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控涎丹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三:控涎丹別名

    子龍丸(《外科壘生集》卷四)。

    處方

    甘遂(去心)紫大戟(去皮)白芥子(真者)各等分

    制法

    上為細(xì)末,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曬干。

    功能主治

    攻逐痰飲。治痰涎內(nèi)伏,胸背、手腳、頸項、腰胯突然痛不可忍,內(nèi)連筋骨,牽引釣痛,坐臥不寧,走易不定,或頭痛不可舉,昏倦多睡,飲食無味,痰唾稠粘,夜間喉中多有鋸聲,及手腳沉重,腿冷痹麻,氣脈不通等。

    用法用量

    食后及臨臥時用姜湯成熟水送下5~10丸。如疾猛氣實,酌加用量。

    備注

    本方是從《圣濟總錄》卷十“趁痛丸”演化而來。參見該條。

    摘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三《活人方》卷六:控涎丹處方

    黑丑3兩(生熟各半),枳實1兩5錢,橘紅1兩5錢,白芥子1兩,樸消3錢,生礬2錢5分,熟礬2錢5分,牙皂1錢5分。

    制法

    白蘿卜汁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

    滌除痰癖伏飲。主男婦素有停痰積飲,隱伏于兩脅之下,腰腎腸胃之間,遠(yuǎn)年則隨氣走注,為痛屈伸不得,而精神元氣猶旺者。

    用法用量

    空心姜湯吞服1錢。

    摘錄《活人方》卷六《丹溪心法》卷四:控涎丹處方

    甘遂(面裹煨)、大戟(制)、真白芥菜子(炒)各等分。

    制法

    上為末,加桃仁泥糊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一身及兩脅走痛,痰挾死血者。

    用法用量

    每服5-7丸,漸加至10丸,臨臥姜湯送下。

    摘錄《丹溪心法》卷四《玉案》卷三:控涎丹處方

    大戟2兩,白芥子2兩,瓜蔞曲2兩,薄桂3錢,全蝎8個,雄黃2錢,朱砂2錢。

    制法

    上為末,粉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一切痰飲癥,或漉漉有聲,或手足冷痹,氣脈不通者。

    用法用量

    每服60-70丸,臨臥姜湯送下。

    摘錄《玉案》卷三宋·《三因極一病癥方論》:控涎丹出處

    控涎丹,出自宋·《三因極一病癥方論》。本方又名“子龍丸”,由十棗湯衍化而來。

    組成

    甘遂、大戟、白芥子。

    用法

    上藥各等分,共為細(xì)末,面糊為丸。每服1.5~4.5克,每日或隔日服1次,臨臥時用生姜湯送服。

    功效

    祛痰逐飲。

    主治

    主治水飲痰涎停于胸脅,脅肋疼痛,舌苔黏膩,脈弦或滑。

    臨床應(yīng)用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高脂血癥、結(jié)核性胸腔積液、食道癌術(shù)后胸腔積液等病癥。

    1.高脂血癥:應(yīng)用控涎丹治療高脂血癥30例,5日為1個療程,1個月后再服第2個療程,共服2個療程;與吉非貝齊治療30例作對照,連服2個月。觀察兩組血脂變化。結(jié)果:治療組與對照組均能降低TC、T克,升高HDL - C,但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總有效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陜西中醫(yī)》2006年第7期)

    2.結(jié)核性胸腔積液:84例確診為結(jié)核性胸腔積液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24例常規(guī)給予抗結(jié)核化學(xué)治療,胸腔穿刺抽液,適當(dāng)輸液及支持療法;治療組60例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chǔ)上加用控涎丹治療,隔日1次。療程均為2周。以2周內(nèi)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胸片及胸腔B超示胸腔積液消失為痊愈標(biāo)準(zhǔn)。結(jié)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6.7%,對照組75%,兩組愈顯率及總有效率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實用中醫(yī)內(nèi)科雜志》2007年第7期)

