煩擾不得臥,舌本強,體重,面黃,頭痛,右脅脹痛,口唇干裂,寒熱如瘧。
每服12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7片,紫蘇3葉,煎至210毫升,去滓服。
欲通利,加大黃。
清脾飲子(《保嬰撮要》卷七)、清脾飲(《濟陰綱目》卷九)。
青皮(去白)厚樸(姜制炒)白術(shù) 草果仁 柴胡(去蘆)茯苓(去皮)半夏(湯泡七次)黃芩 甘草各等分
上藥嘆咀。
祛痰除濕,和胃截瘧。治癉瘧,脈弦數(shù),但熱不寒,或熱多寒少,膈滿能食,口苦舌千,心煩口渴,小便黃赤,大便不利。
每服12~20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5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厚樸120克(姜制炒)烏梅(打,去仁)半夏(湯去滑)青皮 良姜各60克 草果(去皮)30克 甘草(炙)15克
制法上藥銼散。
功能主治溫脾化痰。治瘧疾,發(fā)作有時,先覺伸欠,乃作寒栗,鼓振頤頷,中外皆寒,腰背俱痛,寒戰(zhàn)已則內(nèi)外皆熱,頭痛如破,渴欲飲冷,或痰聚胸中,煩滿欲嘔;亦治胸膈痞悶,心腹脹滿,噫氣吞酸。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棗1枚,煎至210毫升,去滓,未發(fā)前,并三服。
注意服藥期間,忌食生冷、油膩、時果。
摘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六《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八:清脾湯處方茯苓 橘皮 草果(去皮)白術(shù)各60克 人參 桂心 白芷 甘草(炙)川芎各30克 半夏90克(洗七次)
制法上藥銼散。
功能主治治脾經(jīng)濕熱,足寒脛熱,腹脹滿,煩擾不得臥,舌本強,體重,面黃,頭痛,右脅脹痛,口唇干裂,寒熱如瘧。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7片,紫蘇3葉,煎至210毫升,去滓服。
欲通利,加大黃。
摘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八《重訂嚴(yán)氏濟生方》:清脾湯別名清脾飲子(《保嬰撮要》卷七)、清脾飲(《濟陰綱目》卷九)。
處方青皮(去白)厚樸(姜制炒)白術(shù) 草果仁 柴胡(去蘆)茯苓(去皮)半夏(湯泡七次)黃芩 甘草各等分
制法上藥嘆咀。
功能主治祛痰除濕,和胃截瘧。治癉瘧,脈弦數(shù),但熱不寒,或熱多寒少,膈滿能食,口苦舌千,心煩口渴,小便黃赤,大便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12~20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5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重訂嚴(yán)氏濟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