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加味五積散

    《濟(jì)陽綱目》卷七十七:加味五積散處方

    蒼術(shù)2錢,肉桂2錢,麻黃1錢,陳皮1錢,桔梗9分,厚樸8分,甘草(炙)8分,枳殼(麩炒)8分,茯苓8分,當(dāng)歸8分,芍藥8分,干姜(炮)8分,白芷7分,半夏(湯泡七次)7分,川芎7分,木瓜1錢。

    制法

    上銼1服。

    功能主治

    腳氣,寒濕流注,兩腿酸疼,兼痰氣者。

    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蔥白3莖,水煎,不拘時(shí)服。

    摘錄《濟(jì)陽綱目》卷七十七《得效》卷十五:加味五積散處方

    厚樸(去粗皮,姜汁炒)1兩,半夏(洗)1兩,揚(yáng)芍藥1兩,枳殼(去瓤,炒)1兩,木香1兩,肉桂1兩,陳皮,白姜1兩3錢,蒼術(shù)6兩(米疳浸炒),桔梗1兩,香附子(炒去毛)1兩,茴香(炒)1兩,粉草1兩,人參(去蘆)1兩,茯苓(去皮)1兩,川芎當(dāng)歸(去尾)1兩,川白芷1兩。

    制法

    上銼散。

    功能主治

    產(chǎn)后敗血不散,陰陽相勝,作為寒熱;或外感寒邪,頭痛體疼,發(fā)熱不退。

    用法用量

    原書用本方治產(chǎn)后敗血不散,作為寒熱,入米醋半合煎;治外感寒邪,頭痛體疼,去木香、南香,加生姜、棗子煎。

    摘錄《得效》卷十五《宋氏女科》:加味五積散處方

    陳皮、干姜、肉桂、當(dāng)歸、枳殼、白茯苓、麻黃、甘草、厚樸、半夏、桔梗、白芷、芍藥、蒼術(shù)、川芎。

    功能主治

    觸經(jīng)感冒。經(jīng)行身體麻痹,寒熱頭痛者。

    用法用量

    原書治觸經(jīng)感冒,用本方去干姜,加羌活、獨(dú)活、牛膝。

    摘錄《宋氏女科》《胎產(chǎn)要訣》卷上:加味五積散處方

    五積散加香附、小茴香、萸肉。

    功能主治

    帶下屬虛寒者。

    摘錄《胎產(chǎn)要訣》卷上《回春》卷五:加味五積散處方

    當(dāng)歸8分,川芎8分,白芍(酒炒)8分,陳皮8分,半夏(姜炒)8分,蒼術(shù)(米泔浸)8分,茯苓(去皮)8分,厚樸(姜汁炒)8分,羌活8分,獨(dú)活8分,枳殼(麩炒)8分,桔梗8分,白芷8分,干姜5分,肉桂5分,麻黃5分,甘草5分,穿山甲(隨所痛取甲,燒灰)1錢。

    制法

    上銼1劑。

    功能主治

    四肢骨節(jié)疼痛,因于虛寒者。

    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大棗1枚,麝香少許,水煎,溫服。

    摘錄《回春》卷五
更多中藥材
  • 《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卷六:半金散處方烏蛇肉(酒浸,去皮、骨,焙)30克 天麻30克 全蝎(去毒,炒)30克 僵蠶(去絲、嘴,妙,為末)30克 朱砂15克(研,飛)龍腦3克(研)制法上藥研為細(xì)末,拌勻。功能主治主治心肺中風(fēng),昏困不省,心胸滿悶,......
  • 處方大川芎2枚(銼作4塊),大附子1個(gè)(和皮生搗為細(xì)末)。制法上以水和附子末如面劑,裹芎作四處。如附子末少入面,裹畢以針穿數(shù)孔子,用真腦、麝熏有穴處內(nèi)香,再捏合穴內(nèi),如穴內(nèi)未覺有香,再熏1柱,細(xì)羅灰,用罐子內(nèi)熱炭炮熟,為細(xì)末。功能主治氣虛頭......
  • 處方生附子 半夏各7.5克 生姜10片功能主治溫胃化痰。主治胃冷生痰,嘔吐不止。用法用量水煎,空腹時(shí)服?;蚣幽鞠闵僭S尤妙。摘錄《醫(yī)學(xué)入門》卷七......
  • 處方半夏 附子 人參 白術(shù) 干姜 甘草功能主治主治妊娠胃中虛冷,嘔吐不止。用法用量上以水220毫升,煎至150毫升,溫服。摘錄《產(chǎn)科發(fā)蒙》卷二......
  • 《雜病源流犀燭)卷一:半黃丸處方黃芩45克 南星 半復(fù)各30克制法上藥研末,姜汁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清熱化痰。主治熱痰留滯于內(nèi),咳嗽面赤,胸腹脅常熱,惟足乍有冷時(shí),其脈洪滑者。用法用量用生姜湯送下30~50丸。摘錄《雜病源流犀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