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干姜湯

    《外臺(tái)秘要》卷九引《深師方》:干姜湯處方

    干姜12克 紫菀3克 杏仁9克(去皮、尖、雙仁,切)麻黃(去節(jié))12克 桂心 甘草(炙)各6克 五味子3克

    制法

    上七味,切。

    功能主治

    治肺中有寒,咳逆上氣。

    用法用量

    用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服。

    注意

    服藥期間,忌食海藻、菘菜、生蔥等。

    摘錄《外臺(tái)秘要》卷九引《深師方》《圣濟(jì)總錄》卷七十七:干姜湯處方

    干姜(炮)1兩,黃柏(去粗皮,炒)1兩,阿膠(炒令燥)1兩,酸石榴皮(炒)1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積年痢,困篤,腸極滑。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七十七《外臺(tái)》卷九引《深師方》:干姜湯處方

    干姜4兩,紫菀1兩,杏仁70枚(去皮尖雙仁,切),麻黃(去節(jié))4兩,桂心2兩,甘草(炙)2兩,五味子1兩。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冷咳逆氣。

    用法用量

    水8升,煮取2升7合,分3服。

    注意

    忌海藻、菘菜、生蔥等。

    摘錄《外臺(tái)》卷九引《深師方》《外臺(tái)》卷八引《古今錄驗(yàn)》:干姜湯處方

    干姜4兩,石膏4兩,栝樓根2兩,人參2兩,桂心2兩,半夏1升,吳茱萸2升,小麥1升,甘草1兩,赤小豆30粒。

    功能主治

    飲食輒噎。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酒5升,水1斗,煮棗20枚,去滓,合煮取3升,分3服。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此因胃氣之虛寒,不能運(yùn)化水谷之精微,蘊(yùn)釀而成本寒標(biāo)熱之病。非寒熱補(bǔ)瀉之兼投,何以解虛實(shí)反正之糾結(jié)。詳方中人參、甘草、干姜、萸、桂以治本寒,石膏以化標(biāo)熱,半夏、栝樓一熱一寒,分解脾濕上逆之痰飲于中,小麥、小豆開泄木邪內(nèi)蘊(yùn)之虛火于下,共襄洗滌之功。舉世但知柴胡、白芍和解肝邪,木通、車前降泄火氣,曷知谷菽有如此之妙用哉。

    摘錄《外臺(tái)》卷八引《古今錄驗(yàn)》《圣濟(jì)總錄》卷三十八:干姜湯處方

    干姜(炮)半兩,甘草(炙)半兩,桂(去粗皮)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草豆蔻(去皮)半兩,肉豆蔻(去殼,面裹煨)半兩,木香半兩,高良姜(炒)半兩,干木瓜半兩。

    制法

    上藥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霍亂吐利,心腹疼痛,氣逆,手足冷。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三十八《圣濟(jì)總錄》卷三十八:干姜湯別名

    四正湯、四味回陽飲

    處方

    干姜(炮)2兩,甘草(炙)2兩,人參2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枚。

    制法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霍亂吐下,虛冷厥逆,元陽虛脫,危在頃刻者。

    用法用量

    四正湯(《圣濟(jì)總錄》卷一六二)、四味回陽飲(《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下甚者,加龍骨(搗研)2兩;腹痛不止,加當(dāng)歸2兩(切,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三十八《古今醫(yī)徹》卷一:干姜湯處方

    炮姜1錢,茯苓1錢,炙甘草3分,當(dāng)歸1錢,澤蘭1錢,廣陳皮1錢,半夏1錢,鉤藤1錢5分。

    功能主治

    失血而嘔逆肢冷。

    用法用量

    加大棗2個(gè),水煎服。

    摘錄《古今醫(yī)徹》卷一《圣濟(jì)總錄》卷三十八:干姜湯處方

    干姜(炮)3兩,人參3兩,甘草(炙)3兩,白茯苓(去黑皮)4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4兩,桂(去粗皮)2兩,黃耆(銼)2兩。

    功能主治

    霍亂,洞泄不止,臍上筑悸。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1日3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三十八《圣濟(jì)總錄》卷八十三:干姜湯處方

