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南蒼術(炒)厚樸(姜炒)大腹皮(制)甘草(生)陳皮 萊菔子(焙)山楂 麥芽(炒)神曲(炒)
化積消滯。治小兒飲食過度,積滯內(nèi)停,脘腹膨脹,大便不通。
引用生姜,水煎服。
蒼術(制)、厚樸、陳皮、甘草、黃芩、車前子、山楂肉、澤瀉、白芍(炒)、木香。
小兒痢疾,兼泄瀉腹痛,唇紅作渴者。
水煎服?;蚣娣游断氵B散。
蒼術(制)、厚樸(炒)、陳皮、木香、白芍、山楂肉、檳榔、澤瀉。
小兒傷食瀉,肚痛作渴,或瀉糟粕惡臭。
生姜為引?;蚣嬗煤椭型?。
平胃散加膩粉。
一切惡瘡,頭上瘡。
清油調敷。
平胃散加干葛、香附、木香、檳榔。
酒積腹痛。
陳皮、蒼術、厚樸、炙草、藿香、砂仁或加小茴(炒)。
痘疹虛寒嘔吐。
上加煨姜,同煎服。
陳皮、厚樸、蒼術、甘草、草果、枳殼、神曲。
孕婦胞阻,傷食停滯,心胃作痛者。
若大便秘結日久,則加芒消、大黃以攻之,然必倍甘草以緩其峻性,庶不傷胎。
防風、陳皮、制蒼術、厚樸、木香、枳殼、白豆蔻、制香附、甘草、檳榔。
小兒胃脘積冷作痛,嘔吐痰水者。
生姜為引。
平胃散加黃連、木香、檳榔。
毒滯上攻,痢兼嘔吐。
水煎服。
蒼術、陳皮、甘草、黃芩、黃連、檳榔、茯苓、木香、澤瀉、木通。
濕蒸熱郁而致下痢。
蒼術2錢,陳皮1錢,甘草1錢,厚樸1錢5分,豬苓1錢5分,黃芩1錢5分,澤瀉1錢5分,干姜5分,白芍3錢,陳倉米1錢5分。
痢疾。
痢下色紅,去干姜,加當歸3錢,黃連1錢。
蒼術1錢半,厚樸(姜炒)1錢,陳皮8分,甘草(炙)8分,扁豆(炒,研)2錢,白芍1錢半,半夏1錢半,大腹皮(去黑皮及粗,洗凈)1錢,砂仁1錢(炒,研),生姜1錢3分,大棗3枚(去核)。
傷寒,太陰脾經(jīng)病,腹?jié)M而吐,食不下,嗌干,手足自溫,或自利,腹痛,不渴,脈沉而細。
如泄,加肉豆蔻8分,白術1錢半,或再加煨木香3分;如腹痛拒按者,去生姜,加葛根1錢半;如嗌干,加元參、桔梗。
蒼術8分,芍藥1錢,白術5錢,神曲5錢,陳皮5錢,厚樸5錢,白芷3分,甘草3分。
上為細末。
小兒吐乳吐食,泄瀉傷寒。
人參湯調服;吐瀉相兼,用木香湯下;飲食不思,山楂湯下;煩躁口渴,麥冬湯下;二便不利,木通湯下;夜間啼哭,元胡青皮湯下;諸般雜證,米湯下;肚痛不止,芍藥花粉湯下。
蒼術、厚樸、陳皮、甘草、縮砂、草果、山楂子、麥芽。
食積泄瀉,噫氣作酸,泄而腹痛甚,瀉后痛減,臭如抱壞雞子。
防風、升麻、枳殼(麩炒)、葛根、蒼術(炒)、陳皮、厚樸(姜炒)、南山楂、麥芽(炒)、生甘草。
消滯解毒。主小兒麻疹腹痛。食滯凝結,毒氣不得宣發(fā)于外,故不時曲腰啼叫,兩眉頻蹙。
引用生姜、燈心,水煎服。
陳皮、厚樸(姜炒)、神曲(炒)、南蒼術(米泔水浸,炒)、麥芽(炒)、甘草(生)、香附米(制)、南山楂。
小兒因食滯郁塞,痘出之時原無腹痛,忽然一時作痛者。
南蒼術(炒)、厚樸(姜炒)、大腹皮(制)、甘草(生)、陳皮、萊菔子(焙)、山楂、麥芽(炒)、神曲(炒)。
小兒飲食過度,胃中停滯,以致腹脹,大便不利者。
蒼術4錢,厚樸3錢,陳皮3錢,草果2錢,檳榔2錢,甘草1錢。
上銼,作2劑。
瘴瘧。寒熱作而指甲青黑者。
加生姜煎服。
蒼術1錢,厚樸1錢,陳皮6分,甘草6分,茯苓2錢,姜夏1錢,香附1錢,荷葉1錢2分。
