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荊防敗毒散

    《攝生眾妙方》卷八:荊防敗毒散處方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枳殼 茯苓 防風 荊芥 桔梗 川芎各4.5克 甘草15克

    功能主治

    疏風解表,敗毒消腫。治鳳寒感冒初起,惡寒發(fā)熱,頭疼身痛,苔白,脈浮者;瘡腫初起,見表寒證者。

    用法用量

    上藥用水300毫升,煎至240毫升,溫服。

    摘錄《攝生眾妙方》卷八《痘疹會通》卷五:荊防敗毒散處方

    荊芥、防風、薄荷、連翹、甘草、桔梗、蟬蛻、前胡、花粉。

    功能主治

    麻疹初起。

    用法用量

    加燈心、竹葉,水煎服。

    摘錄《痘疹會通》卷五《回春》卷八:荊防敗毒散處方

    防風、荊芥、羌活、獨活、柴胡、前胡、薄荷、連翹、桔梗、枳殼、川芎、茯苓、金銀花、甘草。

    制法

    上銼。

    功能主治

    散毒。主癰疽疔腫,發(fā)背乳癰,憎寒壯熱,甚者頭痛拘急,狀以傷寒,1-2日至4-5日者。

    用法用量

    加生姜,水煎,瘡在上,食后服;在下,食前服。

    大便不通,加大黃、芒消;熱甚痛急,加黃芩、黃連。

    摘錄《回春》卷八《瘡瘍經(jīng)驗全書》卷三:荊防敗毒散處方

    穿山甲1錢,甘草1錢,紅花1錢,羌活1錢,當歸1錢,川芎1錢,赤芍1錢,生地1錢,銀花1錢,荊芥1錢,防風1錢,木通1錢,枳殼1錢,烏藥1錢,天花粉1錢,槐米末2錢,牛膠5錢。

