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半夏(洗)天南星(去皮、膜)白礬 皂角(切碎)生姜各500克 青皮(去瓤)陳皮(去白)紫蘇子(炒)蘿卜子(炒,別研)杏仁(去皮、尖,炒,別研)干葛 神曲(炒)麥蘗(炒)山檀 香附子(炒,去毛)各250克
上藥先將前五味煎至天南星無(wú)白點(diǎn)為度,揀去皂角不用,將生姜切片,曬干火焙,后入余藥,同碾為細(xì)末。姜汁浸蒸餅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順氣健脾,化痰消食。治痰飲,宿食。
每服50~70丸,臨臥、食后用茶、酒送下。
人參(去蘆)白茯苓 半夏(湯洗七次,別研細(xì)末)桔梗(切作小塊,姜汁浸)白術(shù)各30克 白附子 前胡 枳實(shí) 甘草各15克
上為末,用半夏姜汁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治停痰宿飲。
每次30~40丸,姜湯送下。
半夏90克 陳皮 干姜 白術(shù)各30克
上藥研末,姜汁糊丸。
治寒痰。
姜湯下20丸。
明礬(枯)1分,白附子半兩,南星(半生半熟)半兩,半夏(炮)半兩。
上為末,姜汁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化痰。主諸般咳嗽。
每服20-30丸。食后生姜湯送下。
膽星2兩,半夏(制)2兩,礞石(制)2兩,枳實(shí)2兩,麝香3分。
上為末,姜汁糊為丸,如綠豆大,朱砂為衣。
驚搐,喉內(nèi)痰響。
姜湯研化量送。
天南星(生用)、半夏(生用)、薄荷葉、人參、茯苓、白礬各等分。
上為細(xì)末,生姜汁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涼膈,止嗽。主痰嗽,頭眩。
每服30丸,食后生姜湯送下。
半夏(洗)1斤,南星(去皮膜)1斤,白礬1斤,皂角(切碎)1斤,生姜1斤。
上用水同煮至南星無(wú)白點(diǎn)為度,揀去皂角不用,將生姜切片,同半夏、南星曬干,無(wú)白色,火焙,再加:青皮(去瓤)、陳皮(去白)、紫蘇子(炒)、蘿卜子(炒,別研)、杏仁(去皮尖,炒,另研)、干葛、神曲(炒)、麥蘗(炒)、糖球子、香附子(炒,去毛),上加藥共半斤,與前藥合和一處,碾為細(xì)末,生姜自然汁浸蒸餅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快脾順氣,化痰消食。主痰濕食積內(nèi)阻,咳嗽氣喘,胸膈脹悶。痰飲。久喘或作或止者。酒食生痰,胸膈滿悶,五更咳嗽。
本方方名,《醫(yī)方集解》引作“順氣消食化痰丸”。
《醫(yī)方集解》:此手足太陰藥也。痰由濕生,半夏、南星所以燥濕;痰由氣升,蘇子、菔子;杏仁所以降氣;痰由氣滯,青皮、陳皮、香附所以導(dǎo)滯;痰因于酒食,葛根、神曲所以解酒,山查、麥芽,所以化食。濕去食消則痰不生,氣順則咳嗽止,痰滯既去,滿悶自除也。
化痰頂
石青1兩(水飛),石綠半兩(水飛)。
上為末,面糊為丸,如綠豆大。
頑痰不化。
化痰頂(《串雅補(bǔ)》卷一)。
陳皮6兩,半夏6兩,枳實(shí)6兩,茯苓5兩,黃芩(枯)5兩,黃連5兩,南星5兩,瓜蔞仁4兩,杏仁4兩,天粉4兩,前胡4兩,甘草2兩。
上為末,竹瀝、姜汁或水為丸,如綠豆大。
上焦痰火壅盛,咳嗽煩熱,胸滿氣急。
每服2錢,食后白湯送下。
南星1兩,生姜1兩,半夏1兩半,枯礬1兩半。
上為細(xì)末,水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咳嗽涎喘。
每服20丸,食后溫虀汁送下,1日2次。