眼胞痰核。由濕痰氣郁而成,結于上下眼胞,皮里肉外,其形大者如棗,小者如豆,推之移動,皮色如常,硬腫不疼。
平胃散加木香、檀香、烏藥、砂仁。
尸厥。
留白廣皮(炒)2兩4錢,白扁豆(炒黃)2兩4錢,蒼術(炒深黃)3兩2錢,厚樸(姜汁炒)1兩6錢,甘草1兩(炒),木通(炒)8錢。
水瀉,脾胃不和,不進飲食。
姜湯調下。
陳皮、蒼術、厚樸、甘草、藿香、砂仁、小茴香、煨姜。
痘疹嘔吐,面青白,手足冷,二便自利,心腹作痛,或渴喜熱飲者。
平胃散加神曲、山楂、香附、木香、砂仁、枳殼、肉桂、干姜。
食滯腹痛。氣口脈緊盛或沉而實,有形在中脘,痛甚惡食,或瀉之后痛減者,甚則手不可近,而欲吐不吐。
加生姜,水煎服。
厚樸1錢,陳皮1錢,蒼術1錢,甘草(炙)3分,枳實5分,砂仁5分,麥芽5分,神曲5分,山楂5分,木香5分,白豆蔻5分。
上銼。
飲食停滯,胸腹痞悶。
加生姜3片,水煎服。
蒼術、厚樸、陳皮、甘草、白術、枳實、山楂、神曲、青皮、草果、砂仁。
食瘧。寒已復熱,熱已復寒,寒熱交并,苦饑不食,食則吐痰,胸膈脹滿。
蒼術、厚樸、陳皮、甘草、白術、茯苓、半夏、神曲、山楂、澤瀉。
食積泄瀉。
厚樸(姜炒)1錢,蒼術(米泔浸,炒)1錢,陳皮1錢,甘草(炙)1錢,人參1錢。
產(chǎn)后腹脹。
蒼術(米泔水浸)6分,厚樸(去皮,姜汁炒)6分,山楂肉6分,陳皮(去白)4分,青皮4分,炒麥芽4分,炒香附4分,砂仁(研)4分,小川芎4分,炙甘草3分,生姜3片。
小兒傷食吐瀉。
《慈幼新書》有藿香,無生姜。
蒼術(米泔浸,炒)1錢,陳皮1錢,厚樸(姜炒)8分,半夏(姜炒)8分,川芎5分,香附1錢,炒枳實1錢,木香8分,神曲(炒)1錢,山楂1錢,干姜7分,甘草3分。
上銼1劑。
食積腹痛,脈弦,其痛在上,以手重按愈痛,甚欲大便,利后痛減。
蒼術(米泔水浸,焙)1錢,厚樸(姜炒)1錢,陳皮1錢,香附(醋炒)1錢,人參1錢,炙草5分,生姜(焙)5分,神曲(炒)1錢。
產(chǎn)后傷食,腹脹,嘔逆食臭,脈弦滑。
水煎,熱服。
平胃散5帖。
婦人脾血不固,崩漏。
用酒煎馬藍草,去滓,空心點服平胃散。
生料平胃散(術、樸不制)加神曲半錢,麥芽(炒)半錢。
寬中下氣、健脾消食。主吞酸或宿食不化,順臭,右關脈滑。
每服5錢,加生姜3片,水煎服。
《醫(yī)方考》:食經(jīng)宿而不化,有熱則令人吞酸,無熱則但呃臭而已;右關主脾胃,脈滑主停食。治此者,宜寬中下氣,健脾消食。辛者可寬中,故用蒼術、陳皮;苦者可下氣,故用厚樸;甘者可健脾,故用甘草;盦造變化者能消食,故用神曲、麥芽。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南蒼術(炒)厚樸(姜炒)大腹皮(制)甘草(生)陳皮 萊菔子(焙)山楂 麥芽(炒)神曲(炒)
功能主治化積消滯。治小兒飲食過度,積滯內(nèi)停,脘腹膨脹,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引用生姜,水煎服。
摘錄《醫(yī)宗金鑒》卷五十四《幼科直言》卷四:加味平胃散處方蒼術(制)、厚樸、陳皮、甘草、黃芩、車前子、山楂肉、澤瀉、白芍(炒)、木香。
