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肉穗草

    拼音注音Ròu Suì Cǎo別名

    家阿麻

    來源

    藥材基源:為野牡丹科植物肉穗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rcopyramis bodinieri Levl. Et Van.

    采收和儲藏:春、夏季采收,洗凈,切碎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000-2450m的山谷密林下、陰濕的地方或石縫間。

    資源分布:分布于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小草本,纖細(xì),高5-12cm,具匍匐莖,無毛。葉片紙質(zhì),卵形或橢圓形,先端鈍或急尖,基部鈍、圓形或近楔形,長1.2-3cm,寬0.8-2cm,邊緣具疏淺波狀齒,齒間具小尖頭,3-5基出脈,葉面被疏糙伏毛,基出脈微隆起,側(cè)脈不明顯,綠色或紫綠色,有時沿基出脈及側(cè)脈呈黃白色,背面通常無毛,有時沿側(cè)脈具極少的糙伏毛,通常呈紫紅色,極稀為綠色,基出脈與側(cè)脈隆起;葉柄長3-11mm,無毛,具狹翅。聚傘花序,頂生,有花1-3朵,稀5朵,基部具2枚葉狀苞片,苞片通常為倒卵形,被毛,總梗長0.5-3(-4)cm,花梗長1-3mm,常四棱形,棱上具狹翅;花萼長約3mm,具四棱,棱上有狹翅,先端寬而成垂直的長方形裂片,裂片背部具刺狀尖頭,有時邊緣微羽狀分裂;花瓣紫紅色至紅色,寬卵形,略偏斜,長3-4mm,先端急尖;雄蕊內(nèi)向,花藥黃色,近頂孔開裂,藥隔基部伸延成短距,距上彎,長為藥室的1/2左右;子房壇狀,先端具膜質(zhì),冠檐具波狀齒。蒴果通常白綠色,杯形,具四棱,膜質(zhì)冠長出萼1倍;宿存萼與花時無異。花期5-7月,果期10-12月或翌年1月。

    性味

    味甘;澀;性涼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消腫解毒。主熱毒血?。皇顫裥篂a;肺熱咳嗽;目赤腫痛;吐血;疔瘡腫毒;外傷紅腫;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或泡酒。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ì Línɡ別名野菱(《綱目》)出處《綱目拾遺》來源為菱科植物野菱的果實。生境分布野生于水塘中或田溝內(nèi)。分布長江流域。原形態(tài)一年生水生草本。浮生葉通常斜方形,或三角狀菱形,長2~5厘米,寬2~7厘米,上面光滑,下面的主脈上略有長絨......
  • 拼音注音Cì Línɡ Gēn出處《綱目拾遺》來源為菱科植物野菱的根。功能主治利水通淋。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摘錄《中藥大辭典》......
  • 《全國中草藥匯編》:刺萆薢拼音注音Cì Bì Xiè別名大菝葜、紅萆薢來源百合科菝葜屬植物刺萆薢Smilax ferox Wall. Ex Kunth,以根狀莖入藥。秋冬春采集,洗凈切片,曬干。性味苦,平。功能主治祛風(fēng)利濕,解毒。用于風(fēng)濕筋......
  • 拼音注音Cì è Xuán Gōu Zi別名黃瑣梅、小紅袍英文名Spinycalyx Raspberry出處始載于《中國高等植物圖鑒補(bǔ)編》。來源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刺萼懸鉤子的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ubus alexeterium F......
  • 拼音注音Cì Pú Tɑo別名山葡萄來源葡萄科刺葡萄Vitis davidii (Roman.)Foex,以根入藥。生境分布中南和西南地區(qū)。功能主治祛風(fēng)濕,利小便。主治慢性關(guān)節(jié)炎,跌打損傷。用法用量鮮根4兩,水煎或泡酒服。摘錄《全國中草藥匯......