    3.食管癌術(shù)后胸腔積液:采用控涎丹原方鼻飼食管癌術(shù)后胸腔積液患者。根據(jù)患者體質(zhì)情況及腹瀉程度,每日1次,每次1.0~2.5克;或每日2次,每次1.0克,療程15日,每周進(jìn)行X光胸透或攝片1次,12例患者均在1個療程內(nèi)治愈,治愈率100%,最快的1周內(nèi)胸腔積液即完全吸收。(《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04年第6期)

    方解

    本方大戟蕩滌臟腑曲道之水飲痰毒、惡血,甘遂破癥堅積聚,利水谷道,遂、戟配伍,峻逐痰飲水濕,兼入血分,消癥化瘀;白芥子蕩滌皮里膜外之水飲、痰毒、惡血。宋·陳言謂:“控涎丹專為痰涎伏在心膈上下而設(shè)?!敝灰莆蘸糜昧?,擇證無誤,其療效安全可靠。體氣虛弱者應(yīng)當(dāng)慎用。

    現(xiàn)代研究

    臨床報道也見于治療脂肪瘤、頸淋巴結(jié)結(jié)核、骶髂關(guān)節(jié)炎、頸椎病、慢性前列腺炎、神經(jīng)性嘔吐癥、慢性腹瀉、多囊卵巢綜合征等證屬水飲痰涎停滯的病癥。實驗研究表明,方中甘遂含有一種無水酸,能刺激腸管,引起腸蠕動亢進(jìn),產(chǎn)生峻下作用,并有利尿之功;白芥子含有脂肪油及白芥子苷、杏仁酶等成分,有祛痰平喘,止咳作用,并對組織中炎性滲出物的吸收尤有殊功。

    方歌

    控涎丹用遂戟芥,攻滌痰涎力不差。

    摘錄宋·《三因極一病癥方論》
更多中藥材
  • 《濟陽綱目》卷六十五:安肺湯處方當(dāng)歸5分,川芎5分,芍藥5分,熟地(酒蒸)5分,白術(shù)5分,茯苓5分,五味子5分,麥冬(去心)5分,桑白皮(炙)5分,甘草(炙)5分,阿膠1錢2分。功能主治榮衛(wèi)俱虛,發(fā)熱自汗,肺虛喘氣,咳嗽痰唾。用法用量上作1......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五:安腎丸處方肉桂(去粗皮,不見火)川烏(炮,去皮、臍)各500克 桃仁(麩炒)白蒺藜(炒,去刺)巴戟(去心)山藥 茯苓(去皮)肉蓯蓉(酒浸,炙)石斛(去根,炙)萆薢 白術(shù) 破故紙各1.5千克制法上藥為末,煉蜜為丸,如......
  • 處方肉桂(去粗皮.不見火)、川烏(炮.去皮.臍),各十六兩;桃仁(麩炒)、白蒺藜(炒.去刺)、巴戟(去心)、山藥、茯苓(去皮)、肉蓯蓉(酒浸.炙)、石斛(去根.炙)、白術(shù)、破故紙,各四十八兩。炮制上為末,煉蜜為圓,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腎經(jīng)......
  • 《溫病條辨》卷三:安腎湯處方鹿茸3錢,葫蘆巴3錢,補骨脂3錢,韭子1錢,大茴香2錢,附子2錢,茅術(shù)2錢,茯苓3錢,菟絲子3錢。功能主治濕久脾陽消乏,腎陽亦憊者。用法用量本方改為丸劑,名“安腎丸”(見原書同卷)。大便溏者,加赤石脂。各家論述凡......
  • 《吳鞠通醫(yī)案》卷三:安胃丸處方姜半夏8錢,川椒炭6錢,廣皮5錢,云苓塊6錢,烏梅肉4錢,生姜5錢。功能主治嘔吐不食已久,六脈弦細(xì)而弱。用法用量甘瀾水8茶杯,煮成3杯。分3次服。摘錄《吳鞠通醫(yī)案》卷三《衛(wèi)生寶鑒》卷五:安胃丸處方白術(shù)5錢,干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