功能主治小兒痢疾,兼泄瀉腹痛,唇紅作渴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蚣娣游断氵B散。
摘錄《幼科直言》卷四《幼科直言》卷四:加味平胃散處方蒼術(制)、厚樸(炒)、陳皮、木香、白芍、山楂肉、檳榔、澤瀉。
功能主治小兒傷食瀉,肚痛作渴,或瀉糟粕惡臭。
用法用量生姜為引?;蚣嬗煤椭型?。
摘錄《幼科直言》卷四《百一》卷十六引魏監(jiān)務方,名見《普濟方》卷二九九:加味平胃散處方平胃散加膩粉。
功能主治一切惡瘡,頭上瘡。
用法用量清油調敷。
摘錄《百一》卷十六引魏監(jiān)務方,名見《普濟方》卷二九九《證治匯補》卷六:加味平胃散處方平胃散加干葛、香附、木香、檳榔。
功能主治酒積腹痛。
摘錄《證治匯補》卷六《種痘新書》卷十二:加味平胃散處方陳皮、蒼術、厚樸、炙草、藿香、砂仁或加小茴(炒)。
功能主治痘疹虛寒嘔吐。
用法用量上加煨姜,同煎服。
摘錄《種痘新書》卷十二《金鑒》卷四十六:加味平胃散處方陳皮、厚樸、蒼術、甘草、草果、枳殼、神曲。
功能主治孕婦胞阻,傷食停滯,心胃作痛者。
用法用量若大便秘結日久,則加芒消、大黃以攻之,然必倍甘草以緩其峻性,庶不傷胎。
摘錄《金鑒》卷四十六《幼科直言》卷五:加味平胃散處方防風、陳皮、制蒼術、厚樸、木香、枳殼、白豆蔻、制香附、甘草、檳榔。
功能主治小兒胃脘積冷作痛,嘔吐痰水者。
用法用量生姜為引。
摘錄《幼科直言》卷五《濟陽綱目》卷二十二:加味平胃散處方平胃散加黃連、木香、檳榔。
功能主治毒滯上攻,痢兼嘔吐。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濟陽綱目》卷二十二《證治匯補》卷八:加味平胃散處方蒼術、陳皮、甘草、黃芩、黃連、檳榔、茯苓、木香、澤瀉、木通。
功能主治濕蒸熱郁而致下痢。
摘錄《證治匯補》卷八《醫(yī)學從眾錄》卷五:加味平胃散處方蒼術2錢,陳皮1錢,甘草1錢,厚樸1錢5分,豬苓1錢5分,黃芩1錢5分,澤瀉1錢5分,干姜5分,白芍3錢,陳倉米1錢5分。
功能主治痢疾。
用法用量水煎服。
痢下色紅,去干姜,加當歸3錢,黃連1錢。
摘錄《醫(yī)學從眾錄》卷五《會約》卷三:加味平胃散處方蒼術1錢半,厚樸(姜炒)1錢,陳皮8分,甘草(炙)8分,扁豆(炒,研)2錢,白芍1錢半,半夏1錢半,大腹皮(去黑皮及粗,洗凈)1錢,砂仁1錢(炒,研),生姜1錢3分,大棗3枚(去核)。
功能主治傷寒,太陰脾經(jīng)病,腹?jié)M而吐,食不下,嗌干,手足自溫,或自利,腹痛,不渴,脈沉而細。
用法用量水煎服。
如泄,加肉豆蔻8分,白術1錢半,或再加煨木香3分;如腹痛拒按者,去生姜,加葛根1錢半;如嗌干,加元參、桔梗。
摘錄《會約》卷三《瘍醫(yī)大全》卷三十三:加味平胃散處方蒼術8分,芍藥1錢,白術5錢,神曲5錢,陳皮5錢,厚樸5錢,白芷3分,甘草3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小兒吐乳吐食,泄瀉傷寒。
用法用量人參湯調服;吐瀉相兼,用木香湯下;飲食不思,山楂湯下;煩躁口渴,麥冬湯下;二便不利,木通湯下;夜間啼哭,元胡青皮湯下;諸般雜證,米湯下;肚痛不止,芍藥花粉湯下。
摘錄《瘍醫(yī)大全》卷三十三《金匱翼》卷七:加味平胃散處方蒼術、厚樸、陳皮、甘草、縮砂、草果、山楂子、麥芽。