節(jié)齋化痰丸
天門冬(去心)1兩,黃芩(酒炒)1兩,海粉1兩,橘紅1兩,桔梗5錢,連翹5錢,香附(杵碎,淡鹽水浸炒)5錢,青黛(另研)3錢,芒消(另研)3錢,瓜蔞仁(取肉另研)1兩。
上為細(xì)末,煉蜜入生姜汁少許,和藥杵極勻?yàn)橥瑁缧↓堁鄞蟆?/p>功能主治
開郁降火,清潤(rùn)肺金,消凝結(jié)之痰。主痰因火上,肺氣不清,咳嗽時(shí)作,及老痰、郁痰結(jié)成粘塊,凝滯喉間。
節(jié)齋化痰丸(《醫(yī)學(xué)入門》卷七)。
此方用天門冬、黃芩泄肺火也,海粉、芒消咸以軟堅(jiān)也,瓜蔞仁潤(rùn)肺清痰,香附米開郁降氣,連翹開結(jié)降火,青黛降郁火,故皆不用香燥之劑。
半夏(泡7次)1兩,南星(水泡,各姜汁拌)1兩,黃芩1兩,寒水石(煅)1兩,黃連(去毛)1兩,豬牙皂角5錢,薄荷5錢,甘草(炙)3錢。
上為細(xì)末,淡姜汁打糊為丸,如赤豆大。
熱在上焦,火盛成痰,或作痛。
每服50丸,食遠(yuǎn)茶清送下。
天絡(luò)絲(即絲瓜,燒存性為細(xì)末)。
棗肉為丸,如彈子大。
化痰。主
每服1丸,好酒送下。
干姜(或用姜屑)1兩,半夏(炮)1兩,南星(炮)1兩,枯礬1兩,滑石1兩,巴豆霜1錢。
化痰墜涎,止嗽定喘。主
每服5-7丸,生姜湯送下。食后微溏利妙。
南星(去皮,切塊)4兩(同皂角3兩、生姜3兩、白礬3兩同煮無(wú)白星為度,取出,曬干,皂角不用),半夏4兩,香附2兩,瓜蔞仁(去殼,另研)2兩,陳皮(去白)2兩,茯苓2兩,紫蘇子(炒)2兩,蘿卜子(炒)2兩,杏仁(去皮尖,另研)2兩,枳殼(麩炒)2兩。
上為末,姜汁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快脾順氣,消食化痰。主痰飲。
每服100丸,臨臥或食后用茶湯送下。
酒痰,加青皮、葛根;食積痰,加神曲、麥芽、山楂各2兩;氣壅者,加沉香5錢;熱痰,加枯芩、青黛各1兩。
黃芩(酒洗)1兩半,南星1兩,貝母(去心)1兩,滑石5錢,白芥子(去殼)5錢,風(fēng)化消2錢半。
痰嗽。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服。
瓜蔞霜、天冬、海石、青黛、連翹、桔梗。
肺經(jīng)咳嗽。
陳皮1錢,半夏1錢,茯苓1錢,川芎1錢,蒼術(shù)1錢,砂仁1錢,梔子(炒黑)1錢,制香附1錢,甘草3分,山楂3分,白術(shù)4分。
生姜為引,水煎,食遠(yuǎn)服。
蛇含石2兩(醋淬7次,以酥為度)。
黑雄豬膽為丸,如芥子大。
風(fēng)狂,痰迷心竅。
每服5分、7分,至1錢為止。12-13服即愈。更服后寧神飲。
瓜蔞霜1兩,苦杏仁1兩,煅瓦楞子1兩,青海粉1兩,制香附5錢,海蛤粉5錢,風(fēng)化消5錢,青連翹5錢,苦桔梗3錢,廣皮紅3錢,姜汁1匙。
和竹瀝,搗藥為丸。
清化下泄,廓清腸胃。主痰火蘊(yùn)結(jié)胃腸,惡心嘔吐,胸膈壅塞,嘈雜脘滿,便溏腹泄,或胸中、腸中轆轆有聲。
輕用3錢,重則4錢,清茶送下。
知母4錢,杏仁2錢,桔梗5錢,莪術(shù)4錢,葶藶3錢,冬花4錢,旋覆花1兩,姜半夏3錢,炙草1兩,橘紅1兩,兜鈴1兩,五味子4錢,麻黃1兩,人參5錢。
上為細(xì)末,面糊為丸。
寬胸化痰止嗽。主
每服2錢,開水送下。
生白礬1兩,細(xì)茶5錢。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風(fēng)痰癇病。
1歲10丸,茶湯送下;大人50丸。久服,痰自大便中出,斷病根。
