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黃連解毒湯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黃連解毒湯處方

    黃連、黃蘗、黃芩、大梔子,各二錢。

    功能主治

    火證通治。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鐘,煎至一鐘,食遠(yuǎn)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明·方賢著《奇效良方》:黃連解毒湯處方

    黃連、黃蘗、黃芩、山梔,各二錢半。

    功能主治

    治傷寒雜病,熱毒煩悶,干嘔口燥,呻吟喘滿,陽厥極深,畜熱于內(nèi),傳為陰毒,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鐘,煎至一鐘。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肘后方》卷二:黃連解毒湯別名

    火劑湯(《脈因證治》卷上)、三黃解毒湯(《醫(yī)學(xué)心悟》卷六)。

    處方

    黃連9克 黃柏 黃芩各6克 梔子14枚

    功能主治

    清熱瀉火。治一切實熱火毒,三焦熱盛之證。大熱煩渴,口燥咽千,錯語,不眠;或熱病吐血、衄血,或熱甚發(fā)斑,身熱下利,濕熱黃疸;外科癰疽疔毒,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數(shù)有力。

    用法用量

    用水1.2升,煎取400毫升,分二次服。

    注意

    服藥期間,忌食豬肉、冷水。

    備注

    三焦積熱,邪火妄行,故用黃芩瀉肺火于上焦,黃連瀉脾火于中焦,黃柏瀉腎火于下焦,梔子通瀉三焦之火,從膀胱而出。蓋陽盛則陰衰,火盛則水衰,故用大苦大寒之藥,抑陽而扶陰,瀉其亢盛之火,而救其欲絕之水,然非實熱,不可輕投。

    按:本方在原書中無方名,現(xiàn)據(jù)《外臺秘要》卷一引《崔氏方》補(bǔ)。

    摘錄《肘后方》卷二《傷寒活人指掌圖》卷四:黃連解毒湯處方

    黃連1分,黃芩半兩,芍藥半兩,梔子。

    功能主治

    大熱作嘔,語呻吟,不得眠。

    用法用量

    方中梔子用量原缺。

    摘錄《傷寒活人指掌圖》卷四《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一:黃連解毒湯處方

    川連、黃柏、黃芩、山梔、連翹。

    功能主治

    婦人經(jīng)水崩漏不止。

    用法用量

    水煎,食前服。

    摘錄《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一方出《肘后方》卷二,名見《外臺》卷一引《崔氏方》:黃連解毒湯別名