功能主治食積泄瀉,噫氣作酸,泄而腹痛甚,瀉后痛減,臭如抱壞雞子。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金匱翼》卷七《金鑒》卷五十九:加味平胃散處方防風、升麻、枳殼(麩炒)、葛根、蒼術(炒)、陳皮、厚樸(姜炒)、南山楂、麥芽(炒)、生甘草。
功能主治消滯解毒。主小兒麻疹腹痛。食滯凝結,毒氣不得宣發(fā)于外,故不時曲腰啼叫,兩眉頻蹙。
用法用量引用生姜、燈心,水煎服。
摘錄《金鑒》卷五十九《金鑒》卷五十八:加味平胃散處方陳皮、厚樸(姜炒)、神曲(炒)、南蒼術(米泔水浸,炒)、麥芽(炒)、甘草(生)、香附米(制)、南山楂。
功能主治小兒因食滯郁塞,痘出之時原無腹痛,忽然一時作痛者。
用法用量引用生姜,水煎服。
摘錄《金鑒》卷五十八《金鑒》卷五十四:加味平胃散處方南蒼術(炒)、厚樸(姜炒)、大腹皮(制)、甘草(生)、陳皮、萊菔子(焙)、山楂、麥芽(炒)、神曲(炒)。
功能主治小兒飲食過度,胃中停滯,以致腹脹,大便不利者。
用法用量引用生姜,水煎服。
摘錄《金鑒》卷五十四《濟陽綱目》卷二十三:加味平胃散處方蒼術4錢,厚樸3錢,陳皮3錢,草果2錢,檳榔2錢,甘草1錢。
制法上銼,作2劑。
功能主治瘴瘧。寒熱作而指甲青黑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煎服。
摘錄《濟陽綱目》卷二十三《外科真詮》卷上:加味平胃散處方蒼術1錢,厚樸1錢,陳皮6分,甘草6分,茯苓2錢,姜夏1錢,香附1錢,荷葉1錢2分。
功能主治眼胞痰核。由濕痰氣郁而成,結于上下眼胞,皮里肉外,其形大者如棗,小者如豆,推之移動,皮色如常,硬腫不疼。
摘錄《外科真詮》卷上《證治匯補》卷七:加味平胃散處方平胃散加木香、檀香、烏藥、砂仁。
功能主治尸厥。
摘錄《證治匯補》卷七《馮氏錦囊·雜癥》卷五:加味平胃散處方留白廣皮(炒)2兩4錢,白扁豆(炒黃)2兩4錢,蒼術(炒深黃)3兩2錢,厚樸(姜汁炒)1兩6錢,甘草1兩(炒),木通(炒)8錢。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水瀉,脾胃不和,不進飲食。
用法用量姜湯調下。
摘錄《馮氏錦囊·雜癥》卷五《痘疹仁端錄》卷十:加味平胃散處方陳皮、蒼術、厚樸、甘草、藿香、砂仁、小茴香、煨姜。
功能主治痘疹嘔吐,面青白,手足冷,二便自利,心腹作痛,或渴喜熱飲者。
摘錄《痘疹仁端錄》卷十《證治寶鑒》卷十一:加味平胃散處方平胃散加神曲、山楂、香附、木香、砂仁、枳殼、肉桂、干姜。
功能主治食滯腹痛。氣口脈緊盛或沉而實,有形在中脘,痛甚惡食,或瀉之后痛減者,甚則手不可近,而欲吐不吐。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摘錄《證治寶鑒》卷十一《濟陽綱目》卷三十七:加味平胃散處方厚樸1錢,陳皮1錢,蒼術1錢,甘草(炙)3分,枳實5分,砂仁5分,麥芽5分,神曲5分,山楂5分,木香5分,白豆蔻5分。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飲食停滯,胸腹痞悶。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服。