半夏(湯洗7次,別末)1兩,人參(去蘆)1兩,白茯苓(去皮)1兩,白術(shù)1兩,桔梗(切作小塊,姜汁浸)1兩,枳實(shí)(去瓤,麩炒)半兩,香附子(麩炒,舂去皮)半兩,前胡(去苗,凈洗)半兩,甘草(炙)半兩。
上為細(xì)末,用半夏、姜汁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停痰宿飲。
每服30-40丸,生姜湯送下。
《本事方釋義》:半夏氣味辛溫,入足陽(yáng)明;人參氣味甘溫,入脾胃;茯苓氣味甘平淡滲,入足陽(yáng)明;白術(shù)氣味甘溫,入手足太陰;桔梗氣味苦辛平,入手太陰,為諸藥之舟楫;枳實(shí)氣味苦寒,入脾;香附子氣味辛甘平,入足厥陰、少陽(yáng);前胡氣味苦辛微寒,入手太陰;甘草氣味甘平,入足太陰,此主治停痰宿飲之方也。古人有云,邪之所湊,其里必虛,參、苓、術(shù)、甘四味乃四君子湯也,用以守護(hù)中宮;而消痰驅(qū)飲之藥,以姜為引,直搗其巢,宿飲自除矣。
半夏4兩(湯洗7遍,焙干),礬石(燒灰,研)1兩。
上為細(xì)末,以生姜自然汁煮棗,取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中焦有寒,痰逆不思飲食。
每服15丸,生姜湯送下,不拘時(shí)候。
半夏(湯洗去滑,別搗取末)2兩,天南星(炮)1兩,白附子(炮)1兩,丹砂(細(xì)研)1兩,檳榔(煨,銼)半兩,丁香1分。
上藥除半夏外,為細(xì)末,以生姜自然汁煮前半夏末作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利胸膈,進(jìn)飲食。主風(fēng)痰氣厥頭痛。
每服15丸,加至20丸,生姜湯送下,不拘時(shí)候。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半夏(洗)天南星(去皮、膜)白礬 皂角(切碎)生姜各500克 青皮(去瓤)陳皮(去白)紫蘇子(炒)蘿卜子(炒,別研)杏仁(去皮、尖,炒,別研)干葛 神曲(炒)麥蘗(炒)山檀 香附子(炒,去毛)各250克
制法上藥先將前五味煎至天南星無(wú)白點(diǎn)為度,揀去皂角不用,將生姜切片,曬干火焙,后入余藥,同碾為細(xì)末。姜汁浸蒸餅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順氣健脾,化痰消食。治痰飲,宿食。
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臨臥、食后用茶、酒送下。
摘錄《瑞竹堂經(jīng)驗(yàn)方》卷二《普濟(jì)方》卷一六四:化痰丸處方人參(去蘆)白茯苓 半夏(湯洗七次,別研細(xì)末)桔梗(切作小塊,姜汁浸)白術(shù)各30克 白附子 前胡 枳實(shí) 甘草各15克
制法上為末,用半夏姜汁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停痰宿飲。
用法用量每次30~40丸,姜湯送下。
摘錄《普濟(jì)方》卷一六四《赤水玄珠》卷六:化痰丸處方半夏90克 陳皮 干姜 白術(shù)各30克
制法上藥研末,姜汁糊丸。
功能主治治寒痰。
用法用量姜湯下20丸。
摘錄《赤水玄珠》卷六《急救仙方》卷六:化痰丸處方明礬(枯)1分,白附子半兩,南星(半生半熟)半兩,半夏(炮)半兩。
制法上為末,姜汁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化痰。主諸般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食后生姜湯送下。
摘錄《急救仙方》卷六《景岳全書》卷六十二:化痰丸處方膽星2兩,半夏(制)2兩,礞石(制)2兩,枳實(shí)2兩,麝香3分。