    干姜(炮)1兩,木瓜1兩,吳茱萸(湯洗去涎,炒黃)3分,桂(去粗皮)3分,檳榔(銼)10枚,木香2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腳氣攻心,嘔逆悶絕,腳冷頭痛。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1棗大(拍碎),大棗2枚(擘破),同煎至6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八十三《圣濟(jì)總錄》卷九十四:干姜湯處方

    干姜(炮裂)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椒(去目并閉口,炒出汗)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桂(去粗皮)1兩,芎1兩,當(dāng)歸(切,焙)1兩,芍藥1兩。

    制法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卒疝,繞臍腹卒暴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九十四《圣濟(jì)總錄》卷一六二:干姜湯處方

    干姜(炮)3兩,黃連(去須)3兩,赤石脂3兩,當(dāng)歸(銼,炒)3兩,半夏(先研為末,生姜汁制作餅子用)5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甘草(炙)2兩,桂(去粗皮)2兩,龍骨(火燒紅)2兩,枳殼(去瓤,麩炒)2兩,人參2兩,附子(炮裂,去皮臍)2兩。

    制法

    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產(chǎn)后霍亂吐利,四肢逆冷,虛煩。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5片,煎取8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六二《圣濟(jì)總錄》卷二十七:干姜湯處方

    干姜(炮)半兩,甘草(炙,銼)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3分,陳橘皮(去白,炒)3分,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3分。

    制法

    上藥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傷寒食毒,頭痛惡寒,心腹虛脹,大便泄利。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二十七方出《千金》卷十四,名見《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三:干姜湯別名

    干姜黃連湯

    處方

    干姜3兩,當(dāng)歸4兩,黃柏4兩,地榆4兩,黃連2兩,阿膠2兩,石榴皮3枚。

    功能主治

    小腸虛寒,痛下赤白,腸滑,腸中懊檂。腹中痛,里急后重,頭偏痛,耳頰痛。

    用法用量

    干姜黃連湯(《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三)。

    摘錄方出《千金》卷十四,名見《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三《普濟(jì)方》卷二一一:干姜湯處方

    干姜2兩,黃柏1兩,石榴皮1兩,阿膠2兩半,漬豉1升,前胡4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卒大注,及赤白滯下,困篤欲死,腸已滑。

    用法用量

    以水3升,煮取3合,去滓,納阿膠,頓服。不愈更作服之。

    摘錄《普濟(jì)方》卷二一一
更多中藥材
  • 處方象牙末5錢,萬年冰(即糞窖年久磚,煅)5錢,青鹽3錢,輕粉3錢,密陀僧1錢。制法上為末,用飯搗丸錠子。功能主治痔漏。用法用量插入管內(nèi)。數(shù)日后,其管隨藥而出,不疼,自然生肌,不用收口藥。摘錄《惠直堂方》卷三......
  • 處方白葛花、天門冬、白茯苓、牡丹蕊、小豆花、縮砂仁、葛根、官桂、甘草、海鹽、木香、澤瀉、人參、陳皮、枸杞。制法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功能主治令人不醉。主用法用量每服1丸,細(xì)嚼,熱酒送下。摘錄《濟(jì)陽綱目》卷十一......
  • 處方綠豆、小豆、葛根各等分。制法上為末。功能主治令人不醉。主用法用量當(dāng)未飲酒之前,用冷水調(diào)1匙或2匙服之。摘錄《濟(jì)陽綱目》卷十一......
  • 處方麻子2升,大豆1升。制法上熬令香,為末,煉蜜為丸。功能主治益氣。主用法用量日2服。摘錄《普濟(jì)方》卷二一八......
  • 處方豬脂油4兩,白蠟2兩(溶化,離火加),白芷1錢,升麻1錢,豬牙皂1錢,丁香5分,麝香2分。制法上為細(xì)末,入前油蠟內(nèi)和勻。功能主治滋潤(rùn)肌膚。主冬月手背裂痛。用法用量先用蔥湯洗手凈,拭干,烘手熱,取前膏1塊于手心內(nèi)搓之,令手掌油潤(rùn),去藥,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