    解毒湯、火劑湯、黃連黃柏湯、既濟(jì)解毒湯、三黃解毒湯、三黃湯

    處方

    黃連3兩,黃柏2兩,黃芩2兩,梔子14枚。

    藥理作用

    ①抗病原微生物作用《中醫(yī)雜志》(1958;10:704):黃連解毒湯具顯著的抗菌作用。且難于形成耐藥性。對單味黃連產(chǎn)生耐藥性的細(xì)菌,可在原抑菌濃度的32倍環(huán)境中生長,但對黃連解毒湯耐藥者,僅能于4倍抑菌濃度生長?!吨谐伤幯芯俊罚?986;12:39):黃連解毒湯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所致小鼠腹腔感染也有保護(hù)作用,能降低死亡率。試驗表明:以本方煎劑25g/kg灌服,對照組死亡率為90%,本方死亡率僅30%。②抗細(xì)菌毒素作用《全國中醫(yī)內(nèi)科急癥治療學(xué)術(shù)交流會論文集》 285頁(1979;12)黃連解毒湯對內(nèi)毒素發(fā)熱有對抗作用,還能對抗內(nèi)毒素所致低血糖癥和體溫的嚴(yán)重降低,并可使內(nèi)毒素血癥時腎、腦等重要生命臟器的營養(yǎng)性血流量增加,炎性細(xì)胞吞噬異物活性下降的幅度減少,并能降低內(nèi)毒素所致大、小鼠的休克死亡率。此外,黃芩還能顯著對抗內(nèi)毒素所致實驗動物全身性急性DIC,對多種化學(xué)毒物也有顯著解毒效果。③解熱作用《中藥通報》(1986;1:51):黃連解毒湯具顯著的解熱效果,對內(nèi)毒素所致家兔發(fā)熱,黃連解毒湯的解熱作用起效較慢,但持續(xù)時間長,給藥后6小時發(fā)熱兔體溫仍繼醫(yī)續(xù)下降。④抗炎作用及對免疫功能的影響《四川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1959;1:55、1960;1:13)黃連解毒湯有顯著抗炎效果,膿毒敗血癥患者服藥后,可見其白細(xì)胞吞噬作用加強(qiáng)。黃連解毒湯還能增強(qiáng)小鼠及兔網(wǎng)狀內(nèi)皮系統(tǒng)的吞噬活性,其增強(qiáng)吞噬效果與黃連及黃連解毒湯對細(xì)菌毒素形成及抗毒作用密切有關(guān)。⑤降壓作用及對血液系統(tǒng)和心血管系統(tǒng)的影響《國外醫(yī)學(xué)·中醫(yī)中藥分冊》(1981;1:56):黃連解毒湯的降壓作用以黃連、黃柏為最強(qiáng),去黃連、黃柏后作用消失,但本方去黃芩后作用最強(qiáng),單去黃連則出現(xiàn)快速耐受性。其降壓機(jī)制不是通過對末梢的乙酰膽堿及兒茶酚胺的影響,但能增強(qiáng)乙酰膽堿的作用?!稘h方醫(yī)學(xué)》(1986; 8:17):對實驗性輕~中度高血壓大鼠,每日給予本方1g/kg,可見明顯的降壓效果,作用迅速,給藥翌日即可用血壓下降,5~7日即能使血壓恢復(fù)正常。本方的特點是僅使過高的血壓降至正常,而不會使其降至正常水平以下,這與許多降壓西藥不同,此外,本方可使腦卒中易發(fā)性大鼠的腦卒中發(fā)作減少。⑥止血作用《漢方醫(yī)學(xué)》(1982;3:13):本方對熱盛之出血有良效,對Ⅷ因子、Ⅸ因子等內(nèi)凝因子有活性,家兔凝血酶原時間測定表明對外凝系統(tǒng)無影響。對于雙香豆素(華法令)所致小鼠出血死亡,黃連解毒湯可明顯延緩死亡時間。本方有一定促凝止血效果。⑦對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的影響《中藥方劑近代研究及臨床應(yīng)用》:實驗結(jié)果表明,黃連解毒湯中黃連、黃柏中所含的小檗堿,能明顯興奮垂體——腎上腺皮質(zhì)系統(tǒng),因而認(rèn)為此作用在臨床療效上可能具有一定意義。

    功能主治

    一切實熱火毒之證,三焦熱盛。癥見大熱煩躁,口燥咽干,目赤睛痛,錯語不眠;或熱病吐血、衄血、便血,甚或發(fā)斑;外科癰疽瘡瘍?,F(xiàn)亦用于膽道感染、膿皰瘡、濕疹等屬于實熱火毒壅盛者。

    臨床應(yīng)用

    1.反胃:間街五條比大坂屋德兵衛(wèi)之妻,年二十有六,月事不常,朝食輒吐之暮,暮食則吐之朝,每吐上氣煩熱,頭痛、眩暈,時醫(yī)或以為翻胃治之,曾無寸效,其面色焰焰,而脈沉實,心下至小腹拘攣,而所按盡痛。先生曰,有一方可以治矣,乃與黃連解毒湯3貼,前癥頗愈,后數(shù)日,卒然腹痛,瀉下如塊,月事尋順也,三旬復(fù)舊。

    2.膽道感染:鄭某某,男,35歲,農(nóng)民,1974年5月3日初診。訴右上腹持續(xù)疼痛,痛連右肩,發(fā)熱,干嘔,目微黃膩,脈象弦數(shù)。既往曾患膽囊炎,癥屬肝膽濕熱。治以清熱利膽,方用黃連解毒湯加枳殼、廣木香、大黃(后下)、茵陳。3劑后腹痛減輕,大便日解2次,原方去大黃,繼服3劑,諸癥緩解。

    3.腸熱脫肛:徐某某,男,4歲,1975年3月1日初診。脫肛已年許,每次便后肛門脫出,曾服補(bǔ)中益氣湯無效,癥屬脾胃積熱,下注大腸,治擬黃連解毒湯加地榆、枳殼,服藥7劑后,脫肛已愈,諸癥消失。

    4.小兒流涎:徐某某,男,4歲,1974年5月16日初診。據(jù)其母訴,口角流涎,經(jīng)久不止,下頦糜爛,環(huán)唇紅腫,涎水漬襟,污染衣被,舌紅,尿赤。治用黃連、黃芩、甘草各1錢,梔子、茵陳各2錢。5劑即見流涎減少,唇紅消退,繼服5劑而愈。