制法上為末,姜汁糊為丸,如綠豆大,朱砂為衣。
功能主治驚搐,喉內(nèi)痰響。
用法用量姜湯研化量送。
摘錄《景岳全書》卷六十二《普濟(jì)方》卷一六五引《衛(wèi)生家寶》:化痰丸處方天南星(生用)、半夏(生用)、薄荷葉、人參、茯苓、白礬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生姜汁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涼膈,止嗽。主痰嗽,頭眩。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后生姜湯送下。
摘錄《普濟(jì)方》卷一六五引《衛(wèi)生家寶》《瑞竹堂方》卷二:化痰丸處方半夏(洗)1斤,南星(去皮膜)1斤,白礬1斤,皂角(切碎)1斤,生姜1斤。
制法上用水同煮至南星無(wú)白點(diǎn)為度,揀去皂角不用,將生姜切片,同半夏、南星曬干,無(wú)白色,火焙,再加:青皮(去瓤)、陳皮(去白)、紫蘇子(炒)、蘿卜子(炒,別研)、杏仁(去皮尖,炒,另研)、干葛、神曲(炒)、麥蘗(炒)、糖球子、香附子(炒,去毛),上加藥共半斤,與前藥合和一處,碾為細(xì)末,生姜自然汁浸蒸餅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快脾順氣,化痰消食。主痰濕食積內(nèi)阻,咳嗽氣喘,胸膈脹悶。痰飲。久喘或作或止者。酒食生痰,胸膈滿悶,五更咳嗽。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醫(yī)方集解》引作“順氣消食化痰丸”。
各家論述《醫(yī)方集解》:此手足太陰藥也。痰由濕生,半夏、南星所以燥濕;痰由氣升,蘇子、菔子;杏仁所以降氣;痰由氣滯,青皮、陳皮、香附所以導(dǎo)滯;痰因于酒食,葛根、神曲所以解酒,山查、麥芽,所以化食。濕去食消則痰不生,氣順則咳嗽止,痰滯既去,滿悶自除也。
摘錄《瑞竹堂方》卷二《瑞竹堂方》卷二:化痰丸別名化痰頂
處方石青1兩(水飛),石綠半兩(水飛)。
制法上為末,面糊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頑痰不化。
用法用量化痰頂(《串雅補(bǔ)》卷一)。
摘錄《瑞竹堂方》卷二《簡(jiǎn)明醫(yī)彀》卷四引丹溪方:化痰丸處方陳皮6兩,半夏6兩,枳實(shí)6兩,茯苓5兩,黃芩(枯)5兩,黃連5兩,南星5兩,瓜蔞仁4兩,杏仁4兩,天粉4兩,前胡4兩,甘草2兩。
制法上為末,竹瀝、姜汁或水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上焦痰火壅盛,咳嗽煩熱,胸滿氣急。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后白湯送下。
摘錄《簡(jiǎn)明醫(yī)彀》卷四引丹溪方《普濟(jì)方》卷一五七:化痰丸處方南星1兩,生姜1兩,半夏1兩半,枯礬1兩半。
制法上為細(xì)末,水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咳嗽涎喘。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后溫虀汁送下,1日2次。
摘錄《普濟(jì)方》卷一五七《明醫(yī)雜著》卷一:化痰丸別名節(jié)齋化痰丸
