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向日葵根

    《中藥大辭典》:向日葵根拼音注音Xiànɡ Rì Kuí Gēn出處

    《嶺南采藥錄》

    來源

    為菊科植物向日葵。

    原形態(tài)

    詳"向日葵子"條。

    化學(xué)成分

    根中能合成促進(jìn)植物細(xì)胞分裂的動(dòng)力精,運(yùn)至各部分;在葉和莖汁中都含動(dòng)力精,其性質(zhì)同玉蜀黍嘌呤。

    性味

    《四川中藥志》:"性溫,味甘,無毒。"

    功能主治

    治胸脅胃脘作痛,二便不通,跌打損傷。

    ①《嶺南采藥錄》:"治跌打損傷,紅腫。"

    ②《四川中藥志》:"治胃脹胸痛,脅肋滯痛,潤腸通便。"

    ③《泉州本草》:"治消渴引飲,疳瘡流黃水。"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鮮者0.5~1兩;或研末。外用:搗敷。

    復(fù)方

    ①治胃脘滯痛:向日葵根、芫荽子、小茴香。煎湯服。(《四川中藥志》)

    ②治二便不通:向日葵鮮根搗絞汁,調(diào)蜜服,每次五錢至一兩。(《泉州本草》)

    ③治淋病陰莖澀痛:鮮向日葵根一兩。水煎數(shù)沸(不要久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④治疝氣:鮮葵花根一兩。和紅糖煎水服。(江西《草藥手冊》)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向日葵根拼音注音Xiànɡ Rì Kuí Gēn別名

    葵花根、向陽花根、朝陽花根

    英文名Sunflower Root出處

    出自《嶺南采藥錄》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向日葵的根。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Helianthus annuus L.

    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挖,洗凈,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

    向日葵 一年生草本,高1-3m。莖直立,粗壯,中心髓部發(fā)達(dá),被粗硬剛毛。葉互生;有長柄;葉片寬卵形或心狀卵形,長10-30cm或更長,寬8-25cm,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心形或截形,邊緣具粗鋸齒,兩面被糙毛,具3脈。頭狀花序序單生于莖端,直徑可達(dá)35cm;總苞片卵圓形或卵狀披針形,先端尾狀漸尖,被長硬剛毛;雌花舌狀,金黃色,不結(jié)實(shí);兩性花筒狀,花冠棕色或紫色,結(jié)實(shí);花托平;托片膜質(zhì)。瘦果倒卵形或卵狀長圓形,稍扁,淺灰色或黑色;冠毛具2鱗片,呈芒狀。脫落?;ㄆ?-7月。

    化學(xué)成分

    含多糖(polysaccharides)[1],向是葵皂甙2(helianthoside 2)[2]。根、莖含粗糙裂片酸(trachyloban-19-oic acid),貝殼杉烯酸(kaur-16-en-19-oic acid)[3]。莖含木質(zhì)素(lignin),綜纖維素(holcellulose),α-纖維素(α-cellulose)[4],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異綠原酸(isochlorogenic acid),向日葵環(huán)氧內(nèi)酯(annuithrin)[5],4-O-咖啡酰奎寧酸(4-O-caffeoy quinic acid),東莨菪甙(scopoin)[6]。莖的芒香性成分含α-,β-蒎烯(α-,β--pinene),乙酸丁酯(Bu-acetate)[7]。

    歸經(jīng)

    歸胃;膀胱經(jīng)

    性味

    味甘;淡;性微寒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行氣止痛。主淋濁;水腫;帶下;疝氣;脘腹脹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鮮者加倍;或研末。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1.《嶺南采藥錄》:治跌打損傷,紅腫。

    2.《四川中藥志》:治胃脹胸痛,脅肋滯痛,潤腸通便。

    3.《泉州本草》:治消渴引飲,疳瘡流黃水。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別名野薔薇來源薔薇科白殘花Rosa multiflora Thunb. var. cathayensis Rehd. et Wils.,以花、根入藥。生境分布華東。性味苦、澀,寒。功能主治花:清暑熱,化濕濁,順氣和胃。主治暑熱胸悶,口渴,嘔......
  • 《中藥大辭典》:白毛夏枯草拼音注音Bái Máo Xià Kū Cǎo別名金瘡小草(《本草拾遺》),雪里青、土犀角(《綱目拾遺》),見血青、白頭翁、筋骨草、石灰菜、紫背金盤、破血丹(《植物名實(shí)圖考》),退血草、散血草(《分類草藥性》,伏地筋......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毛委陵菜別名熱干巴[蒙名]來源薔薇科白毛委陵菜Potentilla conferta Bunge,以根入藥。生境分布內(nèi)蒙古。性味苦、酸,涼。功能主治清熱,涼血,止血。主治子宮功能性出血。鼻衄。用法用量配方用,1~2錢。......
  • 拼音注音Bái Máo Cǎo別名伏地蜈蚣草(《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出處《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來源為紫草科植物紫筒草的全草。夏季采收,曬干。生境分布生于草原、沙漠地區(qū)的固定沙地、山坡、沙質(zhì)地。分布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陜西等地。原形態(tài)......
  • 《中藥大辭典》:白毛藤拼音注音Bái Máo Ténɡ別名苻(《爾雅》),蜀羊泉、谷菜(《本經(jīng)》),鬼目草(《爾雅》郭璞注),白草(《別錄》),排風(fēng)、白幕(《本草拾遺》),鬼目菜(《吳志》),天燈籠、和尚頭草(《綱目拾遺》),望冬紅、酸尖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