    功能主治

    便毒,初起之時,寒熱交作,兩腿牽絆腫起,不能屈伸。

    摘錄《瘡瘍經(jīng)驗全書》卷三《醫(yī)統(tǒng)》卷九十一:荊防敗毒散處方

    荊芥、防風、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桔梗、枳殼、天麻、地骨皮各等分。

    功能主治

    小兒痘疹始終熱毒之甚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微汗熱退為佳。

    初出不快,加紫草、紫蘇、姜蠶、蔥白;泄瀉、加豬苓、澤瀉,去紫草;熱勝譫語,煩渴,加辰砂六一散調服。

    摘錄《醫(yī)統(tǒng)》卷九十一《直指·附遺》卷三引《傷寒蘊要全書》:荊防敗毒散處方

    獨活1錢,前胡1錢,人參1錢,茯苓1錢,川芎1錢,枳殼1錢,桔梗1錢,甘草1錢,荊芥1錢,牛蒡子1錢,薄荷1錢,防風1錢半,羌活1錢。

    功能主治

    瘟疫。

    用法用量

    《瘟疫論》有柴胡一錢。

    內熱,加黃芩1錢;口渴,加天花粉1錢。

    摘錄《直指·附遺》卷三引《傷寒蘊要全書》《外科心法》卷七:荊防敗毒散處方

    芎藭1錢,茯苓1錢,枳殼1錢,前胡1錢,柴胡1錢,羌活1錢,獨活1錢,荊芥1錢,防風1錢。

    功能主治

    小兒黃水瘡,瘭瘡。

    臨床應用

    1.黃水瘡:一小兒頭面患瘡數(shù)枚,作癢,出水,水到處皆潰成瘡,用綠豆粉、松香為末,香油調敷,飲以荊防敗毒散而愈。

    2.瘭瘡:一小兒頭面胸腹患水泡數(shù)枚,潰而成瘡。此因風邪乘于皮膚而然。飲荊防敗毒散,更以牛糞燒存性為末敷之而愈。

    用法用量

    每服1兩,水煎服。

    摘錄《外科心法》卷七《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沈陽方):荊防敗毒散處方

    犀角(銼末)、連翹、凈蟬蛻、薄荷、防風、荊芥、當歸、紫花地丁、雙花、綠豆、赤芍。

    制法

    上共研為極細末。每服5分至1錢,白開水送下。

    功能主治

    宣表疏風,透疹解毒,解肌清熱。主四時感冒,頭痛身熱,惡心嘔穢,傷風流涕,目赤流淚,干咳噴嚏,痛疹麻疹,周身疼痛。

    摘錄《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沈陽方)《醫(yī)學正傳》卷八:荊防敗毒散別名

    消風敗毒散

    處方

    柴胡4分,甘草4分,人參4分,桔梗4分,川芎4分,茯苓4分,枳殼4分,前胡4分,羌活4分,獨活4分,荊芥穗4分,防風4分。

    制法

    上細切,作1服。

    功能主治

    發(fā)散痘疹,疏解寒熱。主癰疽瘡瘍初起,發(fā)熱,脈浮數(shù),及水腫邪在表者;傷寒溫春發(fā)斑重者;痘疹,及時氣風毒邪熱;風水、皮水,凡在表宜從汗解者;腸風下血清鮮者;腦疽、甘疽、赤白游風、疥瘡初起有表證,虛者。

    臨床應用

    耳目赤腫:一人耳面赤腫作痛,咽干發(fā)熱,脈浮數(shù)。先以荊防敗毒散2劑,勢退大半,又以葛根牛蒡子湯4劑而痊。

    用法用量

    消風敗毒散(《醫(yī)學六要·治法匯》卷五)?!夺t(yī)學六要·治法匯》有生姜三片。

    摘錄《醫(yī)學正傳》卷八《白喉全生集》:荊防敗毒散處方

    防風3錢(去蘆),柴胡(去蘆)2錢,僵蠶(姜汁炒)2錢,法夏(姜汁炒)2錢,桔梗2錢,前胡2錢,獨活2錢,荊芥1錢5分,羌活1錢5分,銀花1錢5分,枳殼1錢,粉草1錢,生姜3片。

    功能主治

    白喉初起,白見于關內或關外,色必明潤而平,滿喉淡紅微腫略痛,頭痛,惡寒發(fā)熱,飲食如常,舌苔白,二便和,寒邪尚在表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白喉全生集》《青囊全集》卷下:荊防敗毒散處方

    荊芥1錢5分,防風2錢,羌活1錢,獨活8分,前胡1錢5分,柴胡1錢,桔梗1錢,元參2錢,茯苓1錢,川芎1錢,白芷2錢,草節(jié)5分,皂刺1錢5分。

    功能主治

    疔瘡,憎寒壯熱者。

    用法用量

    野菊為引。

    摘錄《青囊全集》卷下《喉科種?!肪硭模呵G防敗毒散處方

    荊芥、防風、柴胡、前胡、皂角刺3個,羌活、獨活、川芎、薄荷、生姜1片,桔梗、枳殼、茯苓、甘草、蘇葉3分。

    功能主治

    喉閉初起。因肝肺火盛,復受風寒,寒氣客于會厭,致咽喉腫痛,面赤腮腫,項外漫腫,甚則喉中有塊如拳,湯水難入,猝然如啞,暴發(fā)寒熱。

    用法用量

    方中荊芥、防風、柴胡、前胡、羌活、獨活、川芎、薄荷、桔梗、枳殼、茯苓、甘草用量原缺。

    摘錄《喉科種?!肪硭摹夺t(yī)方簡義》卷四:荊防敗毒散處方

    荊芥1錢5分,防風1錢5分,薄荷1錢5分,桔梗1錢5分,元參3錢,牛蒡子(炒)3錢,人中黃1錢,象貝母1錢,射干1錢,黃芩(炒)1錢。

    功能主治

    時毒。風邪上干肺胃,致咽喉腫痛,兩頤發(fā)腫,身有寒熱。

    用法用量

    加竹葉20片,青果2個,水煎服。

    注意

    忌食生冷等物,恐阻肺氣,變幻莫測也。

    摘錄《醫(yī)方簡義》卷四《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三:荊防敗毒散處方

    荊芥7分,粉草7分,連翹7分,川芎7分,羌活7分,獨活7分,五加皮7分,角刺1錢,穿山甲(炒)1錢,歸尾1錢,防風1錢,蒼術1錢,酒防己1錢,地骨皮1錢,白鮮皮1錢3分,金銀花1錢3分,土茯苓1兩。

