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清脾湯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六:清脾湯處方

    厚樸120克(姜制炒)烏梅(打,去仁)半夏(湯去滑)青皮 良姜各60克 草果(去皮)30克 甘草(炙)15克

    制法

    上藥銼散。

    功能主治

    溫脾化痰。治瘧疾,發(fā)作有時,先覺伸欠,乃作寒栗,鼓振頤頷,中外皆寒,腰背俱痛,寒戰(zhàn)已則內(nèi)外皆熱,頭痛如破,渴欲飲冷,或痰聚胸中,煩滿欲嘔;亦治胸膈痞悶,心腹脹滿,噫氣吞酸。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棗1枚,煎至210毫升,去滓,未發(fā)前,并三服。

    注意

    服藥期間,忌食生冷、油膩、時果。

    摘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六《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八:清脾湯處方

    茯苓 橘皮 草果(去皮)白術(shù)各60克 人參 桂心 白芷 甘草(炙)川芎各30克 半夏90克(洗七次)

    制法

    上藥銼散。

    功能主治

    治脾經(jīng)濕熱,足寒脛熱,腹脹滿,煩擾不得臥,舌本強,體重,面黃,頭痛,右脅脹痛,口唇干裂,寒熱如瘧。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7片,紫蘇3葉,煎至210毫升,去滓服。

    欲通利,加大黃。

    摘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八《重訂嚴(yán)氏濟生方》:清脾湯別名

    清脾飲子(《保嬰撮要》卷七)、清脾飲(《濟陰綱目》卷九)。

    處方

    青皮(去白)厚樸(姜制炒)白術(shù) 草果仁 柴胡(去蘆)茯苓(去皮)半夏(湯泡七次)黃芩 甘草各等分

    制法

    上藥嘆咀。

    功能主治

    祛痰除濕,和胃截瘧。治癉瘧,脈弦數(shù),但熱不寒,或熱多寒少,膈滿能食,口苦舌千,心煩口渴,小便黃赤,大便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12~20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5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重訂嚴(yán)氏濟生方》
更多中藥材
  • 處方防風(fēng)、荊芥、生地、勾藤、角茴、木瓜、芎、紫金皮、五加皮、白芷、檳榔、木香、羌活、獨活、歸尾、天臺烏、威靈仙、杜仲、芍藥、牛膝、乳香、沒藥、故紙、五靈脂、石南藤、自然銅各等分。制法每月頭酒,一塊用絹袋兜,宜浸35日。功能主治諸虛百損,遍......
  • 處方龜板25克,鱉甲25克,枸杞子25克,白芍25克,熟地25克,人參15克,白術(shù)15克,當(dāng)歸15克,茯苓15克,五味子15克,遠志10克,甘草10克。功能主治育陰生血。主氣虛血虛。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摘錄韓百靈方......
  • 處方葛蒲2分,茯苓5分,茯神5分,人參5分,遠志7分。制法上藥治下篩。功能主治令人不忘。主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酒送下,1日3次。摘錄方出《千金》卷十四,名見《準(zhǔn)繩·類方》卷五......
  • 《小兒病源》卷三:不驚丸處方枳殼(去瓤,麩炒)、淡豆豉。制法上為末。功能主治小兒因驚氣而吐逆作搐,痰涎壅塞,手足掣疭,眼睛斜視。用法用量每服1字,病甚者服半錢,急驚者,薄荷自然汁調(diào)下;慢驚者,荊芥湯入酒3-5點調(diào)下。1日3次,不拘時候。摘錄......
  • 處方枳殼(去瓤,麩炒微黃)1兩,淡豆豉(焙干)半兩,茯神(去皮木根)半兩,南星半兩,蝎梢50尾(去尖毒),凈蕪荑2錢半(先入乳缽內(nèi),極細研爛)。制法上除蕪荑外,余5味焙為末,再同蕪荑乳缽內(nèi)杵勻,醋煮糯米粉糊為丸。功能主治疏風(fēng)順氣,和脾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