摘錄《濟陽綱目》卷三十七《濟陽綱目》卷二十三:加味平胃散處方蒼術、厚樸、陳皮、甘草、白術、枳實、山楂、神曲、青皮、草果、砂仁。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食瘧。寒已復熱,熱已復寒,寒熱交并,苦饑不食,食則吐痰,胸膈脹滿。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濟陽綱目》卷二十三《濟陽綱目》卷二十二:加味平胃散處方蒼術、厚樸、陳皮、甘草、白術、茯苓、半夏、神曲、山楂、澤瀉。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食積泄瀉。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服。
摘錄《濟陽綱目》卷二十二《濟陰綱目》卷十三:加味平胃散處方厚樸(姜炒)1錢,蒼術(米泔浸,炒)1錢,陳皮1錢,甘草(炙)1錢,人參1錢。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產(chǎn)后腹脹。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濟陰綱目》卷十三《痘疹活幼至寶》卷末:加味平胃散處方蒼術(米泔水浸)6分,厚樸(去皮,姜汁炒)6分,山楂肉6分,陳皮(去白)4分,青皮4分,炒麥芽4分,炒香附4分,砂仁(研)4分,小川芎4分,炙甘草3分,生姜3片。
功能主治小兒傷食吐瀉。
用法用量《慈幼新書》有藿香,無生姜。
摘錄《痘疹活幼至寶》卷末《壽世保元》卷五:加味平胃散處方蒼術(米泔浸,炒)1錢,陳皮1錢,厚樸(姜炒)8分,半夏(姜炒)8分,川芎5分,香附1錢,炒枳實1錢,木香8分,神曲(炒)1錢,山楂1錢,干姜7分,甘草3分。
制法上銼1劑。
功能主治食積腹痛,脈弦,其痛在上,以手重按愈痛,甚欲大便,利后痛減。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服。
摘錄《壽世保元》卷五《萬氏女科》卷三:加味平胃散處方蒼術(米泔水浸,焙)1錢,厚樸(姜炒)1錢,陳皮1錢,香附(醋炒)1錢,人參1錢,炙草5分,生姜(焙)5分,神曲(炒)1錢。
功能主治產(chǎn)后傷食,腹脹,嘔逆食臭,脈弦滑。
用法用量水煎,熱服。
摘錄《萬氏女科》卷三《朱氏集驗方》卷十:加味平胃散處方平胃散5帖。
功能主治婦人脾血不固,崩漏。
用法用量用酒煎馬藍草,去滓,空心點服平胃散。
摘錄《朱氏集驗方》卷十《丹溪心法》卷三:加味平胃散處方生料平胃散(術、樸不制)加神曲半錢,麥芽(炒)半錢。
功能主治寬中下氣、健脾消食。主吞酸或宿食不化,順臭,右關脈滑。
用法用量每服5錢,加生姜3片,水煎服。
各家論述《醫(yī)方考》:食經(jīng)宿而不化,有熱則令人吞酸,無熱則但呃臭而已;右關主脾胃,脈滑主停食。治此者,宜寬中下氣,健脾消食。辛者可寬中,故用蒼術、陳皮;苦者可下氣,故用厚樸;甘者可健脾,故用甘草;盦造變化者能消食,故用神曲、麥芽。
摘錄《丹溪心法》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