    功能主治

    耳后忽然腫痛,兼發(fā)寒熱表證者,及楊梅瘡初發(fā)者。

    用法用量

    水煎,加酒,食后服。

    摘錄《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三《準繩·幼科》卷六:荊防敗毒散處方

    人參、赤茯苓、羌活、獨活、前胡、薄荷、柴胡、枳殼、川芎、桔梗各等分,甘草減半,牛蒡子、防風、荊芥、連翹、金銀花。

    功能主治

    余毒癰腫。

    用法用量

    方中牛蒡子、防風。荊芥、連翹、金銀花用量原缺。

    病在頭,加白芷、升麻;上身,倍加桔梗;手,加薄桂;腰,加杜仲;腿足,加牛膝、木瓜。

    摘錄《準繩·幼科》卷六《醫(yī)部全錄》卷四二○引《幼科全書》:荊防敗毒散處方

    生大黃、防風、荊芥穗、酒紅花、牛蒡子、升麻、元參、人參、桔梗、酒芩、酒柏、甘草。

    功能主治

    小兒諸熱。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醫(yī)部全錄》卷四二○引《幼科全書》《醫(yī)略六書》卷二十一:荊防敗毒散處方

    荊芥1兩半,防風1兩半,桔梗8錢,枳殼1兩半(炒),茯苓1兩半,大力子3兩(炒),蟬衣1兩,半橘紅1兩半,甘草8錢。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散風清膈。主風毒內攻,清肅之氣不行,故耳竅被擾,耳內作癢,脈浮數(shù)者。

    用法用量

    荊芥散血分之風;防風散氣分之風;桔梗清利咽膈以清耳竅;枳殼破滯化氣以平逆氣;茯苓清治節(jié),甘草和中氣,大力子疏風解熱,廣橘紅利氣除痰,凈蟬衣輕揚解散,善蛻皮膚,肅清耳竅,耳癢有不退者乎。

    摘錄《醫(yī)略六書》卷二十一《幼幼集成》卷四:荊防敗毒散處方

    荊芥穗1錢,北防風1錢,凈連翹1錢,陳枳殼1錢,綠升麻1錢,南薄荷1錢,川羌活1錢,川獨活1錢,粉干葛1錢,川木通1錢,金銀花1錢,片黃芩1錢,正川芎1錢,黑梔仁1錢,炙甘草1錢。

    功能主治

    小兒瘡疥毒氣內陷,肚腹作腫。

    用法用量

    上身腫,加蔥3莖,下身腫,加燈芯10莖,水煎服。

    摘錄《幼幼集成》卷四明·《攝生眾妙方》:荊防敗毒散組成

    羌活、柴胡、前胡、獨活、枳殼、茯苓、荊芥、防風、桔梗、川芎各一錢五分(各4.5克),甘草五分(1.5克)。

    用法

    原方用散劑,每服15~30克,加生姜3片、薄荷3克,水煎服?,F(xiàn)代臨床多有飲片作湯劑。

    功效

    發(fā)汗解表,消瘡止痛。

    主治

    瘡腫初起,癥見惡寒發(fā)熱,無汗不渴,舌苔薄白,脈浮數(shù)。

    臨床應用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角膜炎、流行性腮腺炎、口腔感染、水痘等病癥。

    1.忽性上呼吸道感染:以本方湯劑加減治療59例,若體溫>38℃,可酌情加量。與炎琥寧注射液治療59例對照。療程均為3日。療效評定以治療3日內體溫恢復正常,感冒癥狀全部消失,隨訪5日無變化即為痊愈。結果:痊愈36例,顯效16例,有效5例,無效2例。且治療組退熱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山西中醫(yī)》2010年第3期)

    2.病毒性角膜炎:以本方湯劑合阿昔洛韋、貝復舒滴眼液、滴寧局部點眼治療單純皰疹性角膜炎151例(189只眼),在上述西藥滴眼基礎上,加服維生素B2片,阿昔洛韋片治療180例(217只眼)為對照。療效評定以角膜上皮修復,角膜透明,熒光素染色(±),或視力提高4排以上為顯效。結果:治療2周,顯效率50.79%;治療2月,顯效率85.19%。(《浙江中醫(yī)雜志》2009年第12期)

    3.流行性腮腺炎:以本方改湯劑加減治療120例,分別根據(jù)辨證屬溫毒入侵,邪在衛(wèi)分;溫毒蘊郁,衛(wèi)氣同??;溫毒熾盛,內犯營血的不同進行加減。療效評定以治療1~3日,腮腺腫脹及臨床癥狀消失為顯效。結果:顯效50例,有效64例,無效6例。(《山西中醫(yī)》2006年第2期)

    4.口腔感染:以本方改湯劑治療口腔頜面部炎癥106例,治療3~7日。療效評定以用藥1~3日內,全身自覺癥狀消失,白細胞總數(shù)正常,局部腫痛等癥狀消退為顯效。結果:36例急性頷下淋巴結炎患者,顯效32例,有效4例;24例頜下腺炎患者,顯效13例,有效11例;46例冠周炎,顯效22例,有效18例。其中6例在服本方的同時,每日靜點青霉素針劑“總有效率達100%。(《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08年第1期)