    5.幼兒濕疹:某某,男,產(chǎn)下月余。額頭濕水浸淫,面部膿癡成片,耳頸皮膚紅赤,煩躁多啼,尿赤。內(nèi)服黃連解毒湯,每日1劑;外用黃柏、滑石、煅石膏、青黛研細(xì)末敷患處,服藥4劑而愈。

    6.膿皰瘡:徐某某,男,6歲,1974年4月26日初診。皮膚丘疹抓癢,感染成瘡,膿皰瘡?fù)尾枯^多,四肢也發(fā),脈數(shù)。治擬清熱解毒,黃連解毒湯加銀花、連翹,5劑愈。

    用法用量

    解毒湯(《保命集》卷中)、火劑湯(《脈因證治》卷上)、黃連黃柏湯(《傷寒總病論》卷三)、既濟(jì)解毒湯(《醫(yī)方類聚》卷五十六引《修月魯般經(jīng)》)、三黃解毒湯(《外科十法》)、三黃湯(《不居集·下集》卷四)。

    注意

    忌豬肉、冷水。

    各家論述

    1.《醫(yī)方考》:用黃連瀉心火,黃芩瀉肺肝之火,黃柏瀉腎火,梔子瀉上下之火。

    2.《醫(yī)方集解》:此手足陽明、手少陽藥也。三焦積熱,邪火妄行,故用黃芩瀉肺火于上焦,黃連瀉脾火于中焦,黃柏瀉腎火于下焦,梔子瀉三焦之火從膀胱出。蓋陽盛則陰衰,火盛則水衰,故用大苦大寒之藥,抑陽而扶陰,瀉其亢甚之火,而救其欲絕之水也,然非實熱不可輕投。

    3.《刪補(bǔ)名醫(yī)方論》:君以黃連直解心經(jīng)火毒也,黃芩瀉肺經(jīng)火毒,黃柏瀉腎經(jīng)火毒,梔子通瀉下焦火毒,使諸火毒從膀胱出。

    摘錄方出《肘后方》卷二,名見《外臺》卷一引《崔氏方》《救急選方》卷上引《兒科方要》:黃連解毒湯處方

    黃連1錢,甘草1錢,玄參1錢,射干1錢半,貝母7分,桔梗7分,連翹7分,生地8分,犀角(水磨)1錢(藥熟入)。

    功能主治

    清血中之熱,瀉胃中之火。主小兒牙疳。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救急選方》卷上引《兒科方要》《證治要訣類方》卷一:黃連解毒湯處方

    黃連1錢半,黃柏1錢半,梔子1錢半,木香3分,犀角1錢(無,以升麻代之)。

    功能主治

    傷寒,因飲食復(fù)劇,煩悶干嘔,口噪呻吟,錯語不得眠。

    用法用量

    水1盞半,煎7分服。

    摘錄《證治要訣類方》卷一《誠書》卷十五:黃連解毒湯處方

    貝母、當(dāng)歸、赤芍藥、黃連、獨活、紫草、紅花、荊芥穗、陳皮、生地、甘草、菖蒲。

    功能主治

    皮燥口苦痛瘡。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誠書》卷十五《痘科類編》卷四:黃連解毒湯處方