處方天門冬(去心)1兩,黃芩(酒炒)1兩,海粉1兩,橘紅1兩,桔梗5錢,連翹5錢,香附(杵碎,淡鹽水浸炒)5錢,青黛(另研)3錢,芒消(另研)3錢,瓜蔞仁(取肉另研)1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煉蜜入生姜汁少許,和藥杵極勻?yàn)橥瑁缧↓堁鄞蟆?/p>功能主治
開郁降火,清潤(rùn)肺金,消凝結(jié)之痰。主痰因火上,肺氣不清,咳嗽時(shí)作,及老痰、郁痰結(jié)成粘塊,凝滯喉間。
用法用量節(jié)齋化痰丸(《醫(yī)學(xué)入門》卷七)。
各家論述此方用天門冬、黃芩泄肺火也,海粉、芒消咸以軟堅(jiān)也,瓜蔞仁潤(rùn)肺清痰,香附米開郁降氣,連翹開結(jié)降火,青黛降郁火,故皆不用香燥之劑。
摘錄《明醫(yī)雜著》卷一《扶壽精方》:化痰丸處方半夏(泡7次)1兩,南星(水泡,各姜汁拌)1兩,黃芩1兩,寒水石(煅)1兩,黃連(去毛)1兩,豬牙皂角5錢,薄荷5錢,甘草(炙)3錢。
制法上為細(xì)末,淡姜汁打糊為丸,如赤豆大。
功能主治熱在上焦,火盛成痰,或作痛。
用法用量每服50丸,食遠(yuǎn)茶清送下。
摘錄《扶壽精方》《攝生眾妙方》卷六:化痰丸處方天絡(luò)絲(即絲瓜,燒存性為細(xì)末)。
制法棗肉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化痰。主
用法用量每服1丸,好酒送下。
摘錄《攝生眾妙方》卷六《普濟(jì)方》卷一五八:化痰丸處方干姜(或用姜屑)1兩,半夏(炮)1兩,南星(炮)1兩,枯礬1兩,滑石1兩,巴豆霜1錢。
制法上為細(xì)末,水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化痰墜涎,止嗽定喘。主
用法用量每服5-7丸,生姜湯送下。食后微溏利妙。
摘錄《普濟(jì)方》卷一五八《濟(jì)陽(yáng)綱目》卷二十四:化痰丸處方南星(去皮,切塊)4兩(同皂角3兩、生姜3兩、白礬3兩同煮無(wú)白星為度,取出,曬干,皂角不用),半夏4兩,香附2兩,瓜蔞仁(去殼,另研)2兩,陳皮(去白)2兩,茯苓2兩,紫蘇子(炒)2兩,蘿卜子(炒)2兩,杏仁(去皮尖,另研)2兩,枳殼(麩炒)2兩。
制法上為末,姜汁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快脾順氣,消食化痰。主痰飲。
用法用量每服100丸,臨臥或食后用茶湯送下。
酒痰,加青皮、葛根;食積痰,加神曲、麥芽、山楂各2兩;氣壅者,加沉香5錢;熱痰,加枯芩、青黛各1兩。
摘錄《濟(jì)陽(yáng)綱目》卷二十四《濟(jì)陽(yáng)綱目》卷二十八:化痰丸處方黃芩(酒洗)1兩半,南星1兩,貝母(去心)1兩,滑石5錢,白芥子(去殼)5錢,風(fēng)化消2錢半。
功能主治痰嗽。
用法用量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服。
摘錄《濟(jì)陽(yáng)綱目》卷二十八《癥因脈治》卷二:化痰丸處方瓜蔞霜、天冬、海石、青黛、連翹、桔梗。
功能主治肺經(jīng)咳嗽。
摘錄《癥因脈治》卷二《奇方類編》卷上:化痰丸處方陳皮1錢,半夏1錢,茯苓1錢,川芎1錢,蒼術(shù)1錢,砂仁1錢,梔子(炒黑)1錢,制香附1錢,甘草3分,山楂3分,白術(shù)4分。
功能主治痰嗽。
用法用量生姜為引,水煎,食遠(yuǎn)服。
摘錄《奇方類編》卷上《仙拈集》卷二:化痰丸處方蛇含石2兩(醋淬7次,以酥為度)。
制法黑雄豬膽為丸,如芥子大。
功能主治風(fēng)狂,痰迷心竅。
用法用量每服5分、7分,至1錢為止。12-13服即愈。更服后寧神飲。
摘錄《仙拈集》卷二《重訂通俗傷寒論》:化痰丸處方瓜蔞霜1兩,苦杏仁1兩,煅瓦楞子1兩,青海粉1兩,制香附5錢,海蛤粉5錢,風(fēng)化消5錢,青連翹5錢,苦桔梗3錢,廣皮紅3錢,姜汁1匙。