    5.水痘:以本方改湯劑加減治療38例,療程1~2周。療效評定以瘡疹全部結痂、干燥、體溫正常,無合并皮膚感染為治愈。結果:治療1~2周后,痊愈37例;未愈1例。(《浙江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5年第4期)

    方解

    以荊芥、防風,羌活、獨活發(fā)汗解表,開泄皮毛,使風寒之邪隨汗而解;柴胡、枳殼、桔梗調暢氣機,川芎行血合營;羌活、茯苓化痰滲濕,三組合用;意在解表祛邪與疏通氣血津液,甘草調和藥性。祛風散寒之力較強,宜于外感風寒濕邪較重者。加入銀翹,則更具清熱解毒消腫之功,對于溫熱所致之瘡腫初起,療效亦佳。

    正如《內經(jīng)》所說:“汗之則瘡已”,凡壅阻于皮膚血脈之間的毒邪,可隨汗而散。但在臨床應用時要注意掌握兩點:一是必須有發(fā)熱惡寒等表證存在。二是必須是瘡腫初起,對于瘡瘍已膿已潰,日久不斂,體質虛弱者,即使表證存在,亦不宜發(fā)汗太過。正如《傷寒論》說:“瘡家,身雖疼痛,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痙。”

    現(xiàn)代研究

    臨床報道尚見于治療帶狀皰疹、流行性腮腺炎、蕁麻疹、特應性皮炎,妊娠高熱、類風濕關節(jié)炎、眩暈、小兒痢疾、麥粒腫、結膜炎、眼瞼皮膚炎、玫瑰糠疹、夜咳、寒哮、坐骨神經(jīng)痛、多發(fā)性神經(jīng)炎、乳癰、癰、過敏性皮炎、老年性瘙癢癥、髖關節(jié)滑膜炎、腎病蛋白尿等病癥,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荊芥和防風均有良好的抗炎、解熱鎮(zhèn)痛作用,兩藥配伍使用,在抗炎和解熱方面體現(xiàn)出協(xié)同作用,在鎮(zhèn)痛方面亦有一定的加和作用。

    方歌

    (一)荊防敗毒草苓芎,羌獨柴前枳桔同,瘡瘍痢疾表寒證,散風祛濕功效宏。?

    (二)荊防敗毒宣時氣,風溫無汗用之靈,荊防羌獨柴前草,川芎枳桔與茯苓。

    摘錄明·《攝生眾妙方》
更多中藥材
  • 《千金翼》卷二十一引《耆婆方》:阿魏雷丸散處方阿魏3分,紫雷丸3分,雄黃3分,紫石英3分,朱砂半兩,滑石半兩,石膽半兩,丹砂半兩,雚蘆半兩,白蘞半兩,犀角半兩,斑蝥(去足翅)40枚,芫青(去足翅)40枚,牛黃5分,紫鉚1分。制法上為散。功能......
  • 處方阿魏24克 廣木香6克 檳榔12克制法研細末,糊為丸,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行氣消積。氣滯腹痛久不愈者。用法用量每服3丸,日二次。因阿魏氣臭難吃,可改用膠囊裝,每服0.9克。摘錄《蒲輔周醫(yī)療經(jīng)驗》......
  • 處方阿魏15克(酒煮)麝香3克 雄黃9克 野水紅花子120克 神曲(炒)人參 白術(生)各30克 肉桂15克制法上為散。功能主治腸覃,諸積,痞塊。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荸薺3個去皮,搗爛和藥,早晚各一服,用砂仁湯過口。摘錄《張氏醫(yī)通》卷十三......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六:不二丸處方巴豆(去皮、心、膜,去油)杏仁(去皮、尖,研)各70個 黃蠟40克 砒霜(研,入瓷罐內,以赤石脂固縫,鹽泥固濟,燒通赤,候冷取出)48克 白膠香(研細)12克 黃丹(炒)75克 乳香20克 朱砂(研飛)1......
  • 處方巴豆(去皮.心.膜.去油)、杏仁(浸.去皮.尖.研),各七十個;黃蠟一兩三錢,砒霜(研.入磁罐子.以赤石脂固封縫.鹽泥固濟.燒通赤.候泠取出)一兩六錢,白膠香(研細)四錢,黃丹(炒)二兩半,乳香(研)六錢半,朱砂(研飛)半兩,木鱉子(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