    黃連、黃芩、黃柏、梔子、生地各等分。

    功能主治

    麻疹已出,煩躁譫語,熱甚昏迷,不省人事者。痘出純紫赤色,血熱氣實也。

    用法用量

    《幼幼集成》有牛蒡子。

    摘錄《痘科類編》卷四《外科正宗》卷二:黃連解毒湯處方

    黃連、黃芩、黃柏、山梔、連翹、甘草、牛蒡子各等分。

    功能主治

    疔毒入心,內(nèi)熱口干,煩悶恍惚,脈實者。

    用法用量

    水2鐘,加燈心20根,煎8分,不拘時候服。

    摘錄《外科正宗》卷二《回春》卷二:黃連解毒湯處方

    黃連2錢,黃芩2錢,黃柏2錢,梔子2錢,柴胡2錢,連翹2錢。

    制法

    上銼1劑。

    功能主治

    傷寒大熱不止,煩躁干嘔,口渴喘滿,陽厥極深,蓄熱內(nèi)甚,及汗吐下后,寒涼不能退其熱者。嗜酒不育,脈六部洪大,重按則覺微細(xì)無力者。

    用法用量

    水煎,溫服。

    摘錄《回春》卷二《回春》卷二:黃連解毒湯處方

    黃連、黃芩、梔子、黃柏、連翹、芍藥、柴胡各等分。

    制法

    上銼1劑。

    功能主治

    三焦實火,內(nèi)外皆熱,煩渴,小便赤,口生瘡。

    用法用量

    水煎,食前服。

    摘錄《回春》卷二《瘡瘍經(jīng)驗全書》卷二:黃連解毒湯處方

    黃連(姜汁拌炒)、甘草、升麻、桔梗、茯苓、黃芩(酒炒)、山梔、當(dāng)歸、川芎、白芍、生地、枳殼、玄參、天花粉、連翹、小柴胡、金銀花、燈心。

    功能主治

    對心發(fā)。

    用法用量

    臨服加犀角汁。

    摘錄《瘡瘍經(jīng)驗全書》卷二《準(zhǔn)繩·幼科》卷四:黃連解毒湯處方

    黃連、生地黃、芍藥、甘草、木通、車前草、僵蠶、桔梗、連翹、牛蒡子、荊芥。

    功能主治

    痘出三兩朝,身中熱烙,焦紫無紅活色,梟炎猛烈之甚也;或眼紅瞼赤,或小便澀結(jié)。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或去僵蠶、翹、芥,加紫草茸、燈心;熱甚,加柴胡、地骨皮;飽脹,加全瓜蔞、枳實、山楂;氣弱,不用枳、楂。

    摘錄《準(zhǔn)繩·幼科》卷四《治疫全書》卷五:黃連解毒湯處方

    黃連、黃芩、梔子各等分。

    功能主治

    一切火熱,表里俱盛,狂躁煩心,口燥咽干,大熱干嘔,錯語不眠.吐血衄血,熱甚發(fā)斑。

    用法用量

    水煎,溫服。

    注意

    倘非實熱,不可輕投。

    摘錄《治疫全書》卷五《幼科直言》卷二:黃連解毒湯處方

    黃連、玄參、連翹、梔子、花粉、陳皮、甘草、竹葉。

    功能主治

    痘見苗,以至起長,一切煩熱火癥,或眼目赤紅,或腮咽腫痛,或生口瘡,或牙痛,或衄血。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幼科直言》卷二《幼科直言》卷四:黃連解毒湯處方

    木香、黃連、歸尾、白芍(炒)、紅花、連翹、滑石、枳殼、陳皮、甘草。

    功能主治

    痢疾。便雜色滯凍,兼嘔噦不食者,此癥必危,乃暑毒深重之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幼科直言》卷四《傷寒大白》卷二:黃連解毒湯處方

    黃連、黃芩、黃柏、山梔、石膏。

    功能主治

    清里熱。主發(fā)狂之癥,外無表邪,里無痰食。

    摘錄《傷寒大白》卷二《瘡瘍經(jīng)驗全書》卷一:黃連解毒湯處方

    黃連、鼠粘子、桔梗、天花粉、連翹、當(dāng)歸、生地黃、白芍藥、牡丹皮、青皮、枳殼、前胡、小柴胡、干葛、玄參、金銀花。

    功能主治

    弄舌喉風(fēng)。

    摘錄《瘡瘍經(jīng)驗全書》卷一《外科真詮》卷下:黃連解毒湯處方

    黃連、黃芩、黃柏、梔炭、銀花。

    功能主治

    疔瘡。

    摘錄《外科真詮》卷下《赤水玄珠》卷二十八:黃連解毒湯處方

    黃連、黃芩、黃柏、山梔、牛蒡子、甘草、防風(fēng)、荊芥、知母、石膏、桔梗、玄參、木通。

    功能主治

    時令暄熱,麻痘初發(fā)熱。

    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水煎服。

    摘錄《赤水玄珠》卷二十八《治疹全書》卷下:黃連解毒湯處方

    生地、白芍、當(dāng)歸、黃連、木通、防風(fēng)、銀花、荊芥、連翹、丹皮、柴胡、麥冬、鱉甲、薄荷。

    功能主治

    疹后發(fā)熱成疳。

    用法用量

    加燈心,水煎服。

    摘錄《治疹全書》卷下《萬氏家抄方》卷六:黃連解毒湯處方

    條芩(酒炒)、黃連(酒炒)、歸尾、枳殼、紅花、甘草。

    功能主治

    小兒痘后下利膿血。

    用法用量

    《片玉痘疹》有酒大黃。

    摘錄《萬氏家抄方》卷六《幼科直言》卷五:黃連解毒湯處方

    黃連、桔梗、連翹、土貝母、丹皮、甘草梢、黃芩、生地、白僵蠶、玄參。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主胎瘤游風(fēng)。

