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土百部

    拼音注音Tǔ Bǎi Bù別名

    千錘打(《四川中藥志》),滇百部、小百部(云南)。

    出處

    《中藥材手冊(cè)》

    來源

    為百合科植物羊齒天門冬塊根。春、秋兩季挖取,除去苗莖,洗凈泥沙,曬干。

    生境分布

    生長(zhǎng)于陰濕和土壤肥厚的地方,常見于山麓林下草叢中。分布云南、四川、西藏、陜西、甘肅、山西、河南、湖北等地。產(chǎn)四川、云南。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根莖短.根簇生,粗壯,肉質(zhì),先端膨大,呈紡錘形。莖直立,高30~60厘米,綠色,圓柱形,中空,下部分枝多,上部節(jié)間較短;葉狀枝2~6枚簇生,扁平,鐮刀狀,先端漸尖.中脈明顯,綠色有光澤,長(zhǎng)6~8毫米,寬約1毫米。葉退化為鱗葉狀,極小,膜質(zhì)?;s性,單生或成對(duì)生于葉腋;花梗細(xì)弱,長(zhǎng)10~15毫米,中部有一關(guān)節(jié);花小,鐘狀,花被裂片6;雄蕊6,著生于花被基部;雌蕊1,子房3室。漿果,圓球形,直徑5~7毫米,熟時(shí)黑色。

    性狀

    多為叢生的根條,頭部有蘆稈及較短的干枯殘莖。每條塊根呈紡錘形,兩端尖,長(zhǎng)約3~7厘米,粗約0.7~1.2厘米。外表皺縮,呈灰棕色或棕褐色;干燥后多呈空殼狀。堅(jiān)脆,易折斷,內(nèi)心空虛少肉質(zhì),未充分干燥者,內(nèi)心有粘性白色的肉質(zhì)。氣微酸,味帶麻。以根條均勻,內(nèi)心較飽滿者為佳.

    化學(xué)成分

    羊齒天門冬根含粘液質(zhì)達(dá)60%。粘液質(zhì)經(jīng)緩和水解可分成粘多糖和多糖兩部分,前者由甘露糖和葡萄糖醛酸(1:1)組成,后者由果糖、葡萄糖、甘露糖(2:8:9)組成。

    炮制

    以水潤(rùn)軟,切片,曬干。

    歸經(jīng)

    《四川中藥志》:"入肺經(jīng)。"

    性味

    四川中藥志):"性微溫,味甘苦,無毒。"

    功能主治

    ①《峨帽藥植》:"治虛弱咳嗽。"

    ②《四川中藥志》:"潤(rùn)肺燥,殺蟲虱。治肺勞久咳,療骨蒸潮熱,涂疥癬。"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2~3錢;或入丸劑。外用;煎水洗或研末敷。

    備注

    同屬植物小莖葉天門冬的塊根亦供藥用。

    摘錄《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八角楓葉拼音注音Bā Jiǎo Fēnɡ Yè出處《南寧市藥物志》來源為八角楓科植物八角楓或瓜木的葉。植物形態(tài)詳“八角楓根“條。功能主治《南寧市藥物志》:“跌打接骨?!皬?fù)方①治乳結(jié)疼痛:八角楓葉數(shù)十張,抽去粗筋,搗爛敷中指(......
  • 《中藥大辭典》:八角楓根拼音注音Bā Jiǎo Fēnɡ Gēn別名白龍須(《簡(jiǎn)易草藥》),白金條(《分類草藥性》),白筋條(《四川中藥志》)。出處《簡(jiǎn)易草藥》來源為八角楓科植物八角楓或瓜木的根、須根或根皮。全年可采,挖取支根或須根,洗凈,......
  • 《中藥大辭典》:八角楓花拼音注音Bā Jiǎo Fēnɡ Huā別名牛尾巴花(《浙江民間常用草藥》)。出處《四川中藥志》來源為八角楓科植物八角楓或瓜木的花。植物形態(tài)詳“八角楓根“條。6月采。功能主治《四川中藥志》:“治頭風(fēng)痛及胸腹脹滿。研末......
  • 《中國藥典》:八角茴香拼音注音Bā Jiǎo Huí Xiānɡ英文名FRUCTUS ANISI STELLATI來源本品為木蘭科植物八角茴香Illicium verum Hook. f. 的干燥成熟果實(shí)。秋、冬二季果實(shí)由綠變黃時(shí)采摘,置沸......
  • 《全國中草藥匯編》:八角蓮拼音注音Bā Jiǎo Lián別名一把傘、六角蓮、獨(dú)葉一枝花、獨(dú)腳蓮[江西]、一碗水[陜西]、八角七、八角兵盤七、鬼臼來源為小檗科八角蓮屬植物八角蓮Dysosma pleiantha (Hance) Woo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