制法和竹瀝,搗藥為丸。
功能主治清化下泄,廓清腸胃。主痰火蘊(yùn)結(jié)胃腸,惡心嘔吐,胸膈壅塞,嘈雜脘滿,便溏腹泄,或胸中、腸中轆轆有聲。
用法用量輕用3錢,重則4錢,清茶送下。
摘錄《重訂通俗傷寒論》《全國(guó)中藥成藥處方集》(大同方):化痰丸處方知母4錢,杏仁2錢,桔梗5錢,莪術(shù)4錢,葶藶3錢,冬花4錢,旋覆花1兩,姜半夏3錢,炙草1兩,橘紅1兩,兜鈴1兩,五味子4錢,麻黃1兩,人參5錢。
制法上為細(xì)末,面糊為丸。
功能主治寬胸化痰止嗽。主
用法用量每服2錢,開水送下。
摘錄《全國(guó)中藥成藥處方集》(大同方)《本草綱目》卷十一引《衛(wèi)生雜興》:化痰丸處方生白礬1兩,細(xì)茶5錢。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風(fēng)痰癇病。
用法用量1歲10丸,茶湯送下;大人50丸。久服,痰自大便中出,斷病根。
摘錄《本草綱目》卷十一引《衛(wèi)生雜興》《本事》卷三:化痰丸處方半夏(湯洗7次,別末)1兩,人參(去蘆)1兩,白茯苓(去皮)1兩,白術(shù)1兩,桔梗(切作小塊,姜汁浸)1兩,枳實(shí)(去瓤,麩炒)半兩,香附子(麩炒,舂去皮)半兩,前胡(去苗,凈洗)半兩,甘草(炙)半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用半夏、姜汁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停痰宿飲。
用法用量每服30-40丸,生姜湯送下。
各家論述《本事方釋義》:半夏氣味辛溫,入足陽(yáng)明;人參氣味甘溫,入脾胃;茯苓氣味甘平淡滲,入足陽(yáng)明;白術(shù)氣味甘溫,入手足太陰;桔梗氣味苦辛平,入手太陰,為諸藥之舟楫;枳實(shí)氣味苦寒,入脾;香附子氣味辛甘平,入足厥陰、少陽(yáng);前胡氣味苦辛微寒,入手太陰;甘草氣味甘平,入足太陰,此主治停痰宿飲之方也。古人有云,邪之所湊,其里必虛,參、苓、術(shù)、甘四味乃四君子湯也,用以守護(hù)中宮;而消痰驅(qū)飲之藥,以姜為引,直搗其巢,宿飲自除矣。
摘錄《本事》卷三《圣濟(jì)總錄》卷五十四:化痰丸處方半夏4兩(湯洗7遍,焙干),礬石(燒灰,研)1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以生姜自然汁煮棗,取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中焦有寒,痰逆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15丸,生姜湯送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五十四《圣濟(jì)總錄》卷六十四:化痰丸處方半夏(湯洗去滑,別搗取末)2兩,天南星(炮)1兩,白附子(炮)1兩,丹砂(細(xì)研)1兩,檳榔(煨,銼)半兩,丁香1分。
制法上藥除半夏外,為細(xì)末,以生姜自然汁煮前半夏末作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利胸膈,進(jìn)飲食。主風(fēng)痰氣厥頭痛。
用法用量每服15丸,加至20丸,生姜湯送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六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