    用法用量

    水煎服。兼服犀角丸。

    摘錄《幼科直言》卷五《肘后備急方》,名見《外臺秘要》引崔氏方:黃連解毒湯組成

    黃連三兩(9g)、黃芩、黃柏各二兩(各6g)、 梔子(擘)十四枚(9g)。

    用法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

    瀉火解毒。

    主治

    三焦火毒熱盛證。大熱煩躁,口燥咽干,錯語不眠,或熱病吐血、衄血,或熱甚發(fā)斑,或身熱下利,或濕熱黃疸,或外科瘡瘍疔毒,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數(shù)有力。

    方解

    本方證乃火毒熾盛,充斥三焦所致?;鸲緹胧ⅲ瑑?nèi)外皆熱,上擾神明,故煩熱錯語;血為熱迫,隨火上逆,則為吐衄;熱傷絡(luò)脈,血溢肌膚,則為發(fā)斑;熱盛則津傷,故口燥咽干;熱壅肌肉,則為癰腫疔毒;舌紅苔黃,脈數(shù)有力,皆為火毒熾盛之證。綜上諸癥,皆為實熱火毒為患,治宜瀉火解毒。方中君以黃連清瀉心火,又兼瀉中焦之火。因心主火,瀉火必先清心,心火寧則諸經(jīng)之火自降。臣以黃芩清瀉上焦之火,佐以黃柏清瀉下焦之火。使以梔子通瀉三焦,導(dǎo)熱下行,使邪熱從小便而去。四藥合用,集大苦大寒之連、芩、柏、梔于一方,苦寒直折,火邪去則熱毒解,諸癥可愈。

    臨床應(yīng)用

    1.用方要點本方為苦寒直折,清熱解毒的基礎(chǔ)方。臨床以大熱煩躁,口燥咽干,舌紅苔黃,脈數(shù)有力為辨證要點。

    2.現(xiàn)代運(yùn)用本方常用于治療敗血癥、膿毒血癥、痢疾、肺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乙型腦炎以及感染性炎癥等屬火熱毒盛者。

    注意

    本方皆為苦寒之品,有化燥傷陰之弊,非火盛者不宜使用,久服易傷脾胃。

    方歌

    黃連解毒湯四味,黃芩黃柏梔子備, 躁狂大熱嘔不眠,吐衄發(fā)斑均可為。

    摘錄《肘后備急方》,名見《外臺秘要》引崔氏方
更多中藥材
  • 處方半夏(泡)1錢半,茯苓1錢半,陳皮(去白)1錢半,生姜1錢半。功能主治消飲止嘔,和中順氣。主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2盞半,煎1盞,去滓,臨臥服。摘錄《濟(jì)陽綱目》卷十八......
  • 處方半夏2兩,附子1分,赤茯苓1分,白術(shù)1分,人參1分,黃橘皮1分,丁香1分。制法上為細(xì)末。功能主治痰飲嘔吐。用法用量每服5錢,加生姜,水煎,空心服。心躁者,去丁香;飲甚者,加細(xì)辛,葶藶1分,枳實4個。摘錄《雞峰》卷十八......
  • 處方半夏7個(湯泡7次,每次百沸,候冷用手搓去滑),全青橘皮4個,棗子5個,烏梅5枚,草果子2枚,生姜2塊(草果大),甘草2寸(炙黃)。制法上并洗凈,爛捶碎。功能主治嵐瘴及一切瘧疾。用法用量同入砂瓶內(nèi),用水1大碗,以濕紙蓋頭及嘴,以文武火煮......
  • 處方半夏1錢5分,真藿香1錢,干姜(炒)1錢,甘草5分,白茯苓1錢,廣陳皮1錢,白術(shù)1錢(炒)。功能主治痰邪留于胸膈,胃口熱甚,皆令嘔不止,下之嘔當(dāng)去,今反嘔者,此屬胃氣虛寒,少進(jìn)飲粥,便欲吞酸者;瘟疫下后,脈靜身涼,不渴不燥,胃寒嘔逆。用......
  •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半夏補(bǔ)心湯處方半夏12克 宿姜10克 茯苓 桂心 枳實 橘皮各6克 白術(shù)8克 防風(fēng) 遠(yuǎn)志各4克制法上九味,嘆咀。功能主治溫胃健脾,理氣化飲。主脾胃虛弱,寒飲內(nèi)停,脘腹脹滿,悲憂不樂,夜多異夢。用法用量